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讲析

2006-07-28 05:57曾孝义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5期
关键词:参考书隐者童子

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从寻而不遇落笔,描写出了一位飘忽不定的隐者形象。

首句“松下问童子”,所问的“童子”当然是未成年的人。古代男子二十(虚岁)而冠,二十岁才表明成年。那么,这个“童子”和“隐者”的关系怎样呢?有位教师曾在课堂上说:“这个‘童子,是旧社会的书童。”这样讲解显然错了。因为下句立刻点明一个“师”字,师,无论专指师长,泛称知识技艺上有专长的人,都不是仆人对主人的称谓。“隐者”与“童子”不是主仆关系,后者是因年少而称“童子”。

次句“言师采药去”,“言”字在一本备课参考书中注为:“言一课,文中是‘说的意思。”“言”有“说”义,本来不错,但在这篇课文中,“童子”并不是作了确切的陈述,而是猜测之辞,正像“谓”有时作“料想”解释一样。这位“隐者”如闲云野鹤,行踪无定,出门时未必向“童子”说明去向,“童子”也只能以料想答复来访者。

三句“只在此山中”也是答言,这个答言仍是料想。前文已引进过的那本备课参考书在“作业指导”栏中解释此句,有云:“‘只,当‘就讲。……全句的意思是:我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采药……”认为‘只,当‘就讲,便把“师”的行踪指实了。“只”应是“只该是”的意思。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只在,犹云总在或如故也。”今人徐仁甫《广释词》“只”字所到义项中有“只犹‘自,副词。杜甫《课小竖锄所果林三首》之三,‘篱弱门何向,沙虚岸只摧。‘只一作‘自。”也就如此。全句的意思是:吾师总该在这座山里吧。这样理解,和释为“就在这座山里”有什么区别,且留到后面再说。

尾句“云深不知处”,是写“童子”的又一回答——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他虽然很肯定地料想隐者在这座山里,但偌大的一座山,究竟在哪里,还是不能知道。

这首诗,“松下问童子”已经斜出了“寻隐者不遇”,但是这还仅仅是上门寻访,下面更有寻根究底的三问;三句没有明写,却由三答来暗示。这三答,使读者得知;寻访者还想追踪前去,怀念、渴思之情因而愈显。

访友不遇,本来是扫兴的事,何况是连行踪也探问不到,但这首诗的重点并不在寻访者这一面,而在隐者那一面。诗里所描写的是在白云深处出没、行踪飘忽无定的隐者,他与官场生活隔绝而自有其乐趣。也许,采药就是他的生活之道,也许,他另有生活来源,这些在诗里没有涉及,我们须不无细问。

最后,我想回到前面的问题上来,何以要把“童子”的答语解释为猜测?“童子”猜测“采药去”的师傅,想按理只该在此山中,仿佛限定了范围,其实还是无从界定。这样就使“云深不知处”的不可捉摸显得更为可信,也许“隐者”的无迹可寻更耐人寻味。诗里的情境越来越幽深,“隐者”的踪迹越来越淡远,而这一切完全通过“童子”的似知非知的朴实口吻写出,实在是饶有兴味。

(曾孝义,贵州省湄潭县高台镇金盆小学)

猜你喜欢
参考书隐者童子
《寻隐者不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收不到货可要求赔偿
两个“隐者”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教师要正确使用参考书
小白菜
以《小英雄雨来》为例谈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故事里的狼
不要让参考书牵着你的鼻子走
我与唐诗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