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的思考

2007-12-08 11:03夏会国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4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体育

夏会国

(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41)

1 前言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经费保障不足这一存在多年的制约高校体育发展规模和水平的突出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据2006年的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高校人均体育经费只有25.6元;年度体育经费占年度教育经费平均值的0.45%,其中最低值仅为0.1%;能够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体育经费占年度教育经费比例的最低限1%的高校只有19.5%。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教育、体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东风,积极探索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实现新时期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新突破、新跨越,加快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设,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高校体育工作实际的经费保障机制,为满足新形势、新任务对高校体育发展的要求提供有力的物质和基础保障。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谈、统计等研究方法,在分析高校体育经费保障途径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从而进一步提出加快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的策略。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保障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经费的来源有学校财政拨款、与其他单位合作得到经费、自筹资金几种途径。调查统计显示:完全由学校财政拨款来保障体育经费的高校达66.73%,有26.01%的高校在学校财政拨款外通过自筹获得一定的资金作经费补充,仅有7.26%的高校靠学校财政拨款和与其他单位合作得到的少量经费。由此可以看出,财政保障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保障的主要途径。除个别有条件的高校外,一般学校财政划拨出来的体育经费每年仅15万左右,而这有限的体育经费既要保证正常高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又要用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可见,经费保障途径的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体育经费紧张的状况。

3.2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但由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模式和体制的影响,行政指令性管理在我国教育运行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缺乏激励、竞争等机制,造成高校体育经费的保障机制沿用的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过度依赖财政保障,很少积极主动地借助于市场化的运作和社会的支持进行自我补给保障。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性、竞争性、创造性、灵活性在当前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中还没有充分体现,非常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3.2.1财政保障为主,资金缺口较大

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保障的途径可以看出,经费保障途径相对单一,以财政保障为主、以自我补给保障为辅,财政主要承担了保障经费的主要责任。应该说财政保障对于保证高校体育经费的来源及稳定增长,对于政府部门有计划地统一和集中使用体育资金,加快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财政保障投入资金有一定的计划性,所需经费是由财政预算保障的,而且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的预算经费也是有限的,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拿出巨大的资金投入到高校体育这一项工作中来保障其迅速发展。因此,在经费保障途径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就造成了资金缺口较大、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

3.2.2体育资源经营不善,经费难形成增量

当越来越多的人对体育产生兴趣时,高校体育部门应认真考虑以开发经营丰富的体育资源筹集资金的可行性,为经费自我补给开辟一条重要途径。但目前,高校体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准公共产品,确保其公益属性的同时,应有的产业属性并未得到很好体现。不少可以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化运作的体育资源,因受益微薄或者根本无收益,再加上高校对开发体育资源并不重视,体育部门缺乏开展市场性经营的内在冲动,而陷入经营不善的尴尬境地,使我们在经费保障不足的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体育存量资源整体浪费,利用效率和效益不高。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资源经营的情况来看,其基本形式也就是体育场馆设施开放,被动接纳周边社会单位、团体人士和校内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这种被动等待的经营方式显然缺乏自我补给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并不能有效激发人们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稳定忠实的体育消费者群体,从而进一步拉动体育消费的繁荣,也就不能够逐步提高收益率,盘活存量,使经费形成增量。

3.2.3赛事未有效开发,获取经费甚微

大量成功的体育赛事案例说明,充分挖掘赛事的市场潜力,不仅可以解决筹办赛事的全部费用,而且还能成为体育组织经费的重要来源。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企业(含个人)参与投融资活动是以市场的动态变化为投资取向的,投资动机是追求投资回报,实现企业经济活动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企业投资的动机要求体育竞赛活动应为企业的合理利润追求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否则,企业介入投融资活动的可能性就很小;同时,虽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人们对竞赛活动的观赏需求将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群体也会越来越大,但是如果赛事产品质量得不能保证,顾客花了钱而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潜在的增长趋势也就难以变为现实。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体育竞赛水平较低,观赏价值不高,竞赛不系统,比赛少,也没有充分与媒体合作对赛事进行包装和宣传,导致社会影响力差,关注程度低,目标市场规模小,不利于企业达到提高公众对其产品的意识、塑造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促进销售、提高市场地位和获得竞争优势等目标,同时也缺乏投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赛事营销策划和运作,造成赛事不能有效地开发,也就不能从出售媒体报道权、门票、空间、商品、特许和赞助等方法中获取更多的经费。

3.3推动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的思考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发展所需经费除积极争取财政保障主渠道充分发挥作用外,缺口还要各高校体育部门自己解决。因此,在完善高校体育经费财政保障增长机制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构建学校宏观政策调控和发挥市场对高校体育经费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相结合的高校体育经费自我补给保障机制。这种自我补给保障机制既能克服避免过多的学校行政干预或过度的市场化带来的弊病,又能使学校宏观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促进自我补给活动的良性发展。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建立较完善的高校体育经费自我补给保障的激励、约束和竞争等机制,以制度进行有效合理地宏观调控,进一步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规范自我补给活动的市场行为,处理好为学校服务与为社会服务的关系,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自我补给活动与市场结合的进一步活跃,从而实现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促进高校体育经费的自我补给。自我补给保障机制的运作要求学校应加强对自我补给活动的政策性引导,加大财政投入,以财政保障为主带动市场自我补给保障;同时,高校体育部门也要主动为自我补给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改善现有的自我补给渠道,积极探索新的自我补给途径,有效动员社会资源投入进来,并积极高效地使用所配置的资源,逐步提高自我补给活动的市场化程度,增强经费自我补给能力。

3.3.1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优势,努力使经费形成增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参与型体育消费者群体日趋壮大,单靠社会力量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娱乐的需求。高校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提高体育资源的经营水平,改变被动等待的经营方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体育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以达到盘活体育存量资源的目的。因此,高校体育部门可合理利用体育场馆设施较完善、体育师资专业水平较高、体育项目齐全等优越条件,积极兴办各类经营性健身娱乐俱乐部,承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各种体育竞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以赋有内在吸引力的服务产品为市场新的卖点,促进顾客市场的发展,努力使经费形成增量。

3.3.2科学开发赛事产品,有效获取更多经费

在诸多可替代产品组成的领域,提供较高价值的产品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提高产品的精彩度,才能增强竞争优势和市场销售能力。因此,我们只要在努力提高大学生体育竞技水平的同时,能够根据市场消费特点,选择合适的竞赛项目,科学合理地进行赛事组织管理,积极开发大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系列产品,本着对利益群体认真负责和满足他们需求的态度,提高赛事营销规划和实施能力,降低市场运作的风险,确保利益群体参与投融资活动的权益,打造出自己独特的体育赛事品牌,就能有效地引导他们参与大学生体育赛事的投融资活动并建立长期关系,逐步拓展市场自我补给的规模,获得更多的经费。

4 结论与建议

1)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对高校体育的发展寄予了厚望,然而经费保障不足却严重制约着高校体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这种状况的形成,除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外,更多的是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的相对滞后所致,沿用的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过度依赖财政保障,而没有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有效地进行自我补给保障。要真正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就必须深化高校体育经费保障工作的各项改革,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高校体育工作实际的经费保障机制。

2)在完善高校体育经费财政保障增长机制的同时,构建高校体育经费的学校宏观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自我补给保障机制应是今后解决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保障不足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建立财政保障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并通过学校宏观政策调控引导高校体育部门自我补给活动的发展,积极引入投融资专业服务机构,提高高校市场自我补给的积极性,增强社会投资主体的信心,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长期良性发展的自我补给环境,以促进高校体育部门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广纳社会资金;另一方面高校体育部门要加强自我补给活动的研究,掌握其基本规律,完善现有的自我补给渠道,探索开辟自我补给的新路子,形成以体育为桥梁,需要为基础,爱好为导向,供需结合,合作开发,互惠互利的新形势下市场自我补给的运作模式。通过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大学生体育赛事营销等多种经营活动,不断获取有创意的收益,并保持长远的观点,制定有远见、适宜的规划和与利益群体建立深厚的关系,走一条通向长远成功的战略路径,从而逐步实现自我补给渠道的多元化,满足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的需求。

[1] 姜同仁.中美高校体育经费投融资现状的比较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38-40.

[2] 夏会国.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6):5.

[3] 陈同先.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发展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6,27(2):40-42.

[4] 谭建湘,侯玉鹭,郑玮,等.我国大型竞赛表演市场的投融资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14-18.

[5] (American)Guy Masterman,著,孙小珂,吴立新,金鑫,译.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与营销[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体育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