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艺术之间

2006-12-01 11:55傅松雪
电影评介 2006年20期
关键词:真实性审判历史

傅松雪

[摘要]如何正确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可以说是电影创作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在历史无法还原,历史真实的再现出现难度的时候,艺术真实的表现功能便显得尤为重要。影片《东京审判》在权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为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答卷。[关键词]《东京审判》判断历史真实艺术真实

人是善于遗忘的,尤其对于苦难《东京审判》唤起的不是仇恨,不是痛苦,而更多的应该是深刻的思考。对那段历史有记忆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真正的苦痛亦是如此。但是我们不希望那些惨无人性、令人发指的行为会随着历史见证者的离去而被淡化或者遗忘,它需要被牢记,哪怕是作为一个符号。而影片在史实与艺术间的选择,也由此产生争论。

历史是无法还原的,历史真实更是如此,而再现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东京审判》以电影的形式来回顾那段历史,其本身就决定了它无法和历史与真实相吻合。当然不是说艺术不可以是真实的,而是说艺术不等同于真实,是在真实基础上的升华和提高,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必苛求,更何况导演已经让影片在最大可能上来再现历史了。远东国际法庭的真实历史我们是不得而知了,但片中几个关于日军侵华主要事件的审判如皇姑屯、南京大屠杀等都是真实的,包括关于对罪犯最后如何处置的斗争上以及审判中没有提及日军罪恶的731细菌部队等,它逼真地再现了历史真实的一幕。也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这部题材本身就有重要价值的影片,才显得意义重大和格外的引人注目,而其历史真实性如何。也成为人们关注和引起争议的焦点。

不过很显然的是,过分要求《东京审判》的历史真实性是不可能的也是苛求的。这是一场涉及到各国利益和关乎太多秘密的审判,许多的资料都是不可见的。我们过分的要求真实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既然是艺术地再现,就不该把目光狭隘地拘泥于历史真实性上,更重要的应该要看在这~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的题材之上,导演如何既能合适地阐释历史,又能够使其显现出高于历史的艺术真实性。这要求是合情合理的,正如席勒所说:“它有权利,甚至于可以说它有责任使历史的真实性屈从于诗艺的规则,按照自己的需要,加工得到的素材。”[1]对于一部影片,导演的设想制约着其整个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导演的思路和影片本身的艺术真实性如何,尤其是后者,它关乎到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出观众的情感,从而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和目的。

影片有明显的两条线索,然而,从细节看,作品还是显得粗糙。没有表现出充分的艺术真实性。首先第二条线索,也就是法庭外的那场戏,之所以被很多人称作垃圾,不无原因。芳子死时肖南的台词和语言风格就很明显:“呜呜呜,你不要死你不要死好吗?”本来被悲愤情绪绷得紧紧的观众,却忍不住笑了。这种严肃的题材,配上这种演员语调,笑场是难免的。

其实导演的意图不难理解,就是希望借肖南的视角来看到当时日本社会和国民的思想生活,力图把视角和立场扩大,从人性的角度来思考这场审判和那些灾难,并希望以此能够警示世人,以引起人们对于战争和罪恶的思考。因为思考关涉到未来。这不仅仅对于日本,对整个受害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国家以及古今所有的战争行为,都是有所寓意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影片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的。可遗憾的是,这一条似轻实重的叙事线索并没有被充分的演绎。承担起该有的启迪和要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叙事情节的设计不能创造出合情合理的矛盾和冲突,线性的叙事,缺乏严密逻辑的情节,部分演员和语言风格的选择等。雄一在枪杀正夫君时的情节和场景的设置就很明显。肖南和芳子站在那里就像等着他开枪一样,而且他们是近在咫尺。这种安排绝对不符合正常的心理和人的本能,所以是失败的。因为最后肖南想起来了。于是把枪夺下,开始做什么去了?故事的单薄性和粗糙,还体现在没有很好地利用电影特有的艺术手法来丰富这条线索。我们倒不介意用情感戏来拓展视角,可是这段戏里,竟然看不到一点点由于战争而引起的关于这段异国之恋的矛盾和冲突,就那么软绵绵、不温不火地行尸走肉着。给人一种明显的虚构感。爱因斯坦曾说:“蒙太奇的力量就在于。它把观众的情绪和理智也纳入创作的过程之中,使观众也不得不通过作者在创造形象时所经历过的同一条创作道路”[2]但是导演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情景的设置不能完全注释人物的活动和剧情的发展,使这个叙事失去了充分的依托。所以,正是这些导致了叙事中想象力的缺失和人物形象的干瘪,进而导致了这条线索难以达到该有的高度,取得应有的效果。

艺术方面,影片采用早期阶段的某些艺术手法,创造性地符合了影片本身的要求。首先是它融合了舞台戏剧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审判》的剧情开展紧凑而集中。要把这一场时间跨度如此之长,过程十分复杂的审判很好的掌控和表现出来,并不容易,它需要对历史的审判加以剪辑和组接。而舞台戏剧的特征就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其原因在于舞台演出受到时间空间和表现手法等的严格限制,只能在相对固定、有限的时空内完成。《东京审判》恰恰借用戏剧舞台这一特点,以其为基础,又充分利用镜头的自由合理组接来加以填充,从而使影片的叙事剧情显得浓缩而又集中。影片主要以法庭和小酒馆这两个相对固定的场景舞台为中心,形成了两条线索,并相互交叉发展。

其次,影片通过无声的镜头的不断穿插,借助人物的眼神和表情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制造氛围。当然这种无声的画面与法庭这个特定的场景不无关联,但更重要的是导演的意识和应用,才使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其中对梅汝敖多个境况下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的特写,对每个战犯在入场后以及判刑后面部镜头的定格,都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然,这些与演员演技也是分不开的。这其中还包括演员的台词,影片背景音乐的选取和画面色彩的利用等。日军辩护律师狡辩,季南的慷慨激昂,倪征燠的缜密和睿智都使影片显得跌宕起伏。尽管略显单一,但低沉而不时又扣人心弦的旋律和以冷色为基调画面色彩,既紧扣影片主题又渲染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基调,再加上黑白资料镜头的衬托,就更准确地表现了当时的心情和被战争阴影所笼罩的社会心理和时代氛围。所以总体来说,影片艺术技巧的选取和处理上还是比较成功和有创造性地,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然而,既然是艺术地表现历史。就不应该拘泥于史实,尤其是在那段史实无法真正再现的情况下,影片应该超越现实,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实现艺术的职责。当然。作为一部具有高度历史真实性的影片,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它并没有完全立足于法庭之内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而是把视角扩展到了日本社会之上,对人性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进行了审视和责问。其中还包括了对人类文明

与罪恶以及不同价值观的责问与思考等。

可正是在这一点上,影片却仅局限于这个高度。《审判》本身作为一场对战犯的法庭审判是成功的,可仅此而已。历史地看,这场审判是失败的,即使在当时也是一场不完整不彻底的审判,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它受到了大国私欲的严重干涉。所有的所谓的世界和平、公平正义此时都显得是如此的荒唐滑稽和充满十足的讽刺意味,可影片给我们过多的却是一种胜利感,导演所谓建设性思考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尽管最后字幕的补充信息,显示了一定的开放性和未来指向性。但是力度是轻微的。远东审判中没有提及日军罪恶的731细菌部队,影片中同样没有提及,也没有提及美国在其中的阴谋。这一些如果加以艺术的补充,对于揭露狭隘的民族主义、卑劣的人性私欲和所谓的大国文明以及关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会有更大的震撼力,但是影片没有做到。季南在最后陈述时说:日本军国主义的行为是对人类的挑战,是对世界的挑战。他那段陈述很长。很慷慨激昂,如果说其主题是人类的尊严的话,那么事实上,无视人类尊严的不仅仅是这些,所有对战争和审判抱有私欲的行为都是可耻的,所有的以强凌弱的行为都是兽性的,都是对被残害的生命的漠视和对人类的不尊重!我们需要反思:人类的尊严是不是就这样被自己践踏了?同时,对梅汝敖的一句画外音,我认为影片并没有理解透彻,这也是导致其最终给人一种胜利之感又缺乏厚度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我只能说,我已经尽力了。”这是从个人角度,是一个中国人从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责任立场上来说的。很明显包含了许多的无奈和难言之隐。“我已经尽力了”。说得多么的无奈和心痛!仅把战犯送上断头台都这么艰难,而对于其他的,在当时国家内战、大国干涉的状况下,他又奈何?他所面对的难道仅仅就是这些战犯吗?所以,这句话的意旨复杂的。它并非仅指涉那场审判。历史是强权的历史,它纵容者太多的毒瘤与邪恶,但无论是遗毒还是新痈,都需要每个民族以至于人类去深思!所以,对于史实的理解、阐释和这种仓促、苍白的结尾,带来的遗憾不仅仅是艺术上的。尽管这不会影响其该有的价值,但却无法达到足够的高度。看似不远的距离,但超越却是艰难的,这也许就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地方,无论是对于那段历史还是艺术本身。

猜你喜欢
真实性审判历史
广告的真实性
新历史
七十年前那场文明的审判
消失中的审判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审判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