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与捡粪

1982-08-28 05:46叶永烈
中国青年 1982年10期
关键词:邓拓剪报羊粪

叶永烈

邓拓同志一向以博学多才著称。人们问邓拓的学识从哪里来,他打了个比方说:“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个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捡粪的劲头。”这话,又通俗又形象,道出了做学问的诀窍。

捡粪,就要不嫌麻烦,随身带粪筐。唐朝著名诗人李贺,才华横溢,死时仅二十七岁,却给世人留下二百多首诗,被人们誉为“鬼才”。据说,李贺骑驴外出,总是背着一个“破锦囊”,触景生情,“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他的许多诗,便是这么写出来的。这“破锦囊”,不就是“粪筐”吗?在二十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破锦囊”变成了笔记本。断手再植专家陈中伟就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他说:这习惯是从他的老师—叶衍庆教授那里学来的。叶衍庆教授查病房时,有什么新的发现,总是随手记在笔记本上。陈中伟呢?跟老师交谈时,有什么收获,也随手记下。他觉得这是良好的治学习惯,不然,“老师有深刻体会的经验之谈,往往象在汽车上看风景那样,一晃而过。”

要捡粪,光是背着粪筐还不行。眼睛还要不断搜索,要善于发现路边、草丛、河旁、房前屋后的牛粪、猪粪、马粪、驴粪。不然,是捡不到粪的。相声演员马季就常常处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状态。有一次,他乘公共汽车,上来一位球迷,本想问售票员“到北海多少钱”,却说“北海几个门儿(球门)”。在乘客们的哈哈大笑声中,马季把笑料“捡”了回来。这种“捡粪”本领,要经过长期摸索、锻炼才能学会。

捡粪,一天两天不行,还要长年累月,天天如此,才会积少成多。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一生写了一百零四部科幻小说,他的全集达二十卷之多。当他逝世之后,人们从他的遗物中找到笔记本、剪报本达二万多本!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怎能记下那么多的笔记?而这些笔记,正是凡尔纳在旅行中、在看报读书、在与人聊天时随手记下的,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说作品是花、是果的话,那些笔记是粪、是肥料。

当然,积累知识也不完全等同于农民捡粪。粪,捡起来往筐里一装,回家后往粪坑里一倒,就行了。积累知识,要讲究各种方法。最常用的是笔记、剪报和卡片。笔记,主要用于记录所见所闻。达尔文在随“贝格尔”号环游全球时,写下了十八本旅行笔记。剪报,是从报刊上剪下自己需要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保存。邓拓同志喜欢把剪报放进一个个牛皮纸大口袋,袋里注明资科类别。更常见的是把剪报分类贴起来,便于翻阅。卡片,一般用来记录论文、书籍内容提要,或者摘录某些资料。科学家,十有八九要做卡片,有的多达几万张。

此外,捡粪,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为要捡牛粪,见羊粪就不捡;只要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这就是说,在积累知识的时候,知识面宽一点好。对于这一点,许多科学家都有着深切的体会。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劝说过青年学生:“一个科学家,假如只知道自己搞的那一门,对其他事情一概不知,你的思路怎么能打开呢?因为好多东西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启发的”。我国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则把“捡粪”称为“抓知识”。去年,他曾很有体会地说过:“知识面越广,为四化作贡献的本领就越大。这次参加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我还在‘抓知识。我的专业是原子核物理学,对于粒子物理理论,我就懂得不多,因此,还得去‘抓……”

年轻的朋友们,愿你学习农民捡粪的劲头,随时随地“抓”知识,长学问。在你的身边,稍纵即逝、一晃而过的知识,有的是!赶紧把它“捡”起吧,肥多粮多,丰收有望!

猜你喜欢
邓拓剪报羊粪
我和爷爷做剪报
蜣螂
EM原露堆沤发酵羊粪对高丹草栽培的影响初探
平生赢得豪情在
我为父母做剪报本
中国剪报
宁夏果园羊粪腐熟方法初探
中国剪报
邓拓挨批后想当颐和园园长
七筐羊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