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实际斗争中锻炼成长

1961-08-16 03:35杨锐
中国青年 1961年17期
关键词:书本知识胜任感性

杨锐

自本刊十二期刊登程淮东同志的“工作为大家,学习也是为大家”一文后,我们收到了一些读者的来稿和来信,对这篇文章表示赞成或者发表了一些不同的意见。这里选登了其中的两篇。对这个问题以及有关红与专方面还有什么意见,希望读者来信或写成稿件寄给我们,并请在信封上注明“大家谈”。

——编者——

看了中国青年十二期上“工作为大家,学习也是为大家”一文后,使我产生了很多联想。文中所谈到的那位同学的思想矛盾,在我和我的一些同学身上同样存在过,而且到现在还没有彻底认识清楚。我也想提出来请大家帮助解决。

程淮东老师所说的“工作为大家,学习也是为大家”,在理论上是此较容易认识的,但实际生活中就不一定能做得很好。我认为作为集体的成员,就应该非常热爱自已的集体,主动地去关心集体,多为集体做好事。只要为了集体,为了别人好,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应该在所不惜。因此,不但对于组织上交给的每件社会工作要热心去做,而且应该主动找工作做。这样就可以不断培养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如果一个人为集体想得少,就必然为自己想得多,任其发展,必然是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窄狭的人。

我们今天在学校里学习,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为了将来一出学校就能胜任国家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一个学生在学校里认真学好书本知识,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光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又怎能做好工作呢?譬如到某一单位,需要你担任组织领导工作,怎么办呢?那么只好说我从来未做过实际工作,干不了,或者说过一段时间再看吧,这不是给工作带来了损失吗?我认为在学校里应该获得全面的知识,即一定的理性知识和一定的感性知识。要获得感性知识,就要靠实际工作的锻炼。我深深体会到实际工作对人的锻炼意义,真所谓“经一事,长一智”,自己不经过是很难体会到的。如我刚进大学时,也不太爱管“闲事”,有较多的时间抓学习,学习搞的还可以,但对于别的一概无知。后来我比较关心集体了,热情接受组织交给的工作,并主动找事做,后来又参加学院社团工作,觉得对自已锻炼很大,特别是通过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吸取了经验教训,体会、感受多,收获也大。我感到光搞学习,不参加实际锻炼,自己获取知识的面就会太窄,所以我更加起劲地搞社会工作,以至功课拉下一点,感到无所谓。

我们读领袖故事与世界各国政治活动家的传记,他们除了本身具有的天才外,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从青年时期就参加了实际斗争。在学生时代,他们是各种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和组织者,离开学校以后,更是献身于自己所奋斗的事业。他们是在实际斗争中锻炼成长的。我们今天要做名副其实的接班人,要

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这需要具有足以胜任一切的能力啊!

我感到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分精力去搞社会工作,必然相对地会影响学习。既要搞好工作,又要一丝不苟的搞好学习,不是容易做到的。我主观愿望是想都搞好,而实际上,对这方面要求高一些,那一方面就只能要求低一些,结果总是一好一坏,顾此失彼。应该怎样处理这个矛盾呢?有时我这样想,当某一中心任务来到时,我就抛除一切思想顾虑,抓紧工作,因为工作是为大家的,不能错过时机;学习上拉一点,等中心工作过去再补上来,免得三心二意,想都顾上,结果都顾不好。这样做的结果怎样呢?拉下的功课仍然是不能完全补上,也就是说在学习上只好比别人差一点,但我也无怨言,因为我认为这是客观规律。

猜你喜欢
书本知识胜任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针灸学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中的不对称问题与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