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15万元,建一爿乐土

1988-08-23 03:48黄振平
中国青年 1988年4期
关键词:团支书新民团支部

黄振平

编者按:自创经费问题解决好了,可以“一石三鸟”:解决了团组织开展活动的物质依托,培养和锻炼了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同时也为社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经费有了,共青团的实力就大大加强了。

1980年春,当江苏省南通县金西乡拖桥村团支部一班人上任时,面临的是团支部没有分文经费的窘境。他们翻烂团章,找不到有关规定;翻遍报纸,也没有现成的答案。怎么办呢?新任团支书张新民从乡镇企业的兴起中得到启示。

从半张蚕纸上起步

没本钱垫底,就从花钱最少的事干起。他们从乡蚕茧收购站买来半张蚕纸,放在张新民家里,由团员们轮流采桑喂养。眼看春蚕脱了一层又一层皮,不料一天晚上全死了。原来是蚕吃了有农药的桑叶中了毒。赔了20多元本钱,买来了教训。翌年春天,他们又买了大半张蚕纸。20多天后,他们卖蚕茧挣了126元钱。扣除成本及第一次损失,净剩90多元。他们慷慨地拿出10元钱,招待全村青年看了一场电影。瘫痪了多年的团支部有了出息。

雪球越滚越大

养蚕的成功,使团员青年的心气更足了。邻乡有个钩帽厂,生意兴隆。青年们多次咨询,热烈倡议办厂,团支书张新民一锤定音:筹办青年综合厂。

没有资金,团员每人投资15元,共集了300多元;没有厂房,就向农户租借;没有技术,就派团员去南通市学习;没有业务,就四处打听,多方联系。青年综合厂成立的当年,他们与南通市制帽厂订了两年合同,加工出口帽子。第一年就得利润3600元。团支委每人收入320元,超过了村里的干部。

拖桥村的自然优势就是水面多。经村民委员会同意,团支部先后开辟了30亩水面养蚌育珠。在掌握手术、繁殖等重要技术的基础上,他们买来6000只珍珠贝,精心劈蚌植珠,辛勤观察喂养。1983年,开蚌收珠,一次获利近万元。他们还采用了鱼蚌混养的新技术,1985年,鱼、蚌两项收入4万多元。近两年又在育蚌池里繁殖了18万只幼蚌,估计还有几十斤珍珠。

7年来,拖桥村团支部通过多种渠道,共创团的经费15万元,使团支部的生存有了雄厚的物质依托。

开始了良性循环

团支部有了经费,搞活动方便,说话也响了,也能为青年、为村民办实事,在村里自然就有地位。

团支部成立了致富协调会,负责技术咨询、资金调度、权益维护。季大平的爱人长期生病,家庭生活十分拮据。他想经商,却苦于没经费。协会从青年综合厂调出1000元给他作资金。如今,他已走上富裕路。

团支部还拿出经费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并统一免费发教材及学习用品。种蘑菇是一项时间短、收效快的副业,村里不少人想干,但苦于不懂技术。团支部及时开办蘑菇技术培训班,全村蘑菇种植面积迅即发展到4万平方尺,成了远近闻名的蘑菇村。

团支部有了钱,主动承担公益事务。村里的一条路雨天泥泞不堪。团支部投资将它修成笔直平坦的机耕路。每年春节,团支部都要拿出几百元钱,慰问村里的军烈属和困难户。团支部成为村民的贴心人。

以往,村里没有青年的活动场所。团支部拿出5000元经费,建造了一座青年之家,内有各种活动条件,成为青年的一爿乐土。

以工养团,以团带村,使拖桥村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团,团员青年热爱团,村民群众称赞团”的喜人局面。村团支部被江苏团省委树为全省十二个“标兵团组织”之一,原村团支书、现任乡团委书记的张新民被团中央授以“全国优秀团干部”称号,拖桥村也连续3年被县政府评为“文明村”。

猜你喜欢
团支书新民团支部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名单(共四百三十一个)
为什么你挤不进比你厉害的圈子
云南财经大学开展2016级新生教育系列活动之“新生团支书培训会”
创建“雷锋团支部”立足岗位学雷锋
何妨做个极品团支书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