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风范,“孔子”挂帅

2006-04-19 04:51
出国 2006年4期
关键词:孔子汉语学院

韩 悦

在21世纪,创意产业是最具朝阳性的产业之一,教育产业则是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头脑风暴不停冲击着阳光下的每个角落,它在教育的土壤里培植创意的种子,越来越热的孔子学院就是这场创意与教育相结合的头脑风暴的产物。

2006年是孔子诞辰2557年,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孔子”以千岁高龄再次挂帅周游列国,2000年前壮志未酬的孔子将以文化使者的象征而走遍千山万水,彰显大国风范。当然,孔子学院并非传统的教授儒家思想的学院,它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领导的非赢利性境外汉语学校。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达3000万到4000万,仅在中国大陆,汉语培训市场的非学历教育收入大概每年高达20亿元。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世界强大的汉语需求,才使得孔子学院浮出水面并一路势如破竹。

孔子学院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在世人瞩目的眼光中在任重道远这条路上一路行进:它不动一兵一卒,而把中国和平崛起的信息翻译给世界;它不走大国沙文路线,而让外国人零距离了解中国;它用语言为桥梁,帮助海外各国从长久以来仅凭主观臆断想象东方的过去跨越到一个真实的千年古国面前。

在国家汉办正式启用的新的孔子学院标识上,在昂首高飞的和平鸽与地球两种图案相组合的同时,这两个图案又构成一个变体的“汉”字。整个玄妙的图案把“全球、汉语、和平、崛起”四层寓意,以符号图案为媒介,环球传递着中国人的包容、信心、友善和自强,我们不仅要对世界Say Hello,更想让世界对我们说:“你好,中国!”

孔子学院浮出水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名词解释:孔子学院

为了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汉办”,孔子学院就是由“汉办”鼎力承办的。孔子学院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在汉语教学方面,它是最正规、最主要的渠道。孔子学院的总部设在北京,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目前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来开办。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17所高校作为孔子学院的支持单位,主要从这些高校中选出到国外教授中文的教师和招募志愿者。截止到2006年2月24日,我国已在全世界建立了42所孔子学院。

关键词点击

实用:在嘲笑一些人学的是“哑巴”英语的同时,现在也有人嘲笑外国人学的是“哑巴汉语”了,语言是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没有人可以绕道而行,孔子学院致力于帮助所有学习者全面掌握汉语。当然,孔子学院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在语言上,还包括其它相关的行业,诸如经贸、旅游等,学院还专门开设了“业务汉语”、“旅游汉语”、“奥运汉语”等课程,力求与中国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以克服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

面向主流:汉语教学只是孔子学院的内容之一,孔子学院的内涵远不止如此,它的实际业务要丰富得多。现在开设的课程,主要为经贸服务,因为经贸是国际间交流的重要组成。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在孔子学院所在国成为第二语言,而是帮助当地社会脱离开永远由华人办汉语教学的圈子,把机会交还给当地,“为万世开太平”。

市场驱动:经济合作早已渗入到国际交流每个缝隙,孔子学院希望通过与当地部门合作,让极广泛的海外大众能够通过教学来了解中国的国情,这包括了解大陆消费倾向、市场特色、旅游产品等,互惠互利才是硬道理。

细节:01、开展以“长城汉语”为主的多媒体汉语教学课程及其它汉语学习课程;02、开展各类中文教师培训并组织实施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测试;03、建设中文图书馆并提供中文资料查阅服务;04、组织开展汉语和中国问题研究等学术活动;05、组织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展览、演出或竞赛活动;06、组织实施汉语水平考试(HSK)及开发实施其它适合当地需求的汉语考试;07、提供留学中国咨询服务;08、推介中国的各类文化产品(如图书及音像制品、传统艺术品、纪念品等)。[援引自汉办《海外孔子学院设置指南》]

各国第一

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

2005年初,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成立了美洲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2005年2月,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合作下,成立了欧洲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2005年5月20日,西澳大利亚州首府佩斯西澳大学举行了澳大利亚首家孔子学院揭牌仪式。

2005年7月,汉办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签订了相关协议,开办欧洲第二所“孔子学院”。

2005年10月,由中国江西南昌大学、法国普瓦捷大学以及中国中兴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筹建的孔子学院在法国普瓦捷市正式挂牌成立。

2005年10月,日本第一所孔子学院立命馆大学孔子学院正式开课。

2005年12月,在里斯本,葡萄牙第一所孔子学院“米尼奥大学孔子学院”举行授牌仪式。

2005年12月19日,肯尼亚内毕罗大学孔子学院揭牌,这是非洲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2006年2月8日,加拿大第一所孔子学院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温哥华孔子学院花落温市。

2006年2月14日,中国云南大学和孟加拉国南北大学共同创办的孔子学院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中孟友谊会议中心举行了挂牌成立仪式。

2006年2月15日,到墨西哥出席国际会议的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墨西哥城为中墨准备合作创建的拉美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授牌。

2006年,厦大第一所孔子学院将于今年上半年在泰国清莱开办。

汉语热潮风起云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盛况

2004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五年规划,我们称之为“汉语桥”工程,这项工程的主旨在于满足世界各国、不同地区、不同层面对汉语教学的需求。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外汉语教学资源,比如供美国中小学生学习的“乘风汉语”;二是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使其作为海外学习汉语的教学基地,为海外汉语提供零距离的教学服务;三是推广和完善汉语水平考试,也就是HSK考试;四是加大对外教学的汉语教师的培养和派遣力度。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解中国,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关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中国,语言是融入一个国家的通行证,因此,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掀起了越来越高的汉语学习热潮。据国家汉办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大约100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学机构教授中文课程,其中大学2300余所。而35个国家的87个城市都设有140个汉语水平考试考点(HKS),并有33万外国人参加此项考试。我们不时可以听到海外传来的消息:英国的中小学正在大力推行汉语教学,英国文化协会每年培训30名以上的汉语教师,以弥补汉语学习热潮带来的师资缺口;韩国有100多所大学有中国学或者中国语系,有40多所大专设汉语课程;汉语在加拿大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全加有39所高等学府和307所中学开设了中文课程,而在卑诗省,更将中文作为正式记作学分的语言考试,如果算上各种类型的中文学校,那就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了;更加让人觉得有戏剧性的是加拿大三级政要在传统的中国狗年春节里用汉语向华人拜年,新任联邦总理哈珀在渥太华用“恭喜发财”向全加拿大华人拜年,卑诗省长金宝尔更是身着中国唐装,也用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向全省华人拜年,还有温哥华市长苏利文能说广东话,这让曾经动辄就提英美的崇洋者大跌眼镜。

汉语的艺术

同世界上各种能够流传至今的语言一样,汉语能够跨过千年的岁月在时光的长河中流传下来,足以证明汉语旺盛的生命力和适者生存的优胜性,传播中华文化的汉语在国际间迅速传播具有自己本身的优势。

首先,语言的传播需要借助于人口,在这方面,每个人都不得不承认汉语具有先天的人口优势,没人能否认它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这样优厚的先天传播条件为汉语的风行创造了机遇。

其次,汉语具有绝对的文化优势,汉字是世界上3000多年来惟一独立发展又连续不断使用至今的方块字,它负载着中国深邃绵远的文化魅力,以文化的魔力吸引海外人士对汉语的热爱。就如西方发达国家曾以先进的现代文明来吸引无数华人引颈羡慕狂学英语一样,现在的汉语也聪明地以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西人的目光。

再有,汉字本身的特点赋予它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就像源头活水一样永无枯竭。且不说汉字的象形、形声、指示、会意、转注、假借六大造字法所产生的文字形态的奇妙,我们只需看一下汉文字具有的很强的规则和逻辑性就不得不对汉语肃然起敬了。举一反三是我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乐此不疲的游戏,举个例子,我们来用“牛”造两个字的词,很多人都可以不停嘴地说出:大牛、小牛、公牛、母牛、牛奶、牛皮、牛头、牛肉等等词语,如果再加上三字四字词成语啊,那真是得好好说上一阵子。奇妙的事情还在后面,我们可以把“牛”换成别的动物继续说一遍!真可谓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也!

100年前,全世界的人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后来才发现原来几千年前汉语也有很多罗嗦的后缀和字格,只是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把那些无用东西都慢慢抛弃了。比如在现代汉语中仅仅需要用一个“了”字就把已经完成的动作表现出来了。

还有个有趣的发现不知有没有人注意过: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要比汉语浪费近2倍的纸张,全世界使用西方语言的人要比使用汉语的人多5倍,按照简单的乘法,就要浪费10倍以上的木材,增加10倍以上的工业废水,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资料中找出汉语文本极其容易,因为汉语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

背景直击

网上曾经有个留德人士感叹,他在慕尼黑的地铁车站等车,站台上有大的显示屏,经常会放一些动画片或者广告之类的,为等车的人排除些许的无聊,其中有个节目就是“历史上的今天”,这位先生在2006年2月12号这天才知道1912年的2月12号居然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的日子,从1912年开始,中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我们可以想象当一个海外华人在西方的地铁站涌动的人潮中看到这条消息时的震憾与羞愧,震憾的是无数的德国人或者外国人会在这个地铁站看到来自中国的近一个世纪前的历史风云,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想象,在今天却又是多么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羞愧的却是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一天的意义,中学课本的历史知识恐怕现在很少有人会记得清清楚楚了。

在今天的巴黎街头有一则广告如是说:“学汉语吧,那意味着你未来几十年内的机会和财富!”汉语的热潮从中可见一斑,从全球学习汉语浪潮的高涨到孔子学院的应运而生,现实理智的中国人都明白这不是汉语本身的魔力就能做到的,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多年来兢兢业业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结果。

几个世纪前,中国是什么样子?这在西方人的脑海里是根本没有任何概念的,西方大思想家哲学家孟德斯鸠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这位声名显赫的人曾经一脸不屑地说,“别跟我说什么中国,那是个典型的落伍险恶的专制国家!”这就是西方人典型的中国定义,后来的思想家赫德虽然提倡世界各民族平等,却到处讲中国文化的不是,认为中国人是蒙古人的后代,而蒙古人是丑陋、原始的掠夺者。在他看来,黄种人是丑陋的。可以说,在奠定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这个问题上,这些传播思想的人“功不可没”,想象是他们可以“到达”中国的惟一方式。

在今天,恐怕这些早已作古的思想家根本无法想象他们思想中的中国和现实的这个中国有多么大的天壤之别,是语言跨越了想象,是汉语让西方人真正抵达了中国,是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让西方人摒弃了传统的观念。

有媒体称“中国政府官方此举(编者注:指孔子学院的建立),不仅被舆论视为对全球范围内日渐升温的“汉语热”的回应,更被解读为中国政府推广汉语言文化的主动、系统性动作。显然,此举也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意识和文化发展策略”。中国数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卓有成效让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随着汉语的浪潮涌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今天,中国的和平崛起得到了世界广泛的赞同,尤其是中国近20年致力推行稳定的对外开放政策,本着和平友好互惠互利的主张,一个平和稳健的中国形象活跃在各国面前。同时,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再加上过去数年间大量移民至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形成的海外华人区对全球事业的参与,以及热衷于中国庞大的市场的外商企业的不断加盟,在这几股日渐庞大的势力的推波助澜之下,汉语在21世纪的今天必然“水到渠成”地“重拳出击”。

文化传播任重道远——“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勿庸置疑,无论是孔子学院的建立还是汉语学习的热潮都对传播中国文化有着重大的作用,它们不仅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特质传递出去,还树立着中国友好和善与世界共生共荣的形象。

中国的传统儒学在东南亚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近代儒学教育一个较成功的模式是新加坡。新加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决定实施儒学教育,从研讨教材开始,礼聘国际知名儒学大家,根据新加坡的国情与时空环境,集体研究经数年定稿。

这是让所有华人振奋的消息,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同时有一些国人开始宣扬要以中国文化取代西方文明,鼓吹极端的“民族主义”,如果有人持有这样的观点,那么可以说他与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和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推行汉语措施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了。

我们的国家虽然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胜利、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同,但是依然有着严峻的现实挑战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的周边地区并不完全安宁,台湾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国际上某些国家也流传着“中国威胁论”,我们的文化并不是被所有人津津乐道,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事。

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悬而未决的台湾问题牵动着华人的心,我们传播中华文化让更多的海外华人、台湾同胞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本是同根生”和血脉亲情,将使台湾人民将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

所谓中国威胁论,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中国崛起太快,各国还没来得及做好心理上的调适与准备;二是对中国缺乏了解,以为中国富强,就会称霸,从而威胁国际社会。

其实这就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民族性格及思想哲学缺乏了解的原因,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西方人会用自己殖民的历史以已度人,猜想强大的国家必是想掠夺别国。殊不知中国不仅有古时儒家政治哲学所讲究的“王道”而不是“霸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等等,还有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作证,除了元朝,中国从不主动兴兵。明初郑和七下西洋,都是把中国精美的物品广为散发。在近代遭受了外国列强的欺凌后,中国人仍以极大的胸怀原谅过去并且打开国门,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这是中国人宽厚平和的性格使然,也是中国政府热爱和平的一贯主张使然。所以,让海外各国深入地了解中国,才是我们国家推行一系列汉语教学、汉语传播的良善主张,只有让国际社会多多了解中国,才能破解一些人的“中国威胁论”,才能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世界环境,也才能求万世太平。

在《外滩画报》对学者李泽厚的采访稿中,笔者看到,记者问到某些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的观点,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李先生的回答是:“我不认同。他们这种希望的实现,也许在22世纪,不在“当今”。而且,如何解读“中华文化”颇值探究。难道其他文化就没有那种品格(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吗?”任何文化能够流传下来都是有着自身的魅力,否则无法抵御那些或长或短的岁月的洗礼,我们传播中华文化,不是要把这些文化取而代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国家一贯的主张,而且如果世界上没有这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的文化,怎么会有现在这样美丽多彩引人入胜的大千世界呢,所以,我们在推广汉语传播文化的这条路上可谓是任重道远,虽知难而不退,知任重而执著,这也许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道路。

猜你喜欢
孔子汉语学院
学汉语
初等教育学院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