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型开放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研究

2024-05-14 06:54谢心荻
开放导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互联互通金融市场

[摘要] 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在金融强国建设中可产生牵引作用,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对于服务实体经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演进,体现了渐进式的改革逻辑,呈现由单向流动到双向开放、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引领、由管道式联通向制度型联通转变的鲜明特征。当前,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面临全球经济形势扰动、中资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不足、金融服务尚存薄弱环节等多方面现实挑战。未来,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金融高水平开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境内外金融市场良性互动将持续深化。应协同推进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与配套措施改革,不断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影响力,统筹兼顾境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与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扎实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金融市场    互联互通    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4)02-0072-08

[基金项目] 天津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做强做优港口经济的实践路径研究(23YQN-03)。

[作者简介] 谢心荻,天津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与港口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2024年1月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为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方向。历经30余年发展,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步伐显著加快,体系包容性大幅提升,投融资功能显著增强,股票、债券市场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二,逐步形成了涵盖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商品市场、外汇市场的多元金融市场体系,构建了以境外投资者直接入市和境内外交易互联互通的多渠道双向开放框架,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

建设金融强国的必要属性

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合理引导资金流入和流出,拓展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满足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扎实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一)建设金融强国的本质要求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概念,标志着当前金融体系建设发展的目标已经从原有的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提出“现代化强国必然是金融强国”的功能导向,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的“六个强大”深刻阐释了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核心要素,明确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方向,释放了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金融强国概念不仅是对金融大国战略的深入发展,也体现出金融工作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与创新的实际需求,将成为中国近期金融领域重点改革方向和政策着力点。金融强国概念涵盖硬实力与软实力双重维度的本质要求。硬实力方面,一是拥有强大的主权信用和货币。对内充分行使货币主权,较好履行支付、投融资、储备与计价等货币功能;对外保持幣值稳定,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合理,跨境交易结算成本低廉、便捷高效。二是拥有高度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具备功能完善、种类齐全的各类金融机构,融资结构体系完善,国内国际要素可在金融市场中有序流动,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多元,提供高质量、易获得的金融产品服务(从信贷、保险等基础性金融服务到创新性定制化金融服务),以有效满足投资者资金配置需求。三是拥有自主可靠、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具备高度链接能力,拥有完备的支付清算、登记托管等支撑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与制度安排,中央与地方政府可主导金融基础设施各主体要素,不受外部势力控制干预。软实力方面,一是拥有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能够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二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拥有强大国际影响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在货币国际地位、国际金融治理、国际金融组织运作、全球金融规则制定等领域掌握话语权。具备全方位金融科技体系,以科技手段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模式与业务流程,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能够有效对接。三是拥有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配套引育政策完备,具备专业素质高、国际视野宽、社会责任强的金融人才体系。

(二)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对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1. 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支撑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坚实牢靠的实体经济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市场需提升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的适配度,引导金融资源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构合理、双向开放的金融市场可以提高实体经济融资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为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股权债券融资、银行贷款、信贷资金投放等境内外多重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精准滴灌”。科技实体企业可在金融市场内寻找多元金融工具,服务其成长周期不同阶段,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分担创新项目风险、提供激励作用等方式有效提升实体经济科技含量。政策性金融支持与专业化股权投资机构可给予科技创新早期资金供给,激活初创企业创新动力。境内外金融机构在企业成长期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知识产权既能有效了解企业研发能力以判断未来盈利,也可有力约束企业经营行为缓释不良贷款风险。科创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可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金融机构可为其提供引资、IPO综合服务、财务顾问等多元服务。

2. 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增强国内国际市场资源联动的需要

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策略定位为“双向开放”,既畅通投融资渠道、放宽准入限制以吸引境外资本进入国内金融市场,也着重提升境内证券经营机构、融资主体与投资者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其充分利用境外金融市场。“引进来”方面,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给予更多境外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红利的机会,更好配置全球要素服务于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境外主权财富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资金实力雄厚、投资风格稳健的机构投资者,可有效提升境内金融市场价值发现功能,扩增中长期资金入市规模,亦能引入良性竞争提高境内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与风险管理水平,以集聚效应完善业务模式与配套制度。逐步放开的市场准入限制将大幅减少外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和“门中门”现象(刘凌 等,2024)。截至2023年末,境外机构累计持有境内债券约3.72万亿元,较2017年“债券通”开通前增长340%;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达888家,总资产达3.86万亿元;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4万亿元,占据10%的境内保险行业市场份额。“走出去”方面,金融市场对内开放不断加速,国内投资者参与全球市场投资的合规渠道与公募、私募等类型产品持续扩充,跨境资本市场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有效深化。中国证监会于2023年2月发布境外上市备案管理相关制度规则,进一步完善境内上市公司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办法,使中国企业在境外融资活动得到稳定政策预期,获得匹配自身发展的境外资本市场支持。截至2024年1月12日,共有94家境内企业在境外上市新规施行后完成备案。

3. 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长远稳定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需要

人民币资产持有方面,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从股票市场向银行间债券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多领域拓展,一级市场开放水平开放程度逐步提级,多数二级市场开放渠道不存在汇兑限制,具有良好分散化投资价值的人民币资产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投资者认可,境外机构与个人多元化配置、增持人民币资产意愿增强。2022 年末,境外主体持有中国境内人民币存款、贷款、 股票和债券四类资产的总规模达到 9.6 万亿元,过去3年增势尤为突出(图1)。双向开放的金融市场为海外资本进一步增持人民币债券创造有利条件,助力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从投融资两端凸显更大配置价值,熊猫债(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点心债(各类机构在港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发行量增势迅猛,人民币融资货币属性加强、融资成本优势尽显。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成为人民币跨境环流的重要推动力,人民币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补充,中国金融市场逐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经历了交易项目(由经常项目到资本项目)、交易类型(由直接投资到金融交易)与交易主体(由机构到个人)的多重扩展。2023年1—9月,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10.2万亿元,同比增长35.3%;资本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28.8万亿元,同比增长19.8%。2023年末,人民币保持全球第四大最活跃货币位置,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份额由2023年1月的1.91%攀升至12月的4.14%。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断加深,人民币跨境使用网络效应初步形成。截至2023年9月,中国与3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17个“一带一路”共建國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便利“一带一路”企业以人民币进行产品计价报价、使用人民币开展跨境贸易结算。

二、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

演进历程与典型特征

中国的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经历了从摸索尝试到提速推进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了渐进式的改革逻辑(图2)。金融市场双向联通以更大力度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呈现由单向流动到双向开放、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引领、由管道式联通向制度型联通转变的鲜明特征。

(一)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演进历程

1. 探索性联通阶段(1978—1992年)

这一阶段,中国金融市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初步放开准入门槛,旨在吸收外国金融机构技术经验、增加外汇储备以支持国内经济建设。1979年,国内决定恢复办理保险业务,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业务稳步增长,来料加工、建筑工程等新险种业务陆续开展。1991年,中国证券业开始对外开放,推出面向海外法人或自然人的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试点。沪深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与中国证监会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业集中市场与统一监管开始成形,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从以银行储蓄为主转为向证券资产分流,拉开了金融结构性改革与金融“脱媒”时代的序幕。境内金融市场的“引进来”为日后更好“走出去”奠定基础。1982年,中国首次向境外发行外币债券,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东京发行100亿日元私募债券。财政部、银行与信托投资公司此后相继进入国际债券市场。

2. 框架性联通阶段(1993—2000年)

这一阶段,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以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下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正式确立,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供了制度保障。外汇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有效增强了人民币国际影响力、优化了外汇资金配置效率,对后续拓展跨境资本流动渠道、放宽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产生深远影响。中金公司与国泰基金管理公司于1995年、1998年相继成立,分别为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第一家外资参与的基金管理公司,为国有企业获得境外资金提供有益帮助。金融市场“走出去”方面,199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允许境内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成为中国企业进行境外证券投资的重要里程碑。中国证监会于1998年成为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执委会成员,有力促进与境外监管机构的合作交流,增强制定国际证券监管准则话语权。

3. 提速性联通阶段(2001—2016年)

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界,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进入“小步快跑”新阶段。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所放开,外资参股与合资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比例、程序与业务范围等限制逐步放宽,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开始参股国内券商和基金公司。双向开放广度深度进一步加强,逐步形成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RQFII、QDII)、互联互通机制(沪港通、深港通)和境外投资者直接入市(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投资、境外投资者直接参与境内特定品种期货)为主的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格局(王莹和韩明,2023)。

4. 高水平联通阶段(2017年至今)

2017年以来,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进入深化拓展阶段。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释放出金融业开放的强烈信号,提出应“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境内债券市场进一步有序开发,债券通“北向通”“南向通”开通落地,为内地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注入新活力。金融期货发展步伐加快,原油期货上市以及铁矿石期货正式引入境外投资者等变革,为期货市场已有品种国际化积累宝贵经验。2023年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85.01亿手,累计成交额568.51万亿元。证券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2020年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截至2023年底,境内已成立9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QFFI、RQFII资金汇出限制与投资额度限制相继被取消,截至2023年底,QFII累计达到806家,来源国家与地区超过40个。金融市场“走出去”方面,QDII额度发放实现常态化、规则化,QDII基金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末公募基金市场共有217只QDII基金,涉及38家公募基金公司,基金规模近4000亿元。投资范围由股票市场拓展至债券、REITs、商品等类别,覆盖美国、欧洲、日本等多重市场。2023年实施的境外上市备案新规对境内企业直接和间接境外上市活动统一实施备案管理,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法依规境外上市。2024年1月,银行保险机构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全面取消,境外资本可以持有银行保险机构100%的股权,实现完全控股。

(二)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典型特征

中国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遵循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逻辑,漸进式、管道式、辅以适当额度管理的联通方式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稳定、渐进、有序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根本宗旨。追溯境内外金融市场联通的演变历程,主要呈现以下典型特征:

1. 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开放转变

以往的资本项目管理倾向于鼓励资本流入、较为严格限制资本流出。2019年,QFII与RQFII额度限制的取消以及直接入市渠道下债券非交易过户和资金双向划转的打通,进一步提升了跨境投资便利化程度,境外机构投资者可更为灵活地在境内股票和债券市场投资。然而,境内机构和个人投资境外金融市场的门槛较高,QDII额度限制尚未调整,由此形成了“宽进严出”不对称的金融开放格局,资本双向流动的套利对冲等自动稳定机制尚未有效发挥(张明 等,2021),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与外汇储备结构优化。近年来,境内外金融市场双向联通趋势愈发明显,QDII、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跨境投资方式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连接境内外资本市场,跨境资本流动趋于平稳,为境内投资者提供更便捷多样的金融产品与投资渠道,促进境内资本的合理配置。中国对外证券投资存量由2013年的2585亿美元上涨至2023年6月的10817亿美元。此外,人民币汇率由单边行情转向双向浮动、动态均衡。在国际金融形势复杂严峻、主要发达经济体利率维持高位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依然保持基本稳定,发挥了宏观经济与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2022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多数时间运行在100上方,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稳健。

2. 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引领转变

早期境内外金融市场联通往往在国际压力或危机驱动下产生,着重于适应国际金融规则、应对资本流出冲击以及缓解外汇储备压力。如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的负向影响,中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配合以稳健货币政策,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承担巨大压力作出人民币不贬值承诺。面对外汇政策“不可能三角”,稳定汇率的同时不能消耗外汇储备(管涛和殷高峰,2022),外汇收支秩序面临挑战,最终在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的开放环境下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和真实性审核,成功调整外汇管理政策以避免外部风险传染。近年来,中国主动有序推动金融业开放,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步稳蹄疾,在增强金融市场国际话语权、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等领域逐步展现引领特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与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里程碑,中国跨越旁观者、融入者和参与者身份,开始成为国际金融治理格局的引领者之一,以中国为代表、由新兴市场国家引领的新型国际金融规则体系逐步建立。国际货币体系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并在2022年8月的SDR定值审查中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人民币在跨国投融资、外汇交易中使用频率递增,逐渐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补充。国际金融治理方面,中国推动IMF与世界银行现有架构规则改革,包括增加发展中国家在执行董事会的代表比重、推进IMF份额增资与占比调整、改善资金用途等,力图加强新兴市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与发言权。区域金融合作方面,中国促成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与应急储备安排(CRA)的成立,为新兴援助国开辟资金援助新范式;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弥补低收入国家基础设施融资缺口,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互为补充(张雪,2022)。

3. 由管道式联通向制度型联通转变

管道式联通指以特定渠道机制实现部分联通,但不涉及基本制度变化,不改变金融市场结构与运行方式。典型例证为2019年前的QFII/RQFII制度,在额度管理与投资范围限制下,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证券投资和配置人民币资产。制度型开放指以制度优化消除金融市场障碍、推动全球资源流动,由“边境”开放向“边境内”开放拓展深化(桑百川和武云欣,2024)。典型特征为沪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跨境交易模式的推出,为中国与全球市场间资金流动打通渠道。目前境内外金融市场联通更着重于制度规则的深层对接,逐步实现从局部管道式开放转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股票市场方面,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自2018年起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探索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市场化发行机制,逐步形成分步推进、分层实施、分板块推动的改革策略。经过4余年由局部到全面、由试点到推广的实践,2023年4月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债券市场方面,债券借贷管理制度得以完善,2022年发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借贷业务管理办法》从市场参与者、履约保障品、主协议等方面完善债券借贷制度,有效提升债券借贷交易效率和灵活性。债券注册制改革得以深化,《关于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作出系统性制度安排。期货市场方面,《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发布实施与配套规范完善,促成期货市场法治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成。

三、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面临的现实挑战

1. 全球经济波动影响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2023年全球产业链“去风险化”加速,大国博弈下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致使全球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供需失衡引发美国债券市场价格震荡,触发“蝴蝶效应”冲击全球风险资产,全球股市、债市与商品市场整体承压,面临再估值与重新定价(葛海蛟,2023)。全球主要央行延续量化紧缩态势,推动利率水平高位运行,2023年美联储与欧洲央行分别累计加息100、200个基点,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陷入紧缺的风险增大,跨境资本流动发生结构性改变。在全球经济波动与中美利差收窄的背景下,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可能面临两难困境。如果短期内加速资本账户开放、放松资本流出管制、大面积放开金融服务业,可能成为外部不利冲击与国内系统性风险共振的导火索, 危及经济社会基本面稳定。如果放缓互联互通脚步,则与建设金融强国、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思路相悖。

2. 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不对称,制约中资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

金融市场开放“引进来”步伐加快,相比之下“走出去”力度效果偏弱。中资金融机构全球布局与业务规模不足,缺乏有效协调联动,尚未形成全局战略与协同效应。中资银行仍以存、贷、汇等传统海外业务为主,零售、财务顾问等业务开拓深度不足,海外客户基础相对薄弱。截至2022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建立境外机构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49、31个,相比于花旗集团、汇丰控股等全球领先同业的覆盖区域仍相对狭窄。中资银行面临较大全球性金融监管压力,境外反洗钱制裁成为境外经营中的突出风险,可能造成经营稳定性下降、声誉受损等负面影响。中资证券公司业务布局以中国香港为主,客户构成较单一,主要为境外投资需求较高的境内企业与境内高净值人群,导致国际业务受内地与香港行情波动影响较大。由于境外拓展业务难度较高,中资证券公司发展国际业务的资源配置与考核激励相对较弱,较难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服务、适应东道国法律规范与监管环境。

3. 境内金融市场的服务水平仍需提升

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跨境因素可能导致境内外规则的冲突与不适配(冯果,2023),跨境金融服务以收付款、资金结算为主,适配跨境贸易投资与境外金融市场的产品相对较少,内地与香港市场的互联互通品种有待扩充,虽然已逐步将股票、债券、ETF与利率互换等金融产品纳入机制框架,但投资选择和交易方式相对有限。以股票市场为例,京东、百度、网易等企业选择首次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因此仍不属于港股通投资标的。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仍存在改进空间,如港股通个人投资者承担的实际股息税负高于香港本地与A股市场的投资者,所获股息被重复征收了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导致其低估值、高股息股票的偏好难以向港股市场传导,未能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港股通投资者还可能存在“不对称交易风险”,港股通停市但港股可交易期间,投资者可能无法及时买卖持有的港股通股票。

四、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

互联互通的实施路径

(一)协调推进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与配套改革措施

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通过推广直接融资、开发场外市场、鼓励债券市场创新等手段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标准化体系,持续扩容完善互聯互通机制安排,双向扩大互联互通额度与标的范围,将大宗交易机制、REITs等更多产品纳入标的,适时启动“南向互换通”。加快搭建基础设施健全、市场实践成熟和稳定安全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适当降低境外资本参与外汇、期货、债券与股票领域风险对冲工具投资门槛,配合市场监管规则推出优质风险对冲工具以缓解企业使用金融工具催化业务扩张中面临的风险,消除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投资的顾虑,更全面对冲中国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支持更多央行和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营造便利、友好的人民币资产投资生态,夯实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性制度安排,要遵循“本币优先原则”,推进人民币在大宗商品贸易、电子商务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提升直接使用本币的便利程度。扩容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投资渠道,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多重主体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与配套改革措施的协调推进,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与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境内外各类市场主体差异化投融资需求的重要保障。境内外金融市场联通并非“一放了之”,不是对标某个部门的具体任务或阶段性政策安排,而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因此,不断调整的金融政策系统性安排与适时创新的国家金融行为,可以更好适应境内外金融市场联通的现实变化,提升国内外资源配置效率、平衡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有利于强化国家行为监管力度,进一步将金融治理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局。

(二)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影响力

中国金融市场的全球竞争力体现在货币国际化、全球金融治理、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等多方面,对于提高中国金融资产投资价值与避险价值、提升国际循环质量水平、深度融入全球市场体系意义重大,在帮助中资机构拓展跨境金融服务领域的同时,吸引更多高质量海外资金投资国内资产。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推动国际金融组织协力合作,进一步推动IMF份额改革,缩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决策执行机制中的话语权差异。构建公开透明的“一带一路”金融国际合作体系(严兵 等,2021),推动建立以多边机制为基础的国际金融新规则,采取国际银团贷款等模式在资金融通交易中引入更多参与方,建设投融资信息共享平台以规范信用信息披露。推广数字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适用范围与应用场景,降低对SWIFT系统的依赖。拓展接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境外银行数量,提升CIPS在国际清算体系中的地位,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中心与人民币金融产品交易和定价中心功能。

(三)统筹兼顾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与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逐步加深后,跨境资本流动方向易变、波动加剧,外部冲击传导速度加快,全球金融周期中的风险敞口增加,超常规货币政策、通胀变化、地缘政治形势等因素可能诱发境内金融市场潜在风险。此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低利率、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恢复增长,导致大规模资本不断涌入新兴经济体,金融部门脆弱程度与其扩散风险加剧。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在金融市场建设尚未成熟时贸然放开资本管制,导致短期跨境资本大进大出,进而引发证券价格与汇率剧烈波动。因此,兼顾金融发展与安全、提高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能力、以系统思维推进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处置,成为境内外金融市场联通过程中的内在要求。应完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系统,健全逆周期调节机制与跨周期政策设计,以平滑跨境资本流动顺周期性的结构特征,完善全口径跨境投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加强非现场核查的及时性和精准度,抑制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规模,将反映灰色融资渠道指标纳入监测体系。加强对跨境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力度,通过向市场参与者提供信息等方式,增进对市场前瞻性的模拟分析,降低跨境溢出效应、监管套利与市场割裂等风险。

[参考文献]

[1] 冯果.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内在机理与法治因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0(5):164-174.

[2] 葛海蛟.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J].当代世界,2023(7):12-17.

[3] 管涛,殷高峰.开放没有回头路:中国应对资本流动冲击的经验及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22(1):54-69+5-6.

[4] 刘凌,黄建忠,汪建新.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的运行机理、现实风险和实施路径[J].国际贸易,2024(1):77-86.

[5] 桑百川,武云欣.高水平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J].开放导报,2024(1):7-14.

[6] 王莹,韩明.中国金融双向开放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观照[J].世界经济研究,2023(12):3-12+132.

[7] 严兵,谢心荻,张禹.境外经贸合作区贸易效应评估——基于东道国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1(7):119-136.

[8] 张明,孔大鹏,潘松李江.中国金融开放的维度、次序与风险防范[J].新金融,2021(4):4-10.

[9] 张雪.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进展、挑战与努力方向[J].国际问题研究,2022(2):70-84+156.

Research on Institutional Opening-up to Expand Interconnected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Markets

Xie Xindi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1)

Abstract: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markets can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financial country. Strengthening the interconnec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markets and building moder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market system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erving the real economy,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and taking the road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evolu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market interconnection reflects the gradual reform logic, showing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unidirectional flows to bidirectional openness, from passive response to active leadership, and from pipeline connectivity to institutional connectivity. At present, the interconnec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markets faces many practical challenges, including global economic turbulence, insufficien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weaknesses in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future, the pace of high-level financial opening-up, focusing on institutional opening-up, will be further accelerated, and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markets will continue to deepen. Efforts should be coordinated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financial market interconnection and supporting measures,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balance the interconnection of overseas financial markets with the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of financial risks in key areas, anchor the goal of building a strong financial country, and firmly promote high-quality finan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Financial Market; Interconnection; High-level of Openness to the Outside World

(收稿日期:2024-03-12   責任编辑:赖芳颖)

猜你喜欢
互联互通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金融创新产品与完善金融市场探讨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的合作发展探讨
基于“一带一路”政策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势研究
“互联网+”时代“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模式探索
基于重庆市终端采购的医药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架构分析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Copula函数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
中国“一带一路”背景下长三角经济国际化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