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逸人与民国时期山西中医 *

2024-05-16 04:15罗海瑛李琳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医学杂志研究会山西

罗海瑛 李琳荣

(1.山西中医药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山西 晋中 030619;2.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民国时期,由于西方医学的迅速传播,所谓“中医不科学”,甚至“废止中医”的论调甚嚣尘上,出现了激烈的中西医之争,中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为了保护中医的生存和发展,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奋起抗争,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创办中医学校、出版中医刊物、扩大中医影响力的浪潮。

面对中医存废的历史抉择,身处内陆,政治相对稳定的山西省也出现了保护中医、发展中医的呼声。1919年,山西近代惟一的、以中医药学改进为宗旨的学术团体——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1]诞生,并于1921 年6 月出版会刊《医学杂志》。该刊是山西最早的中医刊物,是国内办刊时间较早、刊行时间较长、发行范围较广的刊物之一,在民国中医期刊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时逸人作为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后期的中坚力量,为中医改进会和《医学杂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研究民国时期山西中医事业的发展时,不能不提到时逸人对民国时期山西中医事业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1 时逸人生平

时逸人(1896年—1966年),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江苏仪征人。1928 年于上海创办“江左国医讲习所”,兼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教授。1929年被聘为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主编《医学杂志》,兼川至医学高等学校教授、山西省卫生委员会委员、山西国医分馆馆长、太原市中医公会主席、太原高级医师检定委员会委员,后任中央国医馆理事、学识整理委员会专任委员、卫生署中医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学教育社理事等职。1938年其在太原沦陷后南下,后返回上海创办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并主办《复兴中医》杂志。1941年后又重返山西。时逸人2次客居山西,在山西工作近20年,一面行医济世,一面培养中医人才,为山西中医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49 年后在南京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任教。1955年被卫生部聘至中医研究院,任西苑医院内科主任。1961年被派赴宁夏支边,任自治区医院中医科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医药卫生协会副会长。1966年病逝于南京。

2 时逸人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

2.1 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背景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在医科领域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只设立了医学(西医)专门学校,史称“漏列中医事件”。掌握山西军政大权的阎锡山从加强统治出发,对山西地方的教育、医疗,特别是中医药等事业关注较多。1919 年4 月,在杨百城等人的倡导下,阎锡山出面,成立了以“改进中医及药学,使能成一高等有统系之学术”[1]为宗旨的学术团体——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同年8 月,研究会创建了附属医校——山西医学传习所,1920年成立附属医院,1921年创办中医学术期刊山西《医学杂志》。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成为集研究、教学、临床、防疫及卫生普及于一体的专门机构。研究会不仅吸纳省内中医有识之士,还向全国中医界名流发出邀请,对享有盛誉者厚礼延聘。研究会成立之初,就聘请到各地中医名流27 人为名誉理事,到1923 年名誉理事多达94 名。丁福保、周小农、张锡纯、裘吉生、丁甘仁、时逸人、恽铁樵等在内的全国14个省、市中医名家先后被聘为名誉理事。各地中医精英的加入,促进了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和《医学杂志》的蓬勃发展,杂志内容日益丰富,学术质量渐属上乘,深受读者欢迎,期刊发行量持续增长,使山西中医事业出现了一个较为辉煌的发展时期。

2.2 完善中医改进研究会组织制度中医改进会成立之初,杨百城、赵意空负责学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并担任《医学杂志》的编辑。后杨百城去世,赵意空辞职。1929年8月,经中医名家徐相任推荐,阎锡山具函敦聘,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邀请上海时逸人任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兼医校教员,主持《医学杂志》的编辑事务。

研究会成立之初,组织章程对会员的产生、资格、权利和义务等未做明确规定,仅由理事长或理事推荐,学会审定合格者,由会长选派发给证书。随着研究会的发展,会员数量逐渐增多,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如会员水平参差不齐、会员资格面向狭窄、会费征缴疏于管理、会员权利未获保障等。鉴于此,1930 年8 月,中医改进研究会在时逸人的主持下进行了会员制度的改革,发布《征求会员暂行简章》。为了规范会员管理,细化会员的产生过程和种类,新简章对慈善家或捐助者“一律尊为名誉会员”,不发会员证书,对其会员权利进行限缩。新简章还对会员缴纳会费进行严格规定,并出台相应的处理办法。关于会员的权利和义务,新简章明确规定了会员和名誉会员的申请条件、流程、权益和奖惩措施。在时逸人的努力下,研究会会员制度得以完善,会员大幅增加,会费收入稳定。研究会在全国聚集了大批中医人才,截至1937年,会员已达千人之众,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在当时的中医界颇具影响力。

针对省内各地分会林立、管理混乱的状况,为理顺关系、加强影响,改进会制定了《中医改进研究会各地分会组织暂行简章》,规定各地分会名称要冠名“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某地分会”,接受中医改进研究会的监督指导;分会的筹备、运行等,需报中医改进研究会备案;分会会长经各地推选后,由研究会派定,并需每月上报工作及经费收支情况等[2]。至此,研究会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健全。

2.3 改组中医改进研究会由于理事长杨兆泰因病辞职等,中医改进研究会的日常运行受到了影响,1930 年—1931 年的杂志无法按时出版。1932 年1 月,时逸人“奉阎会长令”将研究会“暂行停办”,进行改组。这次改组是中医改进研究会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组织机构变革。改组完毕后,研究会人员、经费、机构、宗旨等都发生了较大变更。阎锡山任会长,不再设立理事长,时逸人任常务理事,全面负责研究会和杂志的各项事务,理事只有4 人;经费大幅缩减,学校和医院不再隶属中医改进研究会;研究会宗旨变更为“改进中医及药学,发扬古义,融贯新知,使能成一高等有统系之学术”[3],较原宗旨增加了“发扬古义,融贯新知”,鲜明地反映了时逸人中西医融会贯通的理念。

时逸人在谈到改组时说,改进中医是医界的目标,非常有必要,如果我们不改进,他人将越俎代谋。为此,中医改进会重新制定了研究会学术研究程序和中医改进计划,并配以详细的指导、要求和激励机制,改进了传统中医的研究方式和实验方法,这体现了时逸人对改进中医的务实态度和远见。

2.4 进行民间验方征集工作1929 年,阎锡山决定从“征集验方、秘传针灸、秘藏医书等入手”,开始民间验方的征集。时逸人主持并带领研究会理事张子仁、赵图南等人进行了《审查征集验方》的审查和编撰出版工作。为了规范验方的程序,研究会建立了详细的审查制度,制定了“中医改进研究会审查征集验方规则”和“征集验方登记表”,登记表列出方名、主治病名、适应证候、药品及用量、用法、效果说明、不良作用、禁忌等。经过1年多的征集,超过2年的严密审查,并对验方进行分门别类归纳,1933 年,中医改进研究会将审查完的验方第一辑整理出版。到1937 年,共陆续出版6 辑,收录6000余首验方。《审查征集验方》内容丰富,不乏祖传秘方和名家效验良方,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因简便验廉、浅显易懂而深受社会的广泛好评。出版后引起轰动,不仅行销全国,还远销海外。该书是近代中国首部官方版的验方汇编,它的出版是民国时期山西中医界的一项盛举,极大地促进了山西中医事业的发展。

2.5 扶助成立太原市中医公会太原市中医公会于民国21年(1932年)春正式宣告成立,时逸人担任太原市中医公会主席。同年12月,该会会刊《医钟》在山西太原创刊发行。该刊大32 开,季刊,一年4 期,季终出版,由山西省太原市中医公会编辑发行。时逸人兼任杂志的医药顾问和常务委员,并为该刊题字“医林之望”。刊名寓意为“夫刊而曰钟,鸣声磬焉,徵先觉之音律雅奏,合后进之高调雄谭,同炉共铸,鼓之成声。贻同人赏鉴而纠正之,敢云发朦振瞆”[4],以期在批判性继承优秀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用科学、近世、互补的理论和视角解决当时中医界的积弊。《医钟》刊名和题字体现了以时逸人为代表的山西中医界对当时中医发展状况的警醒和担忧,以及对中医发展和复兴的希望,彰显了山西中医同仁挽救中医、振兴中医的决心。

此外,时逸人带领的中医改进研究会为普及医学知识做了大量的工作:协助山西省防疫事务并做防疫宣传工作,多次组织专人编写各类通俗易懂的手册和宣传品如《防治霍乱》等,赠送社会各界人士;编辑山西日报民众医药卫生稿件,普及卫生常识;研究省府函询传染病及治疗方案;每周举办讲座,撰述星期讲演的稿件,组织当地的中医开展学术及临床经验的交流活动,提高了当地中医从业人员的临床技能和学术水平;同时,增开图书馆并购置医学图书1000多种,供教师编写教材参考和学生阅读;与全国各地中医团体、期刊社交换医学刊物100 余种等。他还认真做好研究会每周各项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年底时将中医改进研究会工作的完成情况以“会务报告”的形式在《医学杂志》上刊登。

3 时逸人与山西《医学杂志》

3.1 克服各种困难 保证按时出版1925 年,《医学杂志》销量下滑,加之人员变动、付刊排印等,往往不能按时出版,读者多有疑虑,企盼之心与不满之声时有流露。为安定读者的情绪,改变不能按时出版的弊端。1931年10月,时逸人承诺明确出版时间,绝不久延。从此以后,杂志再未拖期,得到读者普遍赞许。

3.2 提高文章质量 讲求实用实效针对来稿内容空泛,人云亦云的现象,时逸人提出“来稿务求实在,义理以不涉空泛为前提,文字以鞭辟入里为合格,医贵时效,不贵空谈。纵说理之津津,不如时效之有味,深研医理之外,尤望投实验明确之文”,并强调以“宣传学术,互通声气,取材商榷,发挥主张,阐扬经验”[5]作为文章的写作要求。在时逸人的努力下,《医学杂志》呈现出务实、说理、经验交流、学术探讨的新面貌。

3.3 改订以往体例 增加特别栏目1931 年10 月,在杂志创刊十周年之际,时逸人指出“唯以门类之分别,材料之选择,仁知之见,或有不同之点”[6],决定自61期起对刊物体例进行改订,将栏目进行调整。改订后,杂志内容分为学术研究、会务记载两大类。学术研究主要有专著、论坛、临床心得、医药学说、证治选粹、研究丛谈等栏目;会务记载主要有报告、特载、来件、通讯杂俎等栏目,每期栏目种类视来稿数量而定。

除上述常规栏目之外,《医学杂志》陆续增加了一些特别栏目,如医药问答、星期征稿选刊。通过栏目调整并增加读者互动,《医学杂志》内容较改组前日臻丰富,学术氛围更为浓烈,对扩大杂志知名度和销售量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4 时逸人的学术理念

20世纪20、30年代是时逸人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其1919年即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据统计,民国期间时逸人发表文章501 篇[7],为《医学杂志》撰文共计126 篇,其中来晋前发表7 篇,其余均在1929 年来晋后撰写。这些文章充分反映了他的学术理念。

4.1 提倡改进中医 反对废医存药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实验方法和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西医对人体的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诊断、治疗、预防等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使中医面临巨大的挑战。时逸人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有了很大转变,他对中西医进行了比较分析,认识到中医的不足,深感“有改进中医的必要”,遂疾呼改进中医、复兴中医。“中医之需要改进,已成不可避免之事实,借助于科学方法,以改进中医,已为全国多数学者及专家所公认”[8],这种思想是时逸人研究分析、认真思考、思想跨越的表现,是学术上的进步,也是此后他坚持的学术理念。

在民国时期的中西医论争中,有些人认为中医理论完全是玄学虚词,毫无科学根据,而中药的疗效尚可肯定,提出了“废医存药”之论。这种说法的实质还是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根本目的是否定中医。中医中药密不可分,中药之效得益于中医学理,依赖于配伍和剂量。这种配合来源于5000年中医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对此,时逸人在《改进中医与制造国药》一文中提出,“中药之应用,乃中医历世相传,经验之结晶,惟专求化验中药成分之效用,恐所获者少,而所失者多”“中药重在配合,中医数千年之经验,其方药配合,皆有一定法度”。他还做了一个通俗的比喻,“譬如中国军队,抗战胜利以后,假使外人评判,谓中国士兵不良,惟枪械可用,应当重赏枪械,不必慰劳士兵……岂非笑谈”[9],有力地批驳了“废医存药”的错误观点。

4.2 融贯新知 中西汇通时逸人在成为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实际主持者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和改革。他把研究会的宗旨变更为“改进中医及药学,发扬古义,融贯新知”。正是这个“融贯新知”,鲜明地反映了时逸人的学术理念,也是他学术思想转变的标志。他认为中西医应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中医方面应采取西医之学说和技术,以补我之缺略,如生理、解剖、消毒、防疫等项,均当分别研究,力图改进,俾臻完善。然后将所有药物,考证其性质,发挥其效用”[10]。他的医学实践和著作中,始终贯穿着中西医汇通的理念,比如他的《中国内科病学》[11]明确写道:“本书各种症状多采自西籍,因中医注重兼证,西医注重本证,必需参合以利研究”。时逸人鲜明的中西医汇通理念,使其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汇通派代表之一,给中医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4.3 尊古而不泥古 敢于创新时逸人认为,中西医融合才能挽救中医、复兴中医。不守旧古说,不盲从新学,要用科学方法检讨过去错误,采纳现代特长,最终达到医学的新境界,也就是既非中医,又非西医的“第三者医学”之目的。可以想象这在当时是够大胆的,是一般人不敢想象的。这正反映出时逸人精深独特的学术见解、敢于创新的思想,是他中西医汇通学术理念的升华。当然,“第三者医学”理念在那个年代是难以实现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他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观,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为1949年以后中国的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4.4 重视中医教育 培养中医人才我国传统中医的培养教育及传承方法有家传、师授、自学等模式。弊端是中医人才培养难、培养慢,普及程度低,医术、经验秘不外传,且有门派之争,不利于中医的传播与发展。对此,时逸人指出“师以传弟,父以援子,视如古董,居为奇货,则中国医学永无复兴之望矣,可不哀哉”[9]。他希望通过办学造就中医人才,求得中医自强。对此,时逸人一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开办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认为复兴中医必须以革新中医教育为前提。民国17 年,时逸人在上海创办江左国医讲习所,担任中医专门学校和中国医学院教授;民国18年,担任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处方、内科、病理教授;民国28年,创办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为设立学校和国医馆奔走呼吁,建议“各省设立国医专门学校,中央设立医科大学,发挥中医精深之学理,培养医界高尚之人才”[9]。1933 年5 月,时逸人代表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向中央国医馆上书,提出了“国医药学校宜加入教育系统”“国医馆应附设国医学院或国药专校”“编订国医课本,化验国药”“赠送学位及奖证”“审定医药学专门名词”等建议。

4.5 总结经验 著书立说时逸人在繁忙工作之余,勤于著书。1930年,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出版了时逸人编著的《中国时令病学》《中国妇科病学》《中国急性传染病学》《霍乱》《中国病理学》《处方学》等书。《中国时令病学》是温病类的中医著作,时逸人认为温病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主张把伤寒与温病统一起来,熔于一炉,摒弃伤寒、温病的门户之见,于矛盾中求统一,于统一中存差异,并创立时令病学。该书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供不应求,再版9次。时逸人对妇科病证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所编《中国妇科病学》是民国时期较有影响力的妇科专著,颇受欢迎,再版多次。该书不仅有中医的观点学说,还加入西医妇科学中的概念,附以著者的临证经验和见解,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阐述经带胎产等方面的内容,有极大的学术性和实用性。名医张山雷赞其著作“取径甚正,理解甚清……自有真价值”[12]。名医徐相任称其书“取材精当,体例精严,为国医界之善本”[12]。除在《医学杂志》连载《鼠疫病理之研究》《病理学》《喉痹之研究》等之外,时逸人还发表了《脾胃用药之研究》《急性肺炎》《胎产病之研究》《金匮肺痿肺痈病脉症并治篇解》《饮食与生理之关系》《金匮治中风三方解》《论咳嗽用杏仁之误》等70余篇学术文章,内容涉及内科、儿科、妇科、杂病、病理、药物等方面。

综上所述,时逸人受聘担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成为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后期的实际掌门人。他主编的《医学杂志》影响广泛,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中医刊物之一;教书育人,治学严谨;临证医疗,着重实用;笔耕不辍,著述甚多。他倡导中西医汇通、创造“第三者医学”等理念,对山西乃至全国中医界都有重大影响。

5 历史的启示

回顾历史,以史为鉴。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时逸人的夙愿不能完全实现,而他的学术理念至今仍有一定的启示。

5.1 振兴中医文化自信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对我国的民族繁衍和文化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逸人热爱中医、振兴中医的态度鲜明,坚决反对所谓中医不科学、否定中医、废止中医的种种谬论。他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青蒿素对恶性疟疾的疗效为世界所公认并获得诺贝尔奖,张伯礼院士应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做出的贡献受到国际、国内认可。在这些铁一样的事实面前,能说中医不科学吗?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还有少数人排斥中医,甚至组织所谓“反中医联盟”兴风作浪,真是数典忘祖,我们绝不能让反中医的历史重演。

5.2 融贯新知 发展中医科学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每种学科都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日趋完善和提高。时逸人融贯新知的理念正是科学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中医复兴的必然之路。我们要尊古但不能泥古,不能墨守成规,既要继承,又要不断发展、提高自我,如此才能使中医更加丰富多彩,展现出时代特色。

5.3 中西结合 勇于创新在21 世纪的今天,中西医纷争已成为历史。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正顺应时代潮流,稳步而有序地进行。20世纪70年代,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李汉卿所长与山西医学院于载畿教授联合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篇章,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值得赞扬和学习。可见时逸人所期盼的创造“第三者医学”的愿望并非臆想,它正在稳步进行,可以相信,一种既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的新医学将会尽早到来。

猜你喜欢
医学杂志研究会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海军医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山西叹五更
波兰睡眠研究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简介
第九届亚洲睡眠研究会大会
《转化医学杂志》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