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调研文章 促进科学决策

2004-05-27 03:39何大春
决策与信息 2004年11期
关键词:调研财政办公室

何大春

近年来,湖北省财政办公室系统紧扣发展主题,坚持服务领导决策、服务财政改革、服务财税管理的思路,不断改进和加强财政调研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

一、树立服务宗旨,突出调研重点

近年来,我们在调研工作中坚持服务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宗旨,努力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开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调研,对改革发展和财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为厅党组科学决策服务。从2003年年初开始,厅办公室按照新一届厅党组的要求,组织研究新形势下财政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重点对新形势下财政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做大财政经济“蛋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向厅党组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加大两个力度,深化三项改革,做好四项工作”的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即做大财政蛋糕,做小财政供养系数,做优财政资源配置,做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加大两个力度”即加大支持新型工业化的力度,加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深化三项改革”即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做好四项工作”即做好增收节支工作,做好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以及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等工作,做好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工作,做好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受到全省财政部门的真切拥护。二是注重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调研,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针对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乡财政困难等突出问题,我们立足于市场经济、公共财政和WTO规则新的平台开展调研,提出公共财政与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论点以及新形势下创新财政支持发展、做大蛋糕的思路与措施,起草《关于发挥财政职能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省政府予以转发,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执行。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薄弱的问题,厅有关业务处室认真研究,拟定了21个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管理办法,并汇编成册,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困难的现状,2004年6—9月,为全面了解县(市)财政基本保障能力问题,按照厅党组要求,我们组织全厅力量,对全省各县(市)进行了大规模的专题调研,并组织召开了两次研讨会,基本摸清了全省县(市)公共财政基本保障能力,为更好地指导县(市)财政工作奠定了基础。三是注重在调研中发现财政支持经济工作发展的典型,挖掘、提炼工作中具有创造性和可借鉴性的新思路、新办法、新经验,以典型推动面上工作。为了研究解决用较少的财政资金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增强财政资金引导性的问题,我们及时总结并推广了襄樊、黄石等地捆绑投资、财政贴息、股权质押贷款等典型经验。为了研究解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资金的放大性问题,我们总结推广了谷城、保康等地财政资金“两集中、五带动”模式,即财政专项资金相对集中使用、对财政支持的领域相对集中投入,实现区位带动、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与改革互动、经济与社会联动。为研究解决财政资金不被挤占、挪用、浪费和损失,增强财政资金的安全性问题,我们总结并推广了宜城、大冶、随州、仙桃等地财政资金管理的典型经验。厅办公室在这次调研中完成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引起省领导和厅领导的高度重视,部分建议得到采纳。这些调研工作有效服务了全省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服务了财政中心工作。

二、创新工作方式,整合调研资源

一是建立“T”形调研组织结构。传统的调研工作机制是“一条鞭”式的,即在本系统范围内,层层布置任务,层层汇总情况。为保证调研工作的复合性与开放性,我们根据省管县财政体制的新形势,结合建立县(市)财政工作联络组制度和部门预算编审员制度,创新调研工作机制,构建了纵横交错、立体式、矩阵化的“T”形调研工作网络。按照厅党组要求,一方面,以省厅办公室、市(州)财政局办公室、县(市)财政局办公室的调研力量为纵轴,继续发挥传统的“一条鞭”式的调研机制作用;另一方面,以厅机关各单位财政工作联络组为横轴,联络组联系69个省财政直管市(州)、县(市)和咸安区、建始县,共71个单位的财政工作。将71个单位整合成13个联系点,省财政厅向每个联系点派出一个联络组,每个联络组由1个牵头单位和1—2个参与单位组成,办公室统一协调各联络组,其中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当好“调研员”,负责调研市县财经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求联络组每次到联系点调研返回后的3个工作日内,将联系点工作情况以及调研报告以书面材料形式送厅办公室。通过财政办公室调研系统和财政工作联络組制度,基本上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研网络,有效整合了全厅调研力量。二是完善厅机关资料室。厅资料室除征订部分报刊、杂志,购买部分书籍外,还要求厅内各处室的文件、报表等资料都必须送一份到资料室留存,供厅机关干部查阅,为厅机关信息共享创造条件。三是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工具,建立网络调研平台。我厅建立了财政厅内部网站,调研成果通过网站公开、调研材料通过网站传阅、调研信息通过网站及时发布。同时,从2004年9月1日起办公自动化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厅内各单位、财政厅与各地财政局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料传送,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调研工作建立了新平台。

三、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调研管理

一是对调研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在《省财政厅工作量化考核方案》中,将厅内各单位的政策建议采纳数、调研报告签批数、在中央、省部级刊物发表的文章数等作为厅内相关单位的重要工作指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单位评先、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在《省财政厅关于建立学习型服务型机关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将调查研究作为建立学习型机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调查报告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部分财政工作岗位的重要任职条件。同时,根据《全省财政改革与管理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的要求,制订了全系统的财政调研工作考核办法,完善了激励与奖罚机制。二是加强对调研工作的组织协调。按照厅党组要求,对重大调研活动,如农村税费改革、“两补一降”等,办公室和相关处室一道,及时组织厅内各联络组、志愿信息员深入各地调查研究。调查结束后,由办公室会同相关单位,组织专家、学者对调研报告进行评审,并向全厅公布评分结果。每位干部完成的调研报告评分作为“挑战性工作”分数,计入个人总分,个人总分与年度评先和干部选拔任用挂钩。

近年来,我省财政调研工作做出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三个把握”,即把握发展主题,把握改革方向,把握领导意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是财政工作永恒的主题。这就要求财政调研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发展主题,服务发展主题,谋划发展篇章,保证财政调研真正为领导决策服务。

二是做到“三个结合”,即上下结合,内外结合,调研活动与业务工作结合。上下结合是指实现系统内调研力量的结合。每年,我们都要结合财政工作重点和各地工作实际,向各地下达年度财政调研课题计划,要求各地在年度内完成调研课题,以实现系统内调研力量的整合。在课题调研中,省厅办公室及时对各地办公室进行指导和帮助,并促进市州县财政局之间横向交流。课题完成后,省厅办公室请领导和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价,促进各地提高调研质量。通过上下结合,全省财政办公室系统完成了《2002年湖北财政发展报告》、《2003年湖北财政发展报告》,并就县乡财政困难、地方财政风险等全省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内外结合是指财政系统调研力量与社会调研力量相结合。对一些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课题,我们请相关部门的同志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调研,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努力提高财政调研质量。2004年,根据省领导要求,省财政厅就县(市)公共财政基本保障能力进行了专题研究。为搞好这一大型调研工作,省财政厅与湖北经济学院联合攻关,对我省监利县进行典型分析,《监利县:农村义务教育基本保障能力分析报告》得到省、厅领导充分肯定与好评。调研活动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是指要把调研工作与财政实践紧密结合,寓调研活动于业务工作之中,架业务工作于研究成果之上,使调研活动与业务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设计财政工作联络组制度时,我们明确联络组的职责是在当好调研员的同时,还要当好联络员、信息员、督查员、指导员和服务员,要在联络、监督、指导、服务县(市)财政工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正是这种调研活动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调研方法,有效提高了我省财政调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实现“三个转化”,即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成财政决策、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调研不是为调研而调研,调研必须立足于工作实践,通过调研这一手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工作。也就是说,财政调研成果必须转化成现实的财政决策、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为进一步促进全省财政工作的规范创新,增强各项工作考核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全省财政改革与管理工作量化考核办法》,从财政收入、财政改革、财政监督管理、干部教师工资发放、财政社会保障工作、粮食直补工作、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协调工作等八个方面对市州县(市)财政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全省财政系统年终考核和省对下激励性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有效提高了全省财政系统管理水平。

(作者:湖北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

猜你喜欢
调研财政办公室
办公室减肥日常
办公室迷惑日常
办公室搞笑日常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
读懂现代财政
被遗忘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