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培养在针灸对外教育中的重要性 *

2024-05-16 04:15宋晓宾李修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留学生针灸教材

宋晓宾 任 健 李 冬 马 柯 于 悦 李 奕 李修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山东 济南 262355)

随着来华学习针灸的留学生逐年增加,国内诸多中医药大学的外事部门和国际教育学院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诸如教材的匹配、课程的设置、对外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临床实习基地的安排等。只有保证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而笔者从多年的针灸对外教学、临床带教的经历中有所感悟,认为贯穿所有这些问题的主线,就是对留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只有将这些问题的解决真正落实到留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上,并以此作为培养中医国际人才的大方向,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让留学生真正学习到中医的精髓,而非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并且长远来看,这种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学生就会主动用中医思维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必然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其临床运用中医的方法看病,提高临床疗效,也有助于针灸的国际化推广。但培养海外学生的中医思维绝非易事,面临着重重的困难。本文基于教学中常见且十分重要的几个留学生教学问题展开论述,意在为培养留学生的中医思维提供思路和方式方法。

1 常见留学生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1.1 教材配备深入浅出 易于学习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涵盖腧穴知识、经络知识、解剖知识的独特理论和技术体系,内容纷繁复杂,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1]。对外教材的编写,尤其是英译版教材,因为牵涉语言翻译的问题,既要展示中医教材的原貌,又要便于外国留学生理解;课程中蕴含的有关针灸医德医风及中华传统文化层面的内容,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叙述[2]。对于中医思维的培养,教材的匹配应该被列为重要的目标,要做到难易适中,既要能满足留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要简易明了,便于学习。

1949 年后,随着针灸热的兴起,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对外中医针灸教材,如我国针灸学家承淡安等人编写的《中国针灸学讲义》,上海、北京、南京三地联合编写的《中国针灸学概要》,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邓良月研究员和各大院校分工合编而成的《国际针灸学教程》等。因为留学生分长期班和短期班,所以教材编写不能墨守成规,追求一劳永逸。实践证明,简明扼要、密切联系临床是针灸对外教材编写的不二选择,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受到海外学生的欢迎,也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让海外学生接受和适应。在国内学生教材的编写中,我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以提纲式的堆砌法编写的教材已经过时了,也不受学生的欢迎。国内书店畅销的中医书籍多为白话式的场景讲解,且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觉得通俗易懂,兴趣就慢慢产生了,这其实就是中医思维培养的一种方法。

长期以来,中医针灸对外教材已形成一套规定的格局,分成“经络”“腧穴”“刺灸法”和“治疗学”四部分。经络、腧穴部分往往比较充实,而刺灸法和治疗学的内容则显得不够严密且分散。学习针灸要有中医功底,这个功底来源于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许多教材为了迎合实用性,也担心书编得过于繁琐,于是砍掉了本应具备的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部分的内容。但事实证明,中医思维的培养是基于熟练的中医理论知识的;学生学习以后回国诊病,得会辨证论治,而不是生搬硬套在中国学到的病例。这种机械套用就相当于收集树叶,树叶收集得再多也没用,没有真正把树根移植过去,它自然不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种学习方法是“死的”,而中医辨证是“活的”,这才是中医最基本的特点和优势。所以教材的编写要时刻注意前后联系,在针灸治疗学中,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注重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在辨证治疗中,注重中医辨证诊断思维的灌输,尤其是对经络诊法、经脉切诊的内容要多加丰富;在疾病治疗方面,采用以证(症)为主、病证结合、中西医名称兼用的排列法,这样更能切合中医针灸临床实际,也更容易为海外学生理解[3]。例如由山西省诸多中医专家和高校优秀教学人员编撰的《中医针灸技术培训教材》(试行本),经过几年的试用,深受学员的好评。该教材简单明了、针对性强,留学生学习之后,在临床上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就是因为该教材注重上述问题,并侧重于中医思维的培养,较一般教科书及其他专业书籍,更适合用于国际交流与培训[4]。故在日常教学中,除了一套易于理解的教材外,也要结合使用其他书籍,鼓励学生从一些经典中领悟传统的中医思维。

1.2 课程设置 注重实践 因人制宜在课程的设置上,目前大多数中医药大学的国际教育学院或者针对海外学生的针灸培训机构都设置了中医基础课、针灸专业课、西医相关课程等。但这种课程的设置需要量体裁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因为很多留学生是短期留学,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接受这么多科目的培训。这些短期留学生中一部分是热爱针灸学的外国西医学生、自然疗法治疗师[5],但大多是在国外有一定针灸实践操作经验的医务工作者,并且多数具备了必备的中医基础理论。他们工作中遇到瓶颈,期待来中国学习后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我国好多大学机构针对留学生还是设置了最为基础的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这些短期留学生已经学过的,或者已经掌握得不错的,再加上语言翻译的困难,导致学习时间无形中被浪费了。这些短期留学生其实很看重实践性,他们期待老师给他们解决临床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或者技术难题。笔者认为,只要是用中医方法看病,不管是针灸、推拿还是中药,技术壁垒都源于没有准确、灵活地用中医思维进行辨证施治。因此课程设置要灵活,需根据不同短期学习团体的需求,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上述固化的课程设置显然不能满足灵活性这一要求。

对于学历教育的长期留学生,课程设置也不能只是复制国内学生的教育模式。这些海外学生来学习针灸的时间往往比较长,通常是四五年,那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加上一些提升传统中医素养的课程,培养这些学生的中医思维;同时也要创新性地引入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如湖南师范大学将人文教育与中医针灸点穴实验课程融合,通过“三阶段五步骤”的教学改革,优化对医学人才的培养[6]。在针灸对外教育中也可借鉴这类模式,增加教学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尤其是针灸的教学,指力、针法等不是通过书本中的文字就能融会贯通的,是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练习才能掌握的。实践性、理论性、思维性处处都与西医大相径庭。众所周知,中西医看病出发点不同,西医治疗重视靶点寻找,中医更重视的是病机。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根植于中医基础理论,所以必然是要从中医的角度进行辨证施治的。穴位的配伍与中药的配伍异曲同工,用药如用兵,同样用针也如用兵。因此可以加入医古文、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发展史等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中医素养和中医思维。这些课程不仅能够熏陶思想,也能为学生自行阅读一些经典打下基础。

1.3 师资建设 提高素质 注重培养对外师资的建设又是制约针灸对外教育发展的一大桎梏。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来华学习针灸的学生与日俱增。据教育部统计,2009 年在华学习的海外学生首次突破了23 万人,且来自190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是学习中医针灸[7]。这么庞大的学习群体,必然需要更多对外教学师资。但现状是,大部分中医院校和对外培训机构中符合对外针灸教学能力要求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针灸对外教育的发展。针灸推拿外向班作为针灸推拿专业的平行方向班级,兼具培养针灸学与医学专业英语的职能,而针灸推拿外向型人才是打开海外中医师人才培养的重要媒介[8]。目前国内的外向型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比例逐年提升,但远远不能填补对外针灸教学的人才缺口。

我们强调中医思维教育在教授留学生学习中医中的重要性,殊不知真正能够在课堂上启发留学生中医思维的人少之又少。第一关就是语言,教师灵活运用语言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存在着矛盾与缺口。很多知识能力很强、针灸领悟优秀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语言培训和学习,语言能力不过关,不能熟练地进行全外语授课,且口语表达能力低下,导致很多学生听不懂。尤其中医很多的理论本身就不好理解,需要灵活地做大量解释。有些教师只是照着双语的教材“念书”,使学生听得疲惫,兴趣全无。有些院校和机构讲授课程的教师本身是外语专业出身,又辅修了中医学位,虽然语言关可以过,但是中医理论基础薄弱,且缺乏相关的临床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有些甚至还不如部分已经在国外行医的留学生临床经验丰富,这也极大影响了上课的效果。还有些教师教案比较陈旧,从不更新,不管是什么基础的留学生都用一个讲法,且缺乏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而有些针灸对外培训机构请来相关方面的专家,雇来专业翻译,看似语言问题和中医理论临床问题都得到解决了,其实非科班出身的翻译没有中医理论的根基,仓促之下根本不足以翻译好中医术语。有时某些术语的翻译偏差,导致理解难度增加,甚至让人贻笑大方。因此,发展对外中医教育师资迫在眉睫。有学者[9]提出了构建国内与国际多层面的对中医针灸培训机构与授课教师的评估和资格认定体系,以使中医针灸培训达到初步的质量标准,这种人才评价与培训体系或可在未来成为针灸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

1.4 培训模式 创新多样 建立思维创新培训模式,要围绕中医思维的培养,实现多样化教育教学。培训模式要注重有效性、实用性,而非一味追求“新”,反而忽略教育的目的。思维的建立永远比单纯学一点知识重要得多,有思维才能在运用中医知识治疗疾病时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分辨出何为“同”,何为“异”。就针灸教学来说,传统的课堂和实践相结合模式已经基本成形,但是留学生针灸教育本身就有其特殊性。中医源于古代哲学,对于没有过渡性文化储备的长学制留学生而言,直接学习中医会有很大的突兀性,这些知识也自然就不好理解。我们讲,学中医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如果见山见水如未见,还谈什么天人合一呢?更遑论灵活运用了。如此一来,岂非邯郸学步尔?针对此类问题:(1)可以增设一些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典文化的选修课程。(2)教学期间,可以适时走出教室教学的框架,开展各类针灸活动、沙龙,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应用和讨论。(3)要在讲课中逐步融入中医思维培养,通过在针灸教学中贯穿经典的哲学故事、医家医案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1.5 实习基地 重视引导 启发教学临床实习基地的安排也会影响到针灸对外教育及海外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很多院校和机构甚至没有固定的临床实习基地,即使有也不是独立的对外教学实习基地。医院往往是大学的附属医院,而大学的附属医院又往往是省级的三甲医院。按理说,这种医院患者多,留学生见的病例也多,应该对学习有好的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好多大学与附属医院都是独立管理,很难做好留学生实习的衔接和安排。即使安排了,因为医院患者众多,科室医生工作繁忙,根本无暇顾及留学生的带教,更别说解决语言交流的障碍了。好多短期学习班的学生往往很少有实践动手的机会,因为他们在科室待的时间太短,加上语言障碍,很多患者并不相信留学生的治疗水平,尤其是对于针灸这种操作不当容易造成皮肉痛苦的治疗方法。这直接影响了留学生的临床实习,给留学生回国行医带来障碍。而这种在实习医院遭受的“冷遇”,也往往让留学生不满,他们回国后往往会告知同行或者同学,给国内院校和对外针灸培训机构的口碑造成了不良影响。

针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它依赖于大量的练习和操作。针灸诊疗水平的提高与中医思维的养成相辅相成,都基于长时间的临床诊疗和操作,而现阶段大部分的临床基地的安排还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在临床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借助典型临床病例开展重点分析,对常见针灸优势病种进行知识重点启发教学,以启迪中医针灸思维为带教关键[10]。

2 结语

综上所述,针灸对外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和挑战,就如中医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逐步改变固化的对外教育培养模式,增加国际的合作与交流,规范国际化的教学、翻译等。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选对教材;根据学生语言、中医水平的不同来设置课程;强化针灸对外教育师资队伍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在中医教师中开展外语竞赛等选拔师资的平台和途径;改善对外教学师资的待遇,使其有工作积极性。教师在讲课中应循循善诱,理论联系临床,增强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中医思维的养成,使其从临床实践中获得成就感,进而促进中医对外教育的健康发展,让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攀上一个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留学生针灸教材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