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更美好

2006-12-20 09:45卫汉青
中关村 2006年12期
关键词:李政道科教兴国俞敏洪

卫汉青

2006年即将向我们挥手告别,“2006最佳风云榜”的评选活动也如约而至。

回顾2006,我们感慨万千。当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这古老而又神奇的国度的时候,我们需要铭记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人物和事件。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我们深感责任在肩。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是什么让我们国人引吭高歌、傲立于东方之巅?答案林林总总。《中关村》杂志管中窥豹,试图在本年度最后一期刊物中为读者多介绍点什么。

不可否认,走在时代最前沿的是被人们奉为“英雄”的时代先锋,他们遍布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诸领域,并在他们所属的领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期“封面人物”俞敏洪便是这些“英雄”中的典型代表:他白手起家,靠智力资本成家,最后在国际商业资本融合中成为资本大玩家!抛开这些不说,俞敏洪几乎可以说是全世界海外学子的共同校长,他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所做的贡献谁能评估得清?俞敏洪说他是“为生命背后那神圣的使命感而活着”。我们是否能从他身上得到一些感悟,并且重新思考自己生命的历程呢?

科教兴国需要科技、教育的先导和耕耘者。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为人类在探索微观世界的道路上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李政道博士与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有一段深厚的友谊。科学不老,艺术同魂。《科学与艺术同魂》记述了80岁高龄的李政道博士和吴冠中大师相携清华科技园的片断!

2006年不乏经济界的鼓声。“2006全球企业家精神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企业家、经济学家。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并列为生产力要素的“企业家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巨大驱动力。我们相信,企业家精神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精神!

“汉字照排创始人”王选教授,是一位刚刚离开我们的时代功臣。 “告别铅与火”,需要有过人的勇气和大智慧,这就是创新精神,这就是我们社会前进最坚实的动力。《1994:报业与电脑的融合》是一篇12年前写的文章,作者朱石川先生用他的笔记录了这位“当代毕 ”的一个年份、一段往事。如今读来,恍如昨日,倍感亲切。

“文化”版《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英雄》,是中共海淀区委书记谭维克为《中关村创新谱》所作的评价文章。《中关村》杂志自2003年创刊以来,报道了300多位中关村的创新人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今年,我们编选了51位结集成《中关村创新谱》,将于12月初由开明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首次采用了清华紫光支持的最新优码技术,读者可用手机阅读此书的现有和不断补充的内容。

谢天谢地,中国已经有五六十年没有大的战争,十年动乱也已是30年前的事情了。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化,科教兴国雷打不动。再这样坚持几十年,中国真正的幸福和繁荣可期。

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努力办好《中关村》杂志,办好每年一度的“最佳风云榜”,激励更多的战士,共同建设我们更加美好的中国!

猜你喜欢
李政道科教兴国俞敏洪
俞敏洪的坚持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广东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李政道先生画中的科学元素
李政道和秦惠箬的芝城之恋
俞敏洪:商海中冲浪的“平民英雄”(上)
Enterogenous infec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in immunocompromised rats unde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科教兴国和创新之路
李政道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