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业山林

2005-01-04 09:11
瞭望东方周刊 2005年52期
关键词:风气山林理想

秦 声

习业山林的风气已经普及于当时唐代代比较重要的文化区,而不只限于偏僻地方。他们的志向一般以取得功名利禄为读书的最高鹄的。但是在山林结庐研习的士子,多半是寒士,生活极为清苦。

崔从和他的二哥崔能便是一个有名的例子。他们在山西的太原山地里头苦心读书,有时连饭都没得吃,必须去捡橡果充饥。但他们一点也不觉得辛苦,仍然讲诵不辍,有十年之久,直到考上进士为止。

读书山林的习惯早在汉世已有,上面已经提到。但是它成为一种风尚,加上佛教“遗世”的信念,而沾染了清高的理想则在这个时代才形成。这一点我们不能不加以注意。贾岛诗说:“家辞临水郡,雨到读书山”,给我们一种十分洒脱的请高感;刘坷“上座主书”说:“元和(806—820)初,方结庐山之阳,——农圃馀隙,积书窗下,日与古人磨砻前心。岁月悠久,浸成书癖。”又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十习业山林因此不只是形势使然,它似乎代表一种希望由主流超逸,而再返主流的心灵渴求;这样的渴求必须标榜独立,但也因此免不了沽名钓誉之徒的浮滥了。据说,当时这种风气兴盛,使一些利欲熏心的入也不能不假装到名山古刹去读书,弄得路上人潮汹涌,甚至于相传说终南山、嵩山和少室山特别“神”-的地方,要考试成功最好去那些山朝拜。无怪乎历史书.说:“高尚之节丧焉”。

总之,习业山林的习惯在唐代中叶以后变成了中国私人教育的主流,也咸了私人教育的理想,这一千转变不只代表两汉以来经师讲学及门第教育的结束,更代表了山林教育理想的崛兴以及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要了解中国书院教育的背景和意义,那么我们就一定不可忽视习业山林的私学理想。

猜你喜欢
风气山林理想
枫 叶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风气
风气
风气
风气
如果相爱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