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千载离别情

2006-07-28 05:57姚金要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5期
关键词:南浦杨花春草

江淹《别赋》中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千百年来,亲人在歧路之情,挚友临离别之感,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并且这种离别又是人生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歌之不绝。

《楚辞·九歌》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有别必怨”,因此,离别的诗大多是悲哀的,并且这些悲哀之情的表达又是含蓄的,往往借助景物来暗示愁绪,烘托思念之情,真是写不尽的相思,说不尽的哀怨。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中,围绕“雨”字,写细雨湿帆,帆湿而重。以叠音词“漠漠”的无声来写船行的缓慢;归鸟入雨,飞行而迟,以叠音词“冥冥”写雨中归鸟的模糊迷蒙,这帆重鸟迟的客观景物显然是打上诗人主观感情烙印的物象,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的悲伤心情。此外像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等诗也很典型。并且在送别诗中有些景物经常运用,于是就有一些景物成为较为固定的意象借以表达离别之情,例如:

一、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在离别诗中常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借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二、明月

古往今来,月亮总是以其独有的高远超尘、皓洁宁静受到历代文士的吟咏。在人们心中,月亮是含蓄又意蕴无穷的,是皎洁又婀娜多情的。因而明月则亦往往作为团圆的媒介,被人们借以寄托离别之苦。王昌龄《送魏二》诗中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通过写分别后想象的虚景来表现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孟郊《古怨别》云:“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别后通过月光来寄托各自的离思,这既是对对方的期勉,也未尝不是忠于爱情的自誓;另一位唐代诗人李冶《明月夜留别》:“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是层城。”行人临发,月色弥望,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对月感怀,忽然发现此时此刻月与人竟那样相似:月无声,人无语;月有光,人有情。于是她便想到别后人也将像月一样云水相隔,若即若离。通篇以月烘染,情与景会,景淡情浓。正是因为月亮具有这些特点,所以月成为文人表达离别之情竟相沿袭的意象。

三、春草、碧草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四、离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早期的有些离别的地方,经过文人的多次使用,此后也就成为专用的暗示离别的地方。 如“长亭”,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送别并非只在长亭、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长亭、南浦就成为表示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此外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成了典型的暗示离别的地方了。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意象是送离别诗中经常出现的,如水、春色等,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

但也有些诗人在送别时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离别时的悲苦心情。如唐朝诗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以“杨花愁杀渡江人”诗句,用重笔抒写愁绪,直接表达哀伤愁怨之情,表现惜别恨别之意。

然而,事有万族,自然别非一绪,因此天生敏感的诗人们虽然大多在离别时是悲伤的,但也有不少诗人在离别时不乏明朗乐观之作,以壮语慰别,表现诗人阔大的胸襟,并富含人生哲理的启示。如盛唐诗人高适诗《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写离别可怜之辞,反而说出谁不识君的壮语,比王勃诗句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所表达的感情显得还要从容大度,所表达的人生的豪迈达到一种极致。陈子昂《送魏大将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唐魏叔伦《送上饶严明府摄玉山》:“更将旧政化邻邑,遥见逋人相逐还。”毫无儿女之态,有的只是在送别时表达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

还有不少的诗人在送别亲人尤其是在送别朋友同僚时,往往触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往往借别抒怀,并且这种感情是复杂的。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就是借送别之际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高洁品质,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水人格化,写出爱意无限,自有一种遨游山水的飘逸潇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诗人在易水边送别朋友,想到在这里发生的历史故事,不仅为当年荆轲的慷慨入秦和壮志未酬的悲惨结局而感叹,更寄寓自己的一腔磊落不平之气。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则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中的愤懑与愁苦。

总之,离别诗的风格多样,而且又都是情深意切。在鉴赏这类诗歌时不但应该注意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应该抓住意象的特点探究诗人含蓄的感情,不但要注意诗人对送别者所表达的感情,也应探究诗人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送别诗。

(姚金要,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南浦杨花春草
南浦河守边记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春 草
爱情抄底
春日相思
杨花柳絮
踏莎行
王汇泉
杨花萝卜花
谎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