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研究 *

2024-05-16 04:15弓迎宾李彩艳任建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育人大学生

弓迎宾 李彩艳 任建萍

(山西省中医学校/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药学院,山西 太原 030619)

2016 年5 月1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1]指出,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将创新和创业融合起来,能进一步推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推动国家产业创新,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高校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结合本专业学科特点和实践经验,借助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探索指引,逐步摸索出一条具有实践意义的创业新路径。

1 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逐步深化的。从20世纪末开始,国内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们通过层层摸索,在结合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教学实情,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需求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1.1 强化创新创业理念认知建立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首先要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认知程度,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创新强调的是培育学生在意识上的变化和进步,体现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主要表现为科研方法、管理制度的创新。创业则侧重于大学生未来职业奋斗和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能力,强调为学生建立把握市场商机的洞察能力、适应现代化管理模式的经营能力和灵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等。

创新创业教学机制的建设目标,是将创新意识融入创业实践中,以实现创业项目的创新性,规避同质化、低质量的创业活动,提高创业成功率。当然,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让所有参与的学生都成为企业家,而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意识和进取意识,让学生实现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观念更新和行为创新,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传统,敢于自我展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要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高校日常教学体系中,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1.2 基于共建共享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责任主体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构建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协同联动机制,政府要从政策上鼓励高校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构建开放性的、多方参与的、资源共享的双创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国家已经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建设双创教育孵化基地,在校内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国家和学校提供专项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2],鼓励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积极创业,实现创新创业成果的有效转化。当然,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机制也需要社会和企业力量的广泛参与。社会层面要构筑创新创业友好型社会文化,鼓励创新,呼吁创新,尊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以开放、交互和包容的态度,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企业的参与,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技术上的支持,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转化效率,也能为企业自身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最终形成利益共建共享的创业新机制。

1.3 打造成熟的高校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成熟完善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要求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日常教学体系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交互、融合与渗透,发掘学科教学中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的观念和灵感。同时,也在创新创业实践模式中融入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实现创业活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创业项目和实践活动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实现创业灵感向创业实践的转化[3]。

同时,创新创业课程的成熟化和科学化的标志性特征,就是要引入信息技术,不断创造创业课堂教学新模式,丰富创新创业教学资源,通过慕课、微课和在线视频教学等途径,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新突破。

1.4 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中普遍存在创业项目创新性不足、成功率不高、缺乏资金技术支持等困境。因此,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平台建设,需要从信息平台、资金平台和政策平台等多个层面进行顶层设计。

在平台建设中,高校应当适应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源特征,结合创业发展规律和高校教学规律等,有针对性地持续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平台建设的主要流程包括以创新训练空间、创业模拟训练空间、创业项目实践载体、创业项目孵化平台等方式,设立层层推进、多维共生的实践育人机制,形成多方协调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思路,逐步构建起专业化设计、基地化运作、社会化实践和项目化管理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式[4]。

2 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模式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创新创业体系的完善,需要高校将学生个人发展和平台建设结合起来,并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实践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足够的条件支持。

2.1 创新创业要和高校教学相结合高校教学创新可以和创业体系优化结合起来,在创业体系中充分融合和利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将教学育人和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高校专业知识学习向实践转化。专业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复合运用能力;素养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品德、体质和个性发展等,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素质,塑造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专业教学与素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阶段获得更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角色、融入社会、获得发展。

2.2 创新和实践的交互融合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创业项目存在两个问题:(1)实践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弱,导致创业项目的转化率低;(2)创新不足,创业项目的竞争力不足,难以持续推进。针对这两个问题,高校应进一步将实践性和创新性相结合,融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其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4]。通过创新与实践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注重科学研究和理论成果消化的同时,也能借助专业眼光关注社会发展,在实干中提升创新能力。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高校在教学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开放性、多元性。

2.3 注重个性化和差异性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从单纯的知识灌输向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转变。在实践育人模式中,高校应当注意做到个性化、针对性相结合,注重学生的群体特征,也注重实践育人中的个体化因素,注重学生个人特质在创业实践中的作用,逐步建立能够适应和满足不同个体需求的“定制型”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案。

3 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路径研究

3.1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 建立探究性 实验性的课程机制课程教学是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将传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合起来,构造多维的创新创业实践机制。课程可以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维度的需求,设置具有探究性、实验性和引导性的实践课程。探究性强调的是在实践课程中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的特点,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探索多种领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和互动意识的培养,利用专业知识,开发自身潜能,激发创新欲望,形成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5]。实验性注重的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让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自身体验,形成创新创业意识,积累创业思维和灵感,掌握创新创业的普遍规律。引导性则是通过课程教学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在通识课、专业课上融入实践,增强课程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去。

3.2 创建团队化和项目化的实践机制 打造能力过硬的创新团队实践育人的创新创业,要注重创业团队的培育和优化。高校不仅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创业团队的成立,更要在创新创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实践机制实施的关键,在于为处于不同维度、不同需求层面的大学生提供务实性的指导。以科研立项、创业比赛等为契机,以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为根基,将二者组合为具有实践活动的团队化、项目化创业教育实施机制。通过组建团队和项目的方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深度,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组合、优势互补。团队的组建过程中,要通过实践吸引志趣相投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或者依托同一目标的创业项目,实现学生的跨专业、跨院校组合,增强不同维度学生的多向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设计、规划、实施、导师配备、项目评审等方面的可控性和可行性[6]。

3.3 构建创业模拟的实训空间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需要打造高效的创新创业模拟实训空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具体的指导方向。首先,高校应当深入调研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具体要求,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创新意识、创业观念等,有针对性地创建实践育人创业新平台,让大学生为创业做好实践准备[7]。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例如举办创业竞赛活动和创业项目实践活动等,组织大学生进行模拟创业,继而选取优秀队伍参加全国竞赛;也可以围绕竞赛主题进行科研立项,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资源支持,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系统性教育[8]。另外,高校可以在实践载体中进行模拟创业实训,在模拟创业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训练模块,进行系统性教学,让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创业实训的氛围。最后,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内外部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开设创新创业培训班,让大学生在培训班中掌握更多的创业实践和经验。同时,学生也可以在高校组织下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整合资源、创建项目,提升创新创业技能。

3.4 创建创业项目的实践载体 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创业项目打造专业化的创业项目实践载体,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效率,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具体实现。首先,高校可以通过自身教学和科研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结合专业帮助学生打造和选择创业项目,提出具体的项目发展方向;选派专业创业教师帮助学生组建团队,鼓励学生基于团队特点和专业优势选择对应项目,实现创业项目在立意、方向和运营上的多元创新[9]。其次,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打造若干个有挑战的创业项目,针对创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由学校负责进行项目评定和管理指导,对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监督和帮助,以提高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转化率。最后,学校要为创业团队做好平台的软硬件建设,硬件建设主要是从基础设施、仪器设备、信息平台和资金支持四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器材设备,为学生动手实操提供载体。目前,我国高校提供的创业平台和实践载体主要是实验楼、实验园等场地载体,在其他方面,尤其是信息和资金方面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10]。

3.5 创建创业项目的孵化载体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支撑打造创业项目孵化载体,是高校实践育人机制和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学生将创业构思、创业设计和创业实验转化为自主创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既要集中自身力量打造高水平的创业孵化载体,也要利用政策优势、社会力量支持和产学合作等模式建强建优创业孵化载体。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探索:(1)高校对校内外的创业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顺利进入创业者的角色,推动创业项目的实践转化。(2)高校联合政府机关、企业等,积极拓展创业服务范围,包括信息平台、对接平台、资源平台等的建设,为学生的创业项目孵化提供一体化帮助。(3)高校应当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鼓励创业、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并寻求学生创业中的家校合作,增强学生创业中的家庭和社会支持。(4)资源丰富的高校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咨询平台,由专业的创业教师和团队提供咨询服务,或结合科研、产学研等项目,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兴趣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让学生在创业道路上避免走入歧路。(5)高校在优化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对策的同时,可以通过设置创业项目专项扶持资金、组建创业项目考核团队等方式,在对创业项目的前景、空间和实现方式进行评定的基础上,对有前景的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信用担保以及引入企业赞助等,让创业成果加快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6)高校应当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实验资源,让学生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和科研资源研发相关技术,提高创业项目的科技水平、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创新和创业相结合、专业知识和创业项目相结合,消除创业项目的低质量、同质化现象,让实践育人创业平台真正发挥作用[11]。

总之,我国高校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机制和平台。但由于起步时间较短,尚缺乏足够的创业实践进行验证和优化。当前,国内高校应当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团队项目化、创业模拟实训、创业项目实践、创业项目孵化等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实现课程创新、组织创新、实践创新和孵化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体系建设和组织管理,形成多方主体负责、多种力量参与的长效机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学创业应用 如何选择做健康事业 范俊宏康复 火爆创业项目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创业项目实施的几点体会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