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合作学习教师该做什么

2003-04-24 08:32朱宁波张萍
人民教育 2003年9期
关键词:老师教师学生

朱宁波 张萍

【资料】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双边互动观,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简而言之,即:要求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将合作学习定义为: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增进友谊,培养亲社会行为。

走进当今的课堂,合作学习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随处可见。但笔者通过对小学课堂的观察、研究发现,教学实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还不成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缺乏合作意识,而且也不会合作:教师的指导容易抓不住重点,师生间不能有效地互动,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教师指导下生生互动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教学实例的分析、总结,尝试提出解决的策略,期望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供帮助。

某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以识物体。

导入新课时,老师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并提出要求:前后四人一组讨论,告诉小朋友你带的是什么。约2~3分钟。接着老师又提出要求:将你们拿来的东西合在一起再进行分类,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约2~3分钟。紧接着,老师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把东西放下,看老师,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老师向学生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模型展开教学。课讲完后,老师再次要求学生:把你们准备的东西放在一起,小组讨论一下,告诉老师你是怎么分类的。约3~5分钟。讨论结束后,教师提问。很多学生说:我是按颜色分的,黄色的在一起,蓝色的在一起。我是按大小分的。我是按用途分的,同桌的铅笔盒与我的铅笔盒和圆柱体都能装东西,我把它们放在一起。上述分类方法是以前学过的内容。我是按形状分的。好,还有谁是按形状分的,给大家讲一讲。老师接着问。为什么不让刚才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接着学生仍举手自顾自地说:能站起来的放在一起。能滚动的放在一起,不能滚动的放在一起。……

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摆弄自己准备的学具,没有关注老师在说什么。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的活动仅限于翻看自己的教案和维持课堂纪律;学生则自说自话,自己分自己的东西,表现出不愿意合作。

可以看出,此例中教师原本希望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并将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进行分类,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重点一按形状将物体分类。但我们不难看出,本节课合作学习的目的没有达到,一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仍局限于以前学过的分类方法,新知识没能纳入到学生的认知图式中。究其原因,主要是:

1.合作流于形式。

教师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如要求分组、交流等,却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教师每次仅给学生两三分钟的时间交流,时间显得仓促,交流不够充分,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展示自己,或是仅有一两个学生讲了自己的想法、观点,或是还没有进入情境。长此下去,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合作学习促进每位学生发展、提高的目的也就无从达到。

2.缺乏教师的指导,合作处于无序状态。

虽然开始教师对合作内容提出了要求,即把你们准备的东西放在一起,小组讨论一下,告诉老师你是怎么分类的。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除内容的要求外,更要有规则的要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学生难以受益。另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在维持纪律,不明确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因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师生间在知识和情感层面都不能产生碰撞与共鸣,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及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学生也不了解教师行为的意图和意义。师生均未能获得合作学习带来的巨大好处。

3.没有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

导入新课时,教师曾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而后直接进入新课教学,既没有让学生展示讨论的成果,又没有对讨论及时总结反馈,讨论无果而终,致使此段讨论时间流失;学生在老师讲课时仍关注自己的学具,陷在自己的思维中,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应关注以下一些方面。

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对操作程序给予说明。上例中,教师向学生说明讨论的目的是将物体分类后,还需向学生提出合作的程序要求:前后4人或6人一组,给每个人编号并分配角色,如1号做报告员,2号做记录员,3号做激励员,4号做组长,等等,并叮嘱学生各司其职,以保证讨论的有序进行:要向学生说明以后每讨论一次角色要轮换一次,使每位学生都有充当不同角色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合作规范意识:要向学生说明,评价的标准是以小组的表现而不是个人的表现为依据的,奖励也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同时,针对一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差,配合度低的特点,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前,要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发展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亲社会行为,使学生愿意合作,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和思想。教师可以用语言向学生解释大家一起做的意义,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例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合作学习的时间问题。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要求,这个要求不一定是硬性的,主要是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另外,教师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要适当,不宜过短,否则蜻蜓点水式的形式上的合作根本达不到目的,而且浪费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学生讨论易偏离主题,也浪费时间。教师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讨论的实际情况决定何时停止,也可以采用更民主的方法,让学生举手表决决定终止的时间。其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注意工作完成或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如果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教师要给予及时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即完成的质量:发现小组内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时,教师要耐心讲解,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学生引回到任务中来:讨论受阻时,老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如果学生讨论时找到了本节课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的问题,教师便可以拿出来供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引导各小组去关注该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若学生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也需就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当总结。

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首先,教师应尽量让更多的小组充分展示其成果,每位学生的发言都是代表小组的意见而不是哪个人的想法。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其他组的成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问,但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必须是围绕发言组所阐述的内容发问,不能偏离到与之无关的内容上去。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互相争论,以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若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让各组都展示成果,教师可以根据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观察选择较有特色的小组发言,以便给学生最好的范例:本节课上没有机会展示的小组,可以让他们课下与教师交流汇报,也可将其成果在教室里展出。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是受到老师尊重和认可的,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小组总结发言时,教师要对各小组展示结果的科学性予以及时的评价,避免导致学生认识的模糊性。教师对各小組的总结发言不能只是听听而已,应将其规范、提升,使之条理化、逻辑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从而对问题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后,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开展前所提出的评价标准,对小组合作的情况给予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肯定各小组的合作,并予以奖励。奖励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化。

猜你喜欢
老师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