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村”的统一梦

2005-09-22 01:57李万卿
记者观察 2005年9期
关键词:邓州始祖家谱

李万卿

河南邓州有个“台湾村”。从始祖依那思罗定居中原至今,虽经历300余年,可居住在这里的依那思罗的后代子孙仍保留着高山族特有的生理特征和风俗习惯。

今年4月中旬,中央统战部专门派人来台湾村调研,并计划让村民代表赴台寻根。

5月,一个美丽的女人自费飞赴台湾,开始了寻亲之旅。

族谱上的“历史风云”

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庙沟河畔,居住着一支台湾省高山族人。

在张村镇上营村最北边路的村口,立着一座颇具南方建筑风格的牌坊门楼,门楼上方镌刻着3个大字——“台湾村”。

邓州市“台湾村”陈氏家族现已发展到第13代42户200多口人,但因陈氏始祖的墓碑、祠堂早年被毁,缺乏实物和文字根据,因此其历史多年来仅限于口头传说。

几年前,有关部门终于在“台湾村”陈堂三家发现了一本珍藏多年的祖传家谱。该家谱记载,始祖公依那思罗善骑射,精武功,系台湾诸罗县阿里山土番(今高山族曹族)猫地干社人。其父实叮依那参加当地的郭怀一起义,在同荷兰人作战中阵亡。他同哥哥依那吐拉于南明永历辛丑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加入郑成功大军,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以后,哥哥又回到山社(部落),他本人留在郑军,几经周折成为部将黄廷的马夫。郑成功去世后,郑氏集团危机四伏,黄廷将军以国家统一为重,毅然率部归降清朝,于康熙七年(1668年)奉命率部屯垦河南省邓州。依那思罗跟随黄廷到邓州屯垦定居后,是年22岁,就地结婚成家,遂以妻姓(岑)谐音为姓,改汉名陈年,所生四子及后代子孙均以陈为姓。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黄廷又奉命率邓州垦兵从施琅征服台湾。依那思罗在这次出征时,将次子和三子即陈元勋、陈元杰带回台湾,加入高山族部落,托其母和兄嫂抚养。他本人班师回邓州后,仍携妻带小,和其他垦兵一样边务农桑边习武功,以待国家战时征调。他曾数次跟随黄廷出师征讨,屡立战功,最后升至参军副将职务,客卒邓州,享年72岁,葬于庙沟河畔。依那思罗去世后的百余年间,其海峡两岸的后代子孙,互无往来,音信全无。

台湾高山族原无文字又无姓氏,实行父子连名制,其历史全凭口口相传,更谈不上修家谱。邓州市发现的这部高山族家谱,详细介绍了依那思罗的父兄及其本人,原在台湾阿里山番社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汉番姓氏互改以及部落体制等,内容丰富详细,从而弥补了高山族无文字史的空白。有关专家评论说,该家谱的发现在全国还是首例,对研究海峡两岸关系、台湾尤其是高山族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该家谱除按一般体例记载的内容外,还特别记载了“觅亲祭祖记”。此事发生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廿四日,天将黑,赖文光所率的大队捻军,从今“台湾村”东的官路上经过,向北十林寨开去,有一士兵突然来到依那思罗七世孙陈道平家里。此人操闽南语,面部有雕题图案,自我介绍说系台湾阿里山土番陈氏族人,说起始祖依那思罗的事迹件件相符。又说始祖的次子陈元勋,当年回台湾定居后,改番名为思罗邓勋,其后裔聚落的村庄称陈井寮。第三子陈元杰,回台湾定居后改番名思罗垦杰,大概因闽南语中的“垦”“坑”二字发音相混,所以文中的“垦”字一侧又注一个“坑”字。其后裔聚落的村庄称陈厝寮。他本人系陈元杰的五世孙,依那思罗的六世孙,名叫陈阿让。按宗派辈分推定,还应是陈道平的族叔呢。陈氏族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奔走相告,围上来叫大称小,热情招待。又带领他到始祖坟墓上进行祭奠,只见他蹲下合掌念念有词,与陈家祖上沿袭下来的礼仪一模一样。高山族原本无跪拜之礼,习惯于蹲下合掌。由于军务在身,陈阿让来不及停留畅叙,匆匆随部队而去。临走时族人为之饯行,争相赠送盘费,嘱咐他有朝一日回到台湾岛时,定代为祭祀祖灵。陈道平于第二天将此事如实记录下来,名曰“觅亲祭祖记”,载入家谱内。结束语说:“以资吾陈氏后人寻天涯宗亲、续谱归祭者,而照准是也夫。”

因当时陈阿让对台湾方面的情况介绍得简略,所以家谱无从记载台湾的陈元勋、陈元杰两门的后代,而对在邓州定居繁衍的伯季二宗,即始祖依那思罗的长子陈元珍、第四子陈元珠两门记载的特别详实。共8代36人,其中大门23人,第四门13人,又16人有传记等。

如今“台湾村”的陈氏家族,已整修了始祖的坟墓,刻勒了墓碑,又修建了牌坊门楼等。他们解读家谱中“觅亲祭祖记”一文时,感慨万千,心潮难平。希望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能早日团聚,共修一部完整的高山族陈氏家谱!

“台湾村”的历史个性

从依那思罗至今,虽经历300余年,可居住在邓州“台湾村”的后代子孙仍保留着高山族特有的生理特征和风俗习惯。在服饰上,与当地汉民相比,他们的上衣均无领子、袖子略短,下衣裆大腿宽,较宜于田间劳作。在饮食上,他们喜爱吃米饭,主食常常是萝卜、白菜夹肉焖饭,喜爱吃鱼。村民们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嗜爱抽烟。他们以每年的农历腊月廿四为祭灶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蒸用糯米染红的顶子馍,以象征其始祖为有军功之人;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九为寒食节,这一天,村民们吃饭时不能见到太阳,还要穿上本族服饰,聚集在祠堂内唱歌、跳舞,表达对在数百年前抗击荷兰殖民者入侵斗争中牺牲的先祖的怀念。

村里人在长相、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本地人有很大差异:他们脸为长型,高鼻梁,眉骨、额骨突出,眼窝内陷,皮肤呈深黄色;善骑射,喜狩猎、捕鱼;在风俗上,遇喜就跳舞、唱歌;爱穿华丽服装,妇女爱戴耳环、手镯;亲属间的称谓,均按高山族人的发音;习惯在手腕上刺上自己的姓名或花鸟虫图案;青年人谈情说爱或新婚之夜,常常论诗对歌; 遇丧事,棺木横放中堂,出殡前一晚,孝子手持雨伞,身背包袱,在棺材上跳来跳去,念念有词:爹呀(妈呀)回去吧!回到大洋彼岸,回去吧,那里有阿里山,有日月潭。出棺时棺木小头朝前,另在棺木下面放一块木板,示意让死者灵魂漂洋过海,回到台湾……

几年前,一位来自台湾高雄市的陈先生,来到位于河南邓州下营村庙沟河畔著名的“台湾村”,在先祖依那思罗墓前深深地三鞠躬,久久不愿离去。

陈先生已80高龄,是第三次到“台湾村”,在“台湾村”停留了一个多月。每天,陈先生流连于“台湾村”的乡村田野,蹒跚于乡间小道,出入于乡亲们的庭堂柴院,与陈姓高山族后裔攀谈交流,追忆先人的事迹,共谋“台湾村”发展的宏伟蓝图。临别时,陈先生深情地对乡亲们说:“我在有生之年还会回来,再看看故土。将来百年之后,我会嘱托儿女,把我的骨灰埋在这里,永远与先人安息在一起。”

陈氏高山族的统一梦

2002年 ,“台湾村”陈氏高山族借纪念始祖诞辰356周年之机,将始祖陈年夫妇之墓重修,重新刻制墓碑,并在村口新建了一座牌坊门楼,上书“台湾村”3个大字,楹联为:祖启台湾源华夏;屯居邓穰融九州。再联为:精诚团结盼台湾回归;同舟共济促祖国统一。体现了陈氏高山族民众的高尚情操,及他们渴望祖国和平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的热切希望。

依那思罗去世后的300多年时间里,其后裔始终没有离开始祖创业的地方———庙沟河畔,与当地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如今,“台湾村”人以收购、加工、销售废塑料为龙头,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目前,“台湾村”已成为邓州、内乡、淅川的废旧塑料加工集散地。全村42户人家,有10多户已成了50万元以上的富户,家家盖了新楼房。国家工作人员和从事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的人员34人,占全村人口的18%。

近几年,随着“台湾村”的名声日益远播,这里也出现了许多促进两岸交流的动人故事。

“太像了!太像了!”当台商连万生走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走进河南省邓州市“台湾村”,看到生理特征明显的高山族同胞时,不由大发感慨。

2004年9月26日,中秋节,在河南经商的台湾商人连万生和其他6位台商一起,走进了“台湾村”。看到这个不大的村子里生活着这么多高山族同胞,连万生连声说“没想到,没想到!”当地乡亲得知有台胞前来过节也非常高兴,特地为客人们组织了一台“月圆台湾村”的晚会。大家纷纷穿上节日的盛装与来自台湾的亲人联欢。当一位姑娘上台唱起《阿里山的姑娘》时,连万生也忍不住走到台上和姑娘齐声放歌。

年愈六旬的陈相富老人是台湾村的首富,有近百万家产。陈相富说,爷爷生前曾对我说,等祖国统一了我们就可以回祖居地拜祖了,可是,这祖祖辈辈的心愿到现在还没完成!说到这里,陈相富老人不禁潸然泪下。

台湾村的村民说,通过查族谱,他们发现高山族是从黄河流域漂流到台湾的。原本是一家人,如今却老死不能相见!大家对祖国统一的企盼引起了连万生的共鸣。他大声说出了自己心声:真希望祖国能早点统一,让生活在大陆的高山族同胞能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居地看看!

今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加速了祖国统一的步伐,也促进了“台湾村”村民和海峡对岸的联系。

4月中旬,中央统战部专门派人来台湾村调研,并计划让村民代表赴台寻根。

春花烂漫时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科研题目课题负责人陈建樾,与助理研究员杜世伟,对河南邓州高山族进行了为期15天的调研。调研组先后了解了高山族的人口、家庭婚姻、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族际关系以及计划生育、家庭收入等情况,考察了“台湾村风情园”、家谱、始祖坟墓、碑碣、雕塑高山族始祖像、“台湾阁”等。

一个美丽女人的寻亲之旅

“台湾村”传奇而沉深厚的历史吸引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她就是吴天玺。

吴天玺,郑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祖籍河南,生于台湾,长于台湾,十几年前来豫投资。

“回去吧,回到大洋彼岸!那里有阿里山,那里有日月潭!”2004年,吴天玺第一次知晓了“台湾村”的故事,“台湾村”乡亲们对台湾亲人300多年的殷殷思念拨动了吴天玺心底一根柔弱的神经。

吴天玺说:“我父母原本是河南人,在台湾生养了我,小时候学‘外婆、‘外公、‘舅舅等称呼,我都不理解。回家问爸妈,他们痛哭了一场。父母一直在怀念自己的故乡,一直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回到老家,见见自己的亲人。‘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短短两句诗包含了多少岁月沧桑!我想起当年父母急切地回河南寻根的情景,可谓是食不能安,夜不能寐。”那时,吴天玺就下决心要为‘台湾村的陈姓族人找到台湾亲人。

吴天玺说,在“台湾村”看到乡亲们那企盼的目光,感受着他们思念先祖的殷殷之情,帮助他们早日与台湾亲人团聚,顷刻间成了一个历史的使命压在自己的肩上,似乎注定要她为此付出努力。

2005年3月,吴天玺多次到“台湾村”,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访。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帮助这些台湾高山族人的后裔,吴天玺还担任邓州市统战部台湾村研究工作小组副组长,以便更好地了解“台湾村”的现状,为以后到台湾“寻亲”做准备。

2005年4月30日,吴天玺自费踏上了赴台湾“寻亲”的旅程。经过无数次来往奔波、调查询问,终于在5月10日联络到了台湾陈姓族人。5月13日,吴天玺和同伴开车去阿里山拜访时,意外地遇到了泥石流,被困在山上,进退维谷,通讯也一度中断,险象环生……

5月25日,吴天玺再上阿里山,与陈姓家族见面。吴天玺摊开复印好的邓州“台湾村”陈氏族谱和邓州陈家的委托信函,讲述了300年前邓州“台湾村”陈氏先祖迁移到河南的那段历史。

台湾达邦村村长武惠美和邹族现任第九代头目汪念月对这个故事相当好奇。经过印证和讨论,对方基本上认定河南邓州“台湾村”高山族的后裔就是他们的族人。

5月26日,吴天玺将这一喜讯通过电话告诉了邓州“台湾村”的高山族乡亲。大家连说:热烈欢迎台湾的族人到邓州访问,到时他们将用最热烈的方式欢迎亲人。

猜你喜欢
邓州始祖家谱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七)
华夏始祖
泼墨寄深情 勉励新雷锋
潘光旦嗜治家谱
陕西民间“始祖”文学资源产业化开发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后稷教稼
略谈宋代南阳文化
传播石文化的典范
庞振坤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