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的对比 深刻的主题

2006-07-28 05:57翁丽君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5期
关键词:闰土二嫂外貌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故乡》一文在初中第三册中教学)。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我通过延伸课外阅读《故乡》一文,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揭示社会本质,真正实现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和谐相接。 鲁迅迅先生的《故乡》,是通过三组对比来揭示作品主题,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残酷压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入手,在形象的对比中层层揭示作品的主题。

第一组对比是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小说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对比描写,刻画了闰土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的不同形象,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主题。作者在小说中通过生动而又传神的外貌描写,再现了小英雄闰土的形象:“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是一个健壮的、活泼可爱的旧中国农村少年儿童的形象。而二十年后的中年闰土的形象又如何呢?“他身材增加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了。”这当年的“小英雄”与如今的“木偶人”相对比,反映了在那个社会,农民深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剥削,从而揭示像闰土这样的农民生活的艰难和不幸。

再看语言的对比描写。儿时的闰土当年称“我”为“迅哥儿”,谈起下雪“捕鸟”,海边捡“五色的贝壳”的事来,滔滔不绝:“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少年闰土那种活泼、天真、聪明、热情、纯真,通过他的语言描写得栩栩如生。然而,二十年后的中年闰土就不同了,他认为以前儿时的称呼不规矩,竟恭敬地称“我”为“老爷”,那种主仆关系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给“我们”隔了一层厚障壁了。在问他景况时,他只是摇头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这种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恭敬而又含糊的语言描写与儿时的天真活泼爽直的语言描写相对比,深刻地反映了闰土在那个社会思想性格上的巨大变化,也表现了长期沉重的困苦之后闰土精神的麻木。由此可见,封建社会不仅在政治上压迫他,经济上剥削他,而且在思想上毒害他。少年闰土性格开朗、好动,动作活泼敏捷。他不但会捡贝壳、会抓鸟、还会捕野兽。他胆大、机灵、勇敢,敢于“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而今的闰土,“母亲叫他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问他景况“只是摇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哭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这活泼、勇敢的小英雄却变成了如今“石像”“木偶人”,这完全是封建社会制度压迫、剥削、摧残的结果。

第二组对比是闰土父亲、闰土和水生这三代人的形象对比。

对闰土的父亲,着墨虽然不多,但也可以看出闰土父亲也是一个典型的旧式的中国农民,他勤劳、善良,不仅种自家的田,还替人家做长工,但贫穷、落后、愚昧,精神麻木。他十分爱闰土,“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许“愿心”、用圈子套住,这完全是愚昧、迷信的做法。

至于闰土在前面已阐述的很多,但有一处描述不能忽视。“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凳,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这里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正说明闰土“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其实闰土也和他的父亲一样:愚昧、落后、精神麻木。

再看水生,“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通过这三代人的形象对比,揭示了:故乡没有变,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统治下生活、挣扎,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

第三组是闰土、“我”、杨二嫂三种生活形象的对比。

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个被压迫、被剥削、被摧残的农民典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作品着重通过外貌描写和对话描写,刻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两个时期的不同景况,表现闰土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日趋破产和在层层压榨下农民生活的极端贫困,同时也揭示了旧中国农民陷入困境的社会根源。闰土的生活是“辛苦麻木”的生活。

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是村镇上一个破产的小市民典型,她明抢暗夺、尖酸刻薄,对上层阶级既憎又慕,完全只是为着自己在生活旋涡中争斗。作者以犀利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她的外貌、对话、动作,使一个在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的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杨二嫂形象的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杨二嫂的生活是“辛苦恣睢”的生活。

“我”的形象是一个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同情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已叛离了原先的阶级,但没有奋起而为社会的解放而努力,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辗转奔波,强烈渴望新生活。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既写出“我”对故乡的依恋和感伤,也写出了“我”对世事的愤懑,对人世隔膜的无限感慨,对新生活的强烈渴望。“我”的生活是“辛苦辗转”的生活 。

通过闰土、“我”、杨二嫂三种生活形象的对比,说明三种人都是社会直接或间接的奴隶,各自为着自己辛苦,彼此隔着厚厚的墙。

总之,这些关系的对比,都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翁丽君,浙江省兰溪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闰土二嫂外貌
奇特的蛇鹫
写好人物外貌
老伴
外貌与内在
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故乡》的呐喊
闻香抢钱
店里不知身是客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