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高度

1988-08-23 03:48张雷
中国青年 1988年4期
关键词:考大学学子大学

张雷

大学生问题的爆发可以说酝酿很久了。自1985年以来,“孤独、迷茫、苦闷、彷徨”成了大学生的口头禅和代名词。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我想单独谈谈心理高度。

1977年以来中国日益高涨的高考之潮的冲击,使当今中国这批20来岁的年轻人过去的经历中最大事件,不是生命的壮大和经验的成熟,而是考大学。遗憾的是没有人是在真正地选择自已,他们对前路是无知的。大学只是这些孜孜学子心中虚幻而神圣的伊甸园。社会现象加之各种舆论使得考大学成为上上之途,潜意识中便升起一种高度感。一旦登临,便会发现其普通和最初选择的茫然。

中国的孩子能够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者极少极少,因为缺乏独立性。他们宁愿将一切交给学校,而不做自我选择。学生们入校后仍被视为天之骄子,受到舆论的抬高,以至于他们隔离了社会生活,无法自视。他们一方面在学校打牌下棋睡大觉,另一方面却又在家中被亲朋好友夸奖和羡慕。他们整学期地对付考试然后盼放假再盼开学,决非利用4年的宝贵时光完善发展自己。理想被现实粉碎必是最沉重的打击。在这样的困境中就只有不理解和茫然感始终相伴随。他们心中的偶像不再完整,对社会的信任感不得不换成一种调侃的处世态度。这皆是与心理高度有着最密切的关系。

1987年夏天,中国大地上掀起一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调查”的热潮。这是中国的书生们第一次走出课堂。然而确切地说这次联合行动真正收获者却寥寥无几,游山玩水者有之,结交几个朋友者有之。虽然这不在多数,但不正是有许多学生调查结束连份报告也没有吗?这种求理解的行动实际上暗示了社会与学校间的隔离感。

然而,面对社会现实,尤其是面对这场伟大的变革,面对西方思潮的涌入,面对正在深入探讨的“社会主义”,以及面对自己一旦分配之后的未来,都给学生们的心理高度予以迫降,从而使他们面临选择的困惑。考研究生和出国潮也许是一种面临困境的高雅而可观的逃避方式(当然其中还是不少真正追求科学学术精神的学子)。这样看来,1986年冬天里大学生们的不安和骚动便也有了答案,有益的是它给我们的政府和党及时地作了改革前进中的提示。但无论怎么说,这种心理高度的失落已经正在和将要产生更多的大学生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正视学校的地位,它只是这个社会的一个普通组合,读大学也只是人生一小段平常的生活和读书的经历。将进大学视为端上铁饭碗的观念必须纠正。正视大学就必须先降低它的心理高度,那样就不会或少有今天这样的集体性的失望感了。

猜你喜欢
考大学学子大学
神回复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杏林组曲·学子赋
今朝学子喜登攀
武大十大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