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你呼吸困难吗?

1998-08-20 09:06赵彩婧
中国青年 1998年6期
关键词:空气质量污染

赵彩婧

1996年夏天,在北京上学的刘芳去新疆旅游,在喀什见一外国游客戴着防尘面具赶路,状若小鬼儿,便当作轶闻趣事抓拍了下来。这张照片在同学间说笑着传看,大家都不明白这老外何至如此“娇气”?今年4月22日,这天也是世界卫生日,《北京青年报》刊出一张情境相似的照片。所不同的是,这次的被摄者是一位北京市民,他骑车上班途中,竟公然戴着一副防尘面罩!

自2月28日起,北京市民就已从传媒公布的空气质量周报得知:他们居住的这座首都,空气污染指数常在200以上,空气质量为IV级,属中度污染。他们每天吸进的都是“富含”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或总悬浮颗粒物的脏空气。就像习惯了早晚留意天气预报一样,眼下全国已有39个城市的居民渐渐适应在每周六的报纸或电视上,瞥一眼关乎上周的空气质量周报,看一看前一个7天,自己都吸进了什么。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消息说,空气质量周报的公布今春已在各重点城市全面铺开。从6月起,部分城市开始发布日报,预报工作有望在2000年展开。

政府和传媒这一“实话实说”的姿态叫人心里舒坦。

空气恶化的程度和短期无望缓解的前景却又让人忧心忡忡。

我们成了户外吸尘器我们伤势严重

4月10日《健康报》二版头条文章的标题只是一句朴素的实话——“只有空气无恙,才有你我健康”,其内容提要却说中了要害——“与其说我们是在阅读空气质量报告,倒不如说是在诊断我们受伤的程度”。

与媒介中有关空气质量许多隔靴搔痒的报道有别的是,像这样细致探询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文章近来并不多见。而被该报记者翻捡出来、在文中隐去时间的那份研究报告其实也只是1992年的结论。尽管近几年许多城市主要污染物的构成、分布及发展态势都有了明显变化,监测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但相应的对人群损害的系统研究却没能跟上。

这也就难怪了——当许多市民被这个“硫”那个“颗粒”唬得云里雾里,听着“轻度”“中度”这些引不起切肤之痛的说法,在不轻的污染状态下却能平心静气。可是在我们一贯顽强的心理耐受力之下,生理上是否也吃得消呢?

去年9月英国的一份研究报告确认,在英国,空气污染(主要源于汽车)平均每年导致6000人心肌梗死。同期意大利提出的一份报告则说,在不吸烟但却患了肺癌的人群中,至少有20%是直接由空气污染引起的。

另据法新社伦敦1月14日电,根据一项旨在阐述空气污染(主要是车辆和发电站排放的废气)短期影响的报告显示:空气污染造成英国每年约2.4万人过早死亡,患哮喘病和呼吸道疾病的人受的影响最大。一个高级医疗专家小组还认为,每年约1.2万至2.4万人次入院与空气质量不良有关。

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从小学生、上班族到公交车司机,成千上万的居民一出门便戴上口罩。达卡的医生警告说,空气污染正悄悄把好几千人慢慢呛死。

这些让人心惊肉跳的恶果同样也正是我们的远忧近虑。

一项长达12年(1981~1992年)的“我国5大城市大气污染动态观察及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更为触目惊心。作为全球大气监测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同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广州5城市联手进行的这项研究表明:在参与这一监测网的全球50个国家的170个城市中,我国这5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程度处于最严重之列,全部排在前10名!

主持这一研究的宋瑞金、崔九恩两位专家告诉我们:这5大城市的大气质量,只有10%是良好的,90%是不好的。5城市居民至少有80%左右的人群是在不符合要求的空气质量下生活。在某些严重污染地区,儿童呼吸阻力明显增大,唾液溶菌酶活性降低,呼吸功能和免疫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危及到儿童正常生长和发育。沈阳市因大气污染造成超额死亡人数每年约2000人,在肺癌病因中,因大气污染约10%。

这不只是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症状”,这时的污染主要由染煤造成,呈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特征。几年过去,当初被专家们轻轻提醒的机动车尾气如今已成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强势污染源。不达标尾气中所含的铅是一种蓄积性毒物,对人的血液、神经、心血管和生殖、智力均有一定影响。

4月初《中国环境报》记者在沈阳暗访机动车尾气强制路检时,有一位司机自觉有理地抱怨说:“你什么时候听说过有人一下子让汽车尾气给薰死了?”

需要提醒这位司机的是,令他抱怨的我们目前执行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也只是西方国家70年代的标准。而据国家机械局和国家统计局合作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到2000年,中国城市家庭每年购车将超过百万辆。

空气质量周报出来,就有人自嘲说:“我们岂不成了户外吸尘器了?”岂止如此。目前国内市场的吸尘器对粒径小于10的细小颗粒物根本不能吸收,而人体却来者不拒,大气中铅、镉、苯并芘(BaP)等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就集中在这些小颗粒上。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悬浮颗粒物(TSP)污染水平高不说,在TSP中,细小颗粒物的比重还相当大。

我们的内脏时刻被这些肮脏的颗粒击中,我们伤势严重!

你早该知道也有权知道得更多

80年代初,浙江洞县无线电厂开发的一种噪声警示屏曾出现在一些城市的繁华路段,一目了然地提醒你噪声已达多少分贝。不过,这一设备并未得到推广。据说是因为它只起宣传警示作用,不能作为监测数据采用,因为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仪器不能离污染源过近。

也是在80年代初,前文提到的那项5大城市大气污染监测计划也已启动。用的也是自行研制的土设备,数据的科学缜密都有保证,但不负担宣传作用。作为一项基本国情资料,只上报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学者及国际组织,只在《卫生研究》之类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过几十篇学术论文,并不面向平民百姓。

同一时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网络已具雏形,各省会城市的监测站都已建成。“六五”(1981~1985年)后期和1992年两次监测点位调整分别确定过130个和200个监测站,负责向国家呈报数据。另有2002个监测站只对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负责。

1996年,北京电视台一个叫做“点点工作室”的栏目曾专门向环保部门要求播发环境质量参数,结果被有礼貌地拒绝。

空气监测真正转过身来“民用”化则迟至1997年:有关部门借鉴国外的做法,准备分两批,依照各城市自愿原则,向公众公布空气状况。这年4月4日起,先在环保局内部试报。这之后才有了下面的时间表:

1997年5月23日,南京市率先通过报纸、电视向公众公布空气质量周报。

1997年6月5日,上海

……

1998年2月28日,北京

3月14日,成都

4月3日,贵州

4月6日,北海

截止今年5月初,“榜单”上已有39个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原本位列公布空气状况的第一批城市名单,却迟迟按兵不动,原定时间在去年“十五大”之前,后推至今年“两会”期间才出手。有关人士透露,作为一国之都,北京对负面影响的担心比哪个城市都甚:公众会不会抱怨政府工作不利?外交上会不会被动……

那么,公众的反应又如何呢?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一位负责人说,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认知水平,监督和支持政府工作。至于所谓负面影响倒没怎么出现,各界的反馈大多对政府此举表示赞赏。

家住北京污染较严重的石景山区的一位王姓教师说:“空气质量差早就有直观感受,有心理准备。污染严重是明摆着的,捂不住。政府实话实说,将自己一军,挺好。”

说实话,我们大可不必急着叫好。关乎百姓生活的监测结果让百姓知道,将政府工作纳入公众视线之内,本就顺理成章!

1976年,美国第一个开始通过传媒向公众公布空气污染状况和预报结果,并提醒人们在污染指数达到一定限度后采取相应措施。

1988年12月,日本针对日趋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决定对污染最严重的大阪、东京地区的氮氧化物进行污染预报,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对政府的污染防治计划给予合作。

欧洲国家及韩国、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都利用其空气监测网络发布空气污染预报。

如此说来,我们不但慢了半拍起步,过去时态周报这种发布方式也太过“初级阶段”。有关部门也承认,周报只是过渡。眼下在部分城市发布日报技术上已经可行,预报技术准备也正加紧进行。

就传媒而言,目前已有《中国环境报》《中国日报》《工人日报》等6家报纸每周发布全国范围的空气质量报告。中央电台和中央电视台也准备开播同类节目,新华社还计划发布通稿。

从北京168信息台、上海公众信息网上也能查到当地空气质量信息。

珠海市则在位于珠海和澳门相接的繁华路段设立了一座环保信息多功能显示屏,融交通噪声显示、空气污染指数发布和动态环保宣传为一体,于香港回归之日启动。藉此该市以其良好的环境品质和对环保的关注姿态,为自己贴上了一枚绿色标签。

而且空气周报只是个开头儿,我们“数字化生存”的账面正越来越丰富明细:

3月31日,杭州市开始定期向市民发布社会卫生监测公告。

中国环境监测也正筹划着明年公布地表水水质状况监测结果和城市噪声水平报告。

应该说,随着公众对生存质量日益关切,政府的行事风格也更贴近民意,更大方明朗。

不过,对于那些有一大堆环境难题的政府部门来说,同百姓坦诚相见不易,闷头找寻防治对策则更难。眼睁睁看着空气恶化眼巴巴瞅着政府?

在北京某出版社工作的陈岩3月份以来交通费的花销大涨。她每天上班要换3次车,耗费一个多小时。揣张公汽月票在路边等十几分钟换车原是家常便饭。可自从空气质量周报公布以后,她一想到自己换车的车公庄、东四都是污染最严重的路段,往往等不了几分钟,便钻进中巴、地铁或打车了。而她60多岁的奶奶,也不再到马路边遛弯儿,改为坐几站公共汽车,去公园晨练。

北京空气污染非只一日,但许多市民是在看了质量周报后,才确知空气有多恶劣。不过,相当一部分人和陈岩一样,靠生活方式上的细节变动来应对。说到污染治理,至多抱怨一番汽车尾气,怪罪一通位于上风的重工业企业。

《中国消费者报》4月初做的一次调查发现:没看过空气周报的人寥寥无几,有近一半的人每周都看,但多半市民把改善环境的重任完全寄托于政府,认为个人力量无足轻重。

那么,政府部门有万全之策吗?

平头百姓真就无所作为?

还以北京市为例,市政府承诺用3年左右时间,争取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该市环保局日前又公布四大整治措施:

1、加强机动车排放污染监测,不达标的强制安装机外净化器;

2、尾气排放不达标的车型,不准在京销售,不予上牌照;

3、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推广使用天然气和液化气等清洁燃料;

4、推广优质煤,发展集中供暖,大力推广节能、脱硫及高效除尘设施。

4月1日,北京市环保局出动四支路检队上街抽检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北京市液化石油公司和北京公交公司3月起就张罗着在市区公交线上改装120辆公共汽车,在方庄建公汽加气站。

乐观点儿看,甭管这是不是权宜之计,能不能标本兼治,做总强过坐视不管。不过,可别指望立竿见影。世界银行一项调查表明:即使北京的机动车全部使用无铅汽油,超标车全都安装净化器,就北京市机动车增长速度而言,也只能是基本控制。也就是说,天空变蓝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何况这些措施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层层阻碍,出现种种疏漏。

也不只是我们在发愁。同期法国政府正大力提倡电动汽车。除了热热闹闹的街头宣传、成立电动汽车俱乐部,还忙着在市区、郊区建40多处公共汽车充电站,充电一次可持续行驶100公里,只收你10法郎。而英国、丹麦、意大利和日本则不约而同地用种种优惠政策哄着大家骑自行车。

尽管由于能源结构不同和汽车普及程度有别,发达国家目前空气污染预报的重点是由汽车尾气而导致的光化学烟雾,具体预报项目为臭氧和一氧化碳,但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城市化水平,谁敢说他们今日的困境不是我们明天的噩梦?

60年代以来环保与污染争斗的走势一直是:一面是各国政府疲于奔命地补救,一面是“更高级”的污染又扑将过来,而且尽管每次大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少不了各国的讨价还价,但大家都明白,环境的改善不是“一家一户”能独立完成的。

今年4月上旬,北京、济南、南京都受到沙暴泥雨侵害,警觉的老百姓马上联想到当地的空气污染状况,而实际上的病因是西北地区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是哪个城市一时一地的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布空气污染的现状,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盯着政府干活儿或是被招呼着献计献策,而是确立基本的危机感和环境意识,从而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我们欲望与权力的分寸。

“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了他们拥有的”

成年人每天需要13.6公斤(合10立方米)空气。

如果你生活在海口、厦门、珠海、北海这些城市,大可以畅快呼吸。国家环保局3月份对33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统计分析表明,包括上述几城市在内的10个城市,周平均空气污染指数在100以下,质量良好。可是倘若你居住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18个城市,你可怜的肺就不得不吸收指数在100~300之间轻度或中度污染的空气。更可怕的是你住在兰州、乌鲁木齐等5城市,那里出现过指数超过300的时段,属重度污染!

我们不过是想取暖、用电、多盖房子住得舒服、有车开、出行自由且多张“金属名片”……可结果是忙于经济呼吸和消费呼吸,到头来自身反倒呼吸困难。

“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换去他们拥有的”,罗大佑这段歌词倒像是专门对此的讽刺。而法国《新观察》上的一篇讨论臭氧污染的文章则气咻咻地说“要么取消汽车,要么取消太阳”。

我们挑什么呢?

这个春天,《野兽之美》《昆虫记》和那本梭罗写于100年前倡导简单生活的《瓦尔登湖》频频登上各地学人书店的排行榜。我们当然希望天是蓝的、风是清的、看得见星星、草有清香,可是我们怕只能是唱着那首时下流行的《让你的天空最美》“傻傻等待”。不然怎么办?关上窗子打开空气净化器喝纯净水,泡氧吧,还是在城里留一路尾气开车去郊外吹吹风?实在不行,也买个防尘面具戴上?

可又有资料说,现在室内污染比室外更厉害,建筑材料、装饰材料、人体呼吸……都是祸因,你防不胜防。

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我们还没来得及沾沾自喜,却发现自己把自己给玩儿了。而且还不仅仅是自酿的苦果自己吞咽,因为大气污染破坏的是整个大的生态系统。

我们还怎么能唱得出罗大佑的下句歌词——“子子孙孙永保用,世世代代传香火”?

幸好我们有种种环境监测数据,也肯给我们看见,并污染严重到足以刺激我们更新环境观念。

有一句流行的广告语——“鱼儿要换水,空调要换气”。鱼儿养在鱼缸里才有必要换水,我们是养在城市里,养在工业文明这个大鱼缸里,可是谁来给我们换气?亡羊补牢式补救的同时,还是渐渐改口吧,别以万物之灵自居,别剥削和轻慢自然,别过于放纵我们的欲望。别发着烧发展城市、40多个城市都急惶惶想成什么国际化大都市!

难道你不觉得呼吸困难?

猜你喜欢
空气质量污染
什么是污染?
什么是污染?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开展“大气污染执法年”行动 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多功能空气质量远程检测仪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2015年将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