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4-05-13 10:17李玲玉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意蕴

李玲玉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化趋势、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向精准、高效,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契机。目前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数据获取难度大、信息茧房阻碍大、数字治理保障难等现实困境。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健全推进数字思政的体制机制、树立适合数字思政的教学理念、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搭建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学平台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4)01-0061-07

教育数字化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有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把“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赋能”纳入2023年工作要点,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明确表示要“深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①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推动人类社会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发生深刻变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化趋势、契合大学生特点的必然选择,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抓住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机遇,用数字化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新动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以更好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

数字技术以算法为核心,涵盖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要素,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的互联互通,促进了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共融。大数据提供的海量教育资源、人工智能衍生的虚拟现实产业、云计算带来的精准分析测算等数字技术将传统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将教育对象生成的数据信息纳入育人研究范围,极大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向精准、走向高效,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崭新的契机。

(一)赋能高校思政教学内容,从“单调刻板”转向“丰富精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传统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统编教材和教育部统一课件为主,部分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内容时代性薄弱,案例陈旧,脱离现实,难以引起大学生的理念认同和情感共鸣,极大削弱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思政课的道理不能得到有效传播,无法达到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依托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传播广度、育人效度和受众精度。一是提升教学内容的传播广度。数字技术将传统教学内容创造性转化为智能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素材,能有效拓展思政育人资源的获取渠道,打破教学资源获取的时空限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提升思政育人的广度。通过短视频、电子书等数字化方式可实现线下资源的云端访问和在线阅读,拓展线下资源的育人价值,让红色文化博物馆、经典纸质原著等教育资源浮上云端,为建设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提升教学内容的育人效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思政课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青年人所喜欢、所认同的方式才能讲好、讲活思政课的道理,提升育人的效度。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有效拓展、活化教学资源。依托图像、声音、视频、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原本抽象的理论性文字转变为具体鲜活的可视化动态内容,冰冷的空洞说教转化为温情的内在体验,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数字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中更加深刻地理解、透彻地体悟思政课的道理,在喜闻乐见中切实把思政课的道理入脑入心,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三是提升教学内容的育人精度。“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4]。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是提升教育实效,培育时代新人的基本前提。当代青年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互联网社交平台是青年学生活动社交学习的日常空间场域,直观地反映着青年学生的个体特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能有效监测、挖掘、收集、分析青年学生的群体共性和个体特征,准确捕获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关切,辅之以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整合能力,将时代印记、生活日常转变为思想政治教学素材,以分众化的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有针对性地回答青年之问,打造个性化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启智润心。

(二)创新高校思政教学方式,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以学生需求为驱动的思政课教学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重要抓手。在传统语境下,由于学生人数多、课程理论性强等客观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为大班授课,以供给为驱动,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课堂讲授对理论知识进行“大水漫灌”式的单向输出,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主体地位,课堂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合作,难以履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使命。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通过分析学生的各类数据要素精准得出不同的个体需求,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型,从“大水漫灌”向“小水滴灌”转变,同时通过互动平台的打造,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价值观的开放场域。一是打造因事而化的教学阵地,进行网络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1]。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数字化场域建构话语权,利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快速准确了解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思想动态,及时推送符合马克思主义立场的观点方法、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优质内容,精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打造因势而新的教学场景,构建沉浸式體验。元宇宙、动感交互等数字技术具有强烈的“具身性”,对打造以沉浸式体验、虚拟化交流、仿真性参与为特点的虚实结合的育人场景具有重要作用。“沉浸式互动教学情境和个性化的智能学习方式”生成了“全新的教学互动模式”[5]。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的互动融合给学生带来多感官参与的跨时空学习体验,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身临其境,与历史人物共时交流,塑造出有血有肉、有形有魂的思政课堂,能极大撼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催化情感,升华认识,达到育人育心的效果。三是打造因时而进的教学场域,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将数字技术和思政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课前通过网络数据分析,对学生学情进行精准画像;课中针对学生思想认知的痛点和痒点,进行抽丝剥茧式的针对性解惑;课后通过网络云平台实践,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贯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联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校社互动中增强全过程育人的实效性。

(三)优化高校思政教学评价,从“片面固化”转向“多元动态”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6]。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运用测量与统计分析,通过信息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与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7]。数字技术能有效提升测量、统计、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实时反馈评价意见,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评价的成效提供了新的机遇,能有效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评价途径单一,样本量小且主观色彩浓烈的弊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评价多元化、动态化发展,做到全面客观、科学精准地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数字技术快速的计算能力、强大的存储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动态实时记录教学的相关情况,实现评价主体多元,促进知识、能力和价值三维评价统一,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精准把脉,为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症开方打下扎实良好的基础,为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有力的支持。一是以大数据为支撑助力个性化教学评价内容设计。根据对学生个体的精准画像,生成个性化的评价内容,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向,施行个性化教学,生成新一轮评价内容,实现结果评价由静态固化转向动态发展,助力学生成长,彰显育人导向。二是以大数据为驱动强化过程性评价。利用大数据信息监测、处理和反馈功能,对课堂参与度、课堂认同度、任务完成度等各項指标进行学前、学中、学后全过程评估,建立学情追踪测评系统,全面动态实时跟踪研判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状态,个性化分析学情,精细化管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漏洞和不足,聚焦学生发展着力点,以数字化、显性化的方式生成可视化结果进行动态反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根铸魂提供数据支撑,在科学监测、精准分析和反馈提升中激发教学内生动力。三是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提升评价认同。教学评价是师生间一种特殊的评价活动,只有相互认同的评价才能有效发挥修正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效果的正面导向作用。在传统语境下,由于时间上的错位、空间上的分离,教学评价传达到评价对象往往具有时间延后性和空间距离性,评价主体之间就评价意见难以进行深度吸收、沟通和对话,导致教学评价往往难以形成双向认同,最终沦为形式主义,达不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效果。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价能将评价信息实时输送到评价对象的客户端口,为评价主体提供交换意见、沟通想法和公平协商的动态交流平台。同时线上对话的方式能为双方对意见进行思考留下空间,有效消解当面交流的冲突风险,对于理性沟通意见、增进师生了解、和谐师生关系、提升评价认同、加强师生合作、改善教学实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

和人类历史上其他众多的科学技术产物一样,数字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新机遇、新路径、新发展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风险、新挑战、新问题。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数据获取难度高、信息茧房阻碍大、数字治理保障难等现实困境,机遇和风险同生共存。

(一)数据获取难度高

数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建设的核心要素,是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前提。学情分析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完整客观地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象在日常生活、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行为数据,精准描绘出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画像和个人画像,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精度和效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完整的个人数据获取难度极高。一是因为大学生校外活动的数据难以获取。在开放的时代环境和校园环境下,大学生的生活不再囿于校园之内。校外的活动数据是构成大学生精准画像的重要部分,但在现有条件下,难以获取校外数据。二是因为高校数据平台建设薄弱。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在逐步推进,但是大部分高校尚未建成一站式、全链条的数据采集平台。数字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科研成果统计、教务教学管理等行政领域,极少关注和采集大学生在课外生活、网络言论、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数据。三是因为校内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校内各个管理部门和管理单位之间共建共通共融的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理念尚未形成,数据信息壁垒严重,数字资源共享和整合欠缺。四是因为高校对于数据挖掘的意识不强。社会物理学家认为,“人们的实际行为与‘想法流之间有着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而得到的可靠数量关系”[8]。通过大数据,能从特定群体的行为数据中挖掘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思想。高校思政课老师如果能从行为数据中准确研判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将极大提升思政育人的成效。但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普遍不高,尚未形成数据采集和挖掘意识,不重视学生数据的收集工作,往往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思想做出主观判断,无法做到依靠准确的数据科学研判学生意识形态走向。

(二)信息茧房阻碍大

算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建设的关键要素,是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条件。算法本质是以大数据和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程序。能准确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好恶,进行精准化的信息推送,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体验是算法推荐的重要特点。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算法推送是数字赋能的应用典型。一方面算法能科学分析网络用户所关注、所喜爱、所厌恶的内容,实现精准推送,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差异性需求。另一方面,算法作为一种理性工具,其本身并不具备价值理性,只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进行信息推送,因此对于使用者的信息辨别能力、处理能力、选择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如果网络用户只选择和关注自己喜欢的信息,长期以往就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和信息圈层化的怪圈。大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难以完全驾驭大数据。在碎片化、高密度、强刺激的网络信息推送环境中,常常无法逃脱单一的信息圈层,致使视阈狭窄化、思维片面化、思想封闭化。面对网络错误思潮、虚假谣言等不良信息,由于缺乏辨析能力,往往深陷迷途,面临着价值扭曲化、思想偏执化等问题风险。思政课教师要敏锐捕捉学生的思想异常,努力提升大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根据大学生的个体情况,加以科学的分析、合理的利用、正确的强化、适当的引导,这样才能有效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降低信息茧房的阻碍,更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魂。

(三)数字治理保障难

数字治理是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保障。只有统筹好安全和发展的问题,才能切实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数字化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路径、新发展,但是同时,高校也面临着数字治理、数据安全等新的风险和困境。一是数据泄露隐患较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建设是全要素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涉及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搜索、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推送、数据共享、数据反馈等诸多环节,各个环节都面临着数据泄露的安全隐患。学生个人数据一旦被泄露,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造成极大的困扰,会对学生的尊严、财产、隐私等造成损害或损失,后果不堪设想。二是数字治理体系尚未形成。目前高校数据管理机制、风险防控机制、数据反馈机制、应急处理机制等尚未建立,数字化建设的边界模糊不清,整体呈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三是数据安全治理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的数据管理人员,校园防火墙建设、风险评估能力、师生数据安全意识都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高校如何正确处理好精准靶向和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数字治理保障,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体制机制、教学理念、教师队伍、平台建设四个方面统筹推进,促使数字技术、数字理念、数字思维、数字能力、数字资源等要素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融合,充分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深入推动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推进数字思政的体制机制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全要素、全场景、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必须保持大局观、整体观、全局观,坚持系统思维,将其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到学校机构、体制、制度等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是落实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首先,学校要加强数字化顶层设计,以数字化总体架构设计、数字化总体规划确定目标愿景,夯实核心基础,完善智能网全覆盖等基础设施,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逐步建立起校级层面的统一领导机构对数据资源进行管理,将数字技术逐渐融入教、学、管、评等教育教学各环节各方面,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数据管理机制、技术支持机制、平稳运行机制、反馈评价机制、应急处理机制等“六位一体”工作机制,为数字化赋能提供优良沃土。其次,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融合共享安全的数字化思维。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全局高度,统筹规划、科学论证,设立规范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技术标准,打破各管理部门、各管理系统间的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全链路贯通。同时,划定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法边界及延伸范畴,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治理管理部门,制定数字思政的伦理规范,强化对数据信息使用和安全情况的审查、监管、监督、预警和问责机制,保障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的伦理治理。再次,要打造新型智慧校园。回应数字化转型需要,迭代升级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公共设施,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管理、教学、学习、研究等全过程的智能化,以促进学校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交互融合,促进校园内各育人环节信息设备终端的高速互联、开放共享、数据互通、应用协同、交互可用。最后,要打造思政内容精准传送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持续追踪和分析学生的兴趣特长、成长需求、学习生活等特点,通过对各项思政教育数据要素进行采集、分类、归纳、整合,并構建起精准、敏捷、有效的思政教育信息处理系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征和感官规律,从而实现对高校“数字思政”教育资源的充分掌握与利用,不断创新思政资源的表达形式和呈现方式,精准化、精细化、精致化向学生投放优质思政内容,切实做到精准滴灌、润物无声。

(二)树立适合数字思政的教学理念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教育数字化不单单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场思维与认知的变革”[9]。树立数字思政、精准思政、协同思政一体化协同推进的教学理念是推动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地落实的重要前提。一是要把“数字思政”理念深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高校要营造数字化育人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数字化条件,通过完备数字化设施、丰富数字化资源、搭建数字化平台等方式全方位保障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和生活的幸福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习惯与学习习惯;二是要把“精准思政”理念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0]。掌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高校要精准把握教育对象,基于大数据全面分析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情和实际需要,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要精准对接供给端和需求端,基于数据需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同时要注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重视人文元素与思政教学数字化建设的有机融入,彰显人文价值,体现人文关怀。三是要把“协同思政”理念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各层面。构建高校各部门贯通、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协同育人体系,共建共享数据大平台,完善组织架构,搭建全网络全媒体传播矩阵,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数字化转型,充分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用可学。四是要注重持续更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库。一方面,要结合现实情况建设思政课教师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发虚拟仿真训练平台,积极研发和丰富图文、音频、视频、虚拟仿真等多形式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全链条、多层次开展教师数字化素养培训,实现培训全方位覆盖,使思政课教师具有强烈的数字化意识、必备的数字化知识和熟练的数字化教育工具应用能力,满足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三)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

数字思政,要适应青年大学生自带数字基因的时代特色,要善于以数字思维开展教育教学,以打造主流化、个性化、创意化的数字思政课堂,这对思政教师队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1]。数字技术需要通过具体的人才能得以实现,故教师队伍是否具备数字素养直接关系到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熟练驾驭数字技术,涵育数字素养,明确数字技术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前提,保持数字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张力,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数字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树立数字观念,认识到利用数字技术资源进行教育实践创新改革的紧迫性,深入了解数字信息技术在当前教育转型中的重要价值、风险挑战和未来发展潜力,进而自发打破传统教育的思维惯性,主动开启创新探索,逐渐实现学科知识传授者到协助者、引导者的身份转变。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升数字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增强融入数字化浪潮的数字工具的使用能力、数字技术的创新能力、数字信息的挖掘能力、数字社群的交往能力、数字运用的批判能力以及数字安全的保障能力,用数字化技术客观研判学生思想动态,聚合教学素材和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更好地提升开展数字化专业教学研究和利用数字化技术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多走出去,将现实中的“数字”引入课堂中来。比如,将田野乡村、科研院所、工厂车间“搬”上“云端”,与革命人物、时代楷模、大国工匠时空对话,将思政课堂打造成集科技力度、理论温度、学生热度的新式课堂。又如,我国很多地方红色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师可以将红色文化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为大学生带来全方位、立体式、沉浸式的体验,增进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四)搭建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学平台

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区域间教育资源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尤其是在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依旧欠缺。建立优质数字资源共享的教学平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公平重要论述的有力举措,是让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全体人民、惠及全体人民的关键一招,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智能化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智能化技术的独特优势,创新发展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智联化场景”[12],以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是依托数字技术,挖掘思政课程以及其他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量”,优化思政政治教育资源的“质”。同时,运用数字技术打破传统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性、数量有限性、教法局限性和层阶差异性,实现传统教学资源电子化、智能化的数字转变,为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向全民开放共享打好基础。二是推进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设,搭建教学资源建设、学习、共享和交流一体化平台。结合思政课课程标准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基于地方、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在线示范课程库,制作微电影、短视频、原创音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立体化、菜单式教学内容。三是自建大数据平台,通过对碎片化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加工、提炼,进行有价值的筛选、串联和整合,把碎片化的信息转变为“全面优质素材的教育内容”[13],引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达到更新拓展学生知识框架,提升教学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的良好效果;同时依据教学目标,利用大數据平台筛选出学生关注的有用信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四是打造“互联网+思政课”平台,通过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逐步搭建集资源整合、实时交流、评价反馈等功能服务于一身的智慧思政课云平台,推动思政课教学平台朝着协助式知识输出、精准化瞬时反馈、闭环式探究学习与场景化教学研究的整体化、系统性、多维度方向发展。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数字化转型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具体举措,是提升思政课吸引力、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现实需求,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让高校思政课兼具“全面性、多向性、精准性、定制性”[14]的特点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方位,高校要将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融合,激发教育改革创新活力,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全时空全维度育人育才矩阵,实现数字化赋能增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根铸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民头脑、凝聚人民力量,培养一批又一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领数智时代进一步实现新发展。

注释: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http://www.moe.gov.cn/s78/A12/gongzuo/yaodian/202302/t20230221_1046541.html。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4-9.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

[3]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安静.5G技术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机遇、挑战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4):118-123.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30):11-15.

[7]馮刚, 彭庆红, 佘双好,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1:330.

[8]何大安.大数据思维改变人类认知的经济学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8(1):47-57.

[9]刘星焕,何玉芳.以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机理、现实梗阻及实践路径[J].理论导刊,2023(10):104-108.

[10]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1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5.

[12]盖逸馨.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6):34-35..

[13]黎博,戴成波,谭超.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4):75-77.

[14]豆素勤,王强.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特征、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学术探索,2023(2):149-156.

责任编辑:彭青

The Value, Difficulties and Practical Path of Digital Empower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Li Lingyu1,2

(1.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2.Chongqing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Consultancy of Cyber Public Opinion and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comply with the trend of digitization and cultivate new talents of the times. Digital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loud computing has promote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methods, and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ey have helped to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more precise and efficient,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to build a new eco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digit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facing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obtaining data, in information cocoons, and in ensuring digital governance. The digital empower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four major channels: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for promoting digit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tablishing teaching concepts suitable for digit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a teaching team with digital literacy, and building a teaching platform with high-quality digital resources.

Key words:educational digitiz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value;difficulties;practical path

猜你喜欢
教育数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意蕴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教育数字化对高校未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