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镜之谜

2006-12-27 03:44曾双洲
中学理科园地 2006年3期
关键词:浮雕镜面铜镜

曾双洲

古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器做成的镜子。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见镜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

事实上,远古的镜,仍是大盆的意思。当时人们称之为“鉴”。《说文》中日:“鉴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又因为古人习俗:用镜殉葬,取其照幽冥的意思。故在古墓之中,常能发现古铜镜。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据专家考证,我国的古铜镜当以汉代为最好,使用普遍,且用铜镜殉葬成为风气,因此,古铜镜中以汉代出土的数量最多。

古铜镜的背面多刻有铭文或图画。其中的铭文大多具有自我勉励的意思,而图画又能起到点缀美观的效果。到了唐代时,又制有“透光镜”:让磨光的镜面迎着太阳光时,镜背的字或图画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

笔者曾到过西安,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见时,见到许多铜镜。其中的唐镜:双鸾衔绶镜忪元618-907);孔子问答镜忪元618-907)其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铮无疵,字划清晰,笔势之纵横,人物刻划之逼真,艺术手法之高超,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在众多的铜镜中,有极少数的镜子对着太阳,就会反光;而对着一堵白墙或一张白纸,那墙面或纸面的上面就会出现铜镜抛光正面所没有的文字或图像。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神镜”的古铜镜。

为什么中国古铜镜会有如此神奇的现象呢?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对此曾提出了一些见解或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因此“神镜”至今仍是个谜。但在民间中流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大晴天,皇后坐在花园里,手举铜镜孤芳自赏之后,把铜镜放到了膝上,恰好,照射到镜面上的阳光被反射到洁白的墙上,墙壁上竟然出现了一条龙的映象。这龙像与铜镜背面的半浮雕龙竞完全一样。于是中国铜镜的神奇之处就这样被发现了,并一代代的流传下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称这种铜镜为“神镜”。在以后,神镜便又被称为“透明铜镜”、“透光铜镜”。据说,成语:“日照中天,真相大白”便是出自于此。“神镜”数量极为稀少,平均每100面的镜子中才有一面具有这种神奇的性能。更为神奇的是在某处有一座佛庙,庙里有一镇庙之宝——面特别的“神镜”:其背面的图案为高悬于海面闪着寒光的月亮,可是经镜面反射后,投射在墙面上映出的像却是一座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菩萨。真是神奇极了!

古神镜的制作方法已失传。文字记载已无从查考。目前各国的学者对中国神镜的科学研究仍在继续。笔者认为,神镜的成像,仍然遵循光的反射规律,之因为能映出不同的像,问题的关键仍然在镜面上:镜面的内表面应存在有图像或文字,只是这些图像或文字不能用肉眼观察到。可能还由于受视角等其它因素的影响,甚至也很难用放大镜观察到。

那么这些存在于内表面的图像或文字从何处而来呢?我认为有三种可能。

图像或文字和铜镜背面的浮雕完全一致者。这类铜镜的图像或文字应来源于铜镜制造过程中的热现象。其原理如同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金属器皿表面的图像或文字也能在其内表面隐约观察到一样。后经打磨抛光形成神镜。

图像或文字和铜镜背面的浮雕完全一致。但不是来源于制造过程的热现象,而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现象所形成的:试想当一批相同的铜镜长期叠放在一起,镜面和另一镜的背面紧密靠在一起,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使得两只铜镜之间的分子发生了扩散现象,与镜面接触的铭文或图像扩散到了该镜面上,机缘巧合刚好扩散的量经打磨抛光之后形成神镜。

图像或文字和铜镜背面的浮雕不相关。这一类铜镜上的图像或文字的来源应与上一类大同小异,只是制造过程是工匠的有意之作。即将刻有所希望的图像或文字的材料表面打磨干净后与同样洁净的镜面紧密压紧,放置一段时间(估计提高两者的温度,因分子热运动加剧,可缩短形成的时间)后,将其分开。然后进行铜镜表面打磨抛光之后形成神镜。这类神镜可大可小,可厚可薄,且与镜背的图像或文字没有任何关系,当数神镜中的极品了,真为罕见。

中国的铜镜做为历史的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考古价值,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神镜的形成更是一个未解之谜,传说颇多,本人只是借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作一猜想,意在抛砖引玉。

(责任编辑:柯永晶)

猜你喜欢
浮雕镜面铜镜
镜面铝线路载板在LED COB光源中应用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浮雕圆圈
镜面小屋
几何映射
儿童诗四首
玩转古铜镜收藏
出错的浮雕
铜镜
古代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