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爱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精彩阐释

2006-07-28 05:57程亚丽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5期
关键词:性爱现代性内涵

徐仲佳《性爱问题——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是采用现代性阐释尺度考量中国1920年代小说中性爱问题的一种成功尝试,不管是对研究对象现代性内涵的学理性把握,还是对于原始报刊资料的发掘,以至于具体作家个案的诠释和小说文本的解读,都有独到、出新之处,在当前不断出现的为数众多的中国二十世纪小说现代性研究成果中,可称得上是一部既具有创新性又兼有沉甸甸学术含量的力作,值得学界同人注意。

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研究,学术界多从宏观角度进行展开,如旷新年《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宋建华《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等,近几年出现了不少阶段性文学的现代性诠释的成果,如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等,晚清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现代性发生的起点,首先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然后是五四文学思潮与文学现代性显而易见的关系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而徐仲佳著作却将目光锁定在1920年代,选择了启蒙话语下的性爱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切口虽小问题却很重要,毕竟前无别人的成果可资借鉴。因为1920年代与其他时期相比,伴随着“人的发现”而彰显的“性爱问题”确实构成一个“现代性事件”,而将之作为研究的支点,并用现代性这一难以把握的尺度来衡量,着实需要宏观的理论视野,又必需有文本细读的功夫,非一般学术能力者所能胜任。但作者虽初出茅庐却颇具胆力,居然能游刃有余地完成了这一专题,并顺利答辩且获得专家首肯,当属不易。该专著把上一世纪20年代中国小说中性爱问题置于现代性这一大的阐释框架下,具体观照了现代性爱作为文学现代性具体内涵的获得过程,探讨其给这一特定阶段中国小说形式所带来的现代转化,及其在当时语境中所涵括的欲望与理性的悖论对于这一时期小说流变的影响。对于以上诸多方面问题作者均给予细致的学理的钩沉与清理,并表现出独到理解和思考。作者认为,性爱问题是1920年代中国文化中的突出现象,其核心是灵肉一致的现代性爱观,不仅促成了这一阶段“人”的形象的现代转变,还“是促使1920年代小说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之一”(本书67页),这是该书的中心意旨。

该著首先从文化的接受和传播入手梳理了这一时期性爱问题的现代性内涵,即“个人主体性的吁求、对传统性道德的批判、实践中的道德两难处境”(本书55页)。同时作者还揭示了性爱问题在1920年代中国小说当中的彰显和演变,“它作为现代性话语的重要内涵,在‘问题小说中被提出来,在1922-1927年间作为一种‘现代性追求被全面展开到了1928年左右,随着革命文学的兴起,又发生了分流、转型。鸳鸯蝴蝶派则一直与新文化阵营迥异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独特的性爱价值标准。”(本书83页)然后作者在现代性视野下具体考察了1920年代中国小说中现代人的自我想像和对于女性的想像,厘清这一阶段出现的重要的文学现象在表现性爱问题时所蕴纳的现代性意义,如“鸳蝴”小说,“问题小说”、“性苦闷小说”,“革命+恋爱”小说、女性小说等。特别是张资平、郁达夫、庐隐、蒋光慈、丁玲等作家在这一阶段的创作,经由“现代性爱”这一视点统统获得了新的阐释。如一直被现代文学史所贬抑的惯长写“三角恋爱”的张资平,以往多将其作品中泛滥的乱伦故事视为低俗趣味,但当置于性爱问题的现代性语境下,作者则把他阐释为“新性道德的积极建构者与描摹者”,看到了其小说深层的现代性意义:“旧道统就是在这些性苦闷的展示和新性道德的建构中失去了它对人的束缚,‘人的形象脱颖而出”(本书108页)。另外,以往文学史只发现了郁达夫性苦闷小说的反传统意义,而徐仲佳立足于女性主义立场的阐释却让其小说中为人习焉不察的男性性别无意识无所遁形。这些对于具体作家作品在性爱问题方面现代性意义的诠释,洞察入微,都可以说是有新的发现,既显示出作者对于文本的微观把握的能力,也确证了该书完全可以汇入学界将“重写文学史”进行到底的工作。作者的观点和思考之于读者的意义,正如其博士导师杨洪承先生在本书“序”中所称,“对于五四文学和1920年代的小说作家作品的重新认知富有启迪性”。

作者并不只是停留于从内容方面就1920年代中国小说中性爱问题的现代性内涵作阐发,还侧重于从叙事学角度对于现代性爱给这一时期小说所带来的形式上的新变作梳理。作者认为,“现代性爱作为文学现代性的内涵不仅改变了1920年代小说中现代人形象的想像,而且也改变了小说的叙事视角声音”(本书193页)。作者通过这一时期大量作品个例来证明1920年代中国小说新的叙事模式的确立:“与现代性爱这一心理背景和文化背景相关,个人主体性的确立带来了小说叙事视角的向内转;‘人的道德的文学观则使小说的叙事出现了‘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本书194页)。但显然作者对于叙事学理论的使用还不能做到驾轻就熟,并不能保证每一个案的分析阐释都很到位,这正是有待于以后改进之处。

本书对于由现代性爱问题带来的欲望与理性的悖论之于这一时期小说流变的影响所做的阐发同样富于创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作者对于性爱问题现代性内涵的诠释主要依据的就是1996年版刘小枫著《现代性社会学理论绪论》,却难免有失周全,虽然此书对现代性的表述确为精到,但毕竟后起的现代性研究理论汗牛充栋,不乏经典之作,并不唯刘小枫著述为权威之论,这也是作者理论视野的局限性所在。

给笔者深刻印象的是,作者绝不作泛泛之论,而是力求言必有据,以扎实的考据作为立论的基础,特别是第一章,在考察新文化中现代性爱的传播与接受时,充分发掘了史料资源,不算其他史料,仅旧报刊据不完全统计就援引了十七种,所涉猎者则有近三十种,如此扎实的史料基础,使该书显得厚重、详实,这在学风浮躁的当下学界,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程亚丽,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性爱现代性内涵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重构现代性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木木相册
略施小计,享尽夫妻惬意性爱
性爱多美妙 不当有“性伤”
性爱拼图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