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缘由

2007-12-08 11:03喻丙梅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4期
关键词:社会化竞技体育

喻丙梅

(福建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福建 漳州 363000)

1 竞技体育在中国的发展

21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不平凡的一百年,发展至今,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现在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竞技体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50多年的体育的“举国体制”大大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从洛杉机奥运会“零”的突破,到雅典奥运会金牌榜上居第二,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在中国的发展,但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和其他西方大国相比,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在中国现代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政府垄断史,又叫行政垄断史,目前的“举国体制”就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一种垄断形式。

2 “举国体制”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

2.1“举国体制”促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几十年来,我国体育所实行的是一种特殊的体育体制———“举国体制”。所谓“举国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政府主导、调控和集中全国人民有利于竞技体育发展的人、财、物资,为实现奥运争光计划服务的管理模式。这种体育体制是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提出的发展“奥运强国”战略,主要特点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来管理体育,依靠计划的手段来为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不可否认,这种体制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和不可取代的贡献。从1984年的洛杉机奥运会,中国一举夺得16枚金牌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32枚金牌,大大振奋了国人的精神,和中国大国人口相比的印度,至目前为止最多的金牌也不过10余枚。为此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社会学博士生导师徐本力教授向《?望东方周刊》介绍说,“举国体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在中国已经得到了证明。实际上,西方国家也正慢慢在奥运战略中加入举国体制的因素。

2.2“举国体制”的弊端

然而,“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相比现在而言,这套体系更适应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政府包办一切,统得过死,严重束缚了基层部门办体育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束缚了他们的智慧和进取心,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力量办体育积极性,一度地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忽略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人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道而驰。很显然这种体育体制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而且,“举国体制”给竞技体育带来了诸如国家负担过重,但是在中国的这个大环境下,从运动员的选拔、培养、训练和教练等所有的这些费用都需要政府负担,算下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篇名为《奥运金牌的陷阱》一文中作者展示了惊人的数字。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总局的事业费从每年30亿元上涨到了每年50亿元。按此计算,雅典奥运会备战4年,中国花费了200亿元。如果中国队在雅典获得30枚金牌(事实上得了32枚),那么每枚金牌的成本就差不多是7亿元,“可谓世界上最昂贵的金牌”。而对于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的国家教育、科研、社会保障等来说,一枚金牌值7亿元不得不引人深思。难道中国的各方面的发展真的都像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一样,居于世界第二?《陷阱》一文就指出,夺取一枚奥运金牌需要投资7亿元,这7亿元的作用到底多大:“能建3500所希望小学,约35万儿童不会失学成为文盲”,4年备战雅典奥运的200亿元,“足够组建一只现代化的舰队”,10多年来的体育经费360亿元, “足够开发两个载人飞船的项目”,这样的对比让国人感到震憾,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基本生活还得不到保障,拿出一笔不小数目的钱投资竞技体育事业,显然不符合常理。当然,又不能不搞竞技体育,可是怎样使竞技体育既能快速发展,又不浪费大量的国家资金,成了众多专家和学者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3 中国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必然性

3.1竞技体育走向社会化的经济基础

举国体制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在国家经济实力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以争夺奥运金牌为最大目标。但是社会已经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竞技体育如果再采取举国体制的政策,势必与国内的大环境不相协调,甚至会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于中国对于运动员的“全包干”式的管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是把运动员推向社会和市场,美国的奥委会只是支持国家队和少数优秀运动员,每年的支出也只有4亿美元左右,也主要是来自社会和其他团体的捐赠。对比发达国家的体育制度,中国的举国体制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透明度和效率,2004年上半年国家体育总局“审计风暴”的事实,国人完全有理由怀疑这巨额的投入在举国体制制度下运用的效率。体育的举国体制成就了田亮的成就与辉煌,然而田亮却因为参与商业活动,被赶出国家队,退回陕西队,但是“田亮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际上是一个必然事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商业社会中,运动员个人利益与“举国体制”之间的冲突造成的,假如没有“田亮事件”的出现,也会有其他类似的运动员冒出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王威海副教授这样评价。在利益的驱动下,金牌运动员都有可能走向社会参与商业活动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利益。而美国的游泳健将菲利普斯和日本游泳冠军都参与了商业活动获取一定的利益,却并没有像田亮这样的结局。在国外,运动员不属于国家,他们从一始就不是由国家培养,而是由社会、团体、个人负担,所以说他们是自由的,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也就有了参与商业活动的自由。

3.2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五天制工作日的实行,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于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不再是满足于茶余饭后的聊天,睡觉,看电视最简单的休息方式,而是更多地关注体育活动和参与其中,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体育,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建设需要,体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伟大事业,体育的发展必须取得全社会的支持,体育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竞技体育,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甚至有的团体、个人采取捐助的形式,支持竞技体育的发展,这就为竞技体育走向社会化提供了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的条件。

3.3竞技体育社会化成功的启示

“台球高手”丁俊晖的成功———18岁的丁俊晖击败了比他大30岁的戴维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斯诺克锦标赛27年来第一位来自英国和爱尔兰以外的冠军。中国运动员夺得的冠军已不计其数,但是,丁俊晖的这个冠军却是非常特别的。他的成功完全脱离了传统的“业余体校—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模式,是在现有的体育举国体制之外,完全依靠自己家庭的投资培养来实现冠军梦的,这在以“奥运争光计划”为最高目标的中国竞技体育界堪称奇迹。家庭栽培、海外留洋、自力更生,丁俊晖的这种成材之路留下了浓重的个人烙印,完全属于个人行为。丁俊晖的成功,向“举国体制”发起了挑战,即社会力量办体育也能成就冠军梦,这样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预示着中国的竞技体育必将走向社会化。社会力量办体育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竞技体育中去,打破了“举国体制”参与竞技体育的人员的固定性,从而也证实社会办体育的可能性,这样可以节省国家的财政支出,减轻国家的负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只有全体人民都富裕起来,生活安定,人们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避免了竞技体育的参与只是少数人的行为。

4 结论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的颁布实施,群众体育、社区体育的广泛开展,为竞技体育走向社会奠定了浓厚的群众基础。在过去的50多年里,中国竞技体育体制为适应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断地在进行着改革,由建国初期的“以群众自治、发展群众体育”到“体育总会”设置,再到“以政府管理为主体、攀登世界竞技高峰”为目的的“体育运动委员会”,直到现在的“逐步将竞技体育推向社会、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格局”为方向的“体育局”等。从形式上看,中国已经认识到改革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明确了中国竞技体育体制必须走向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从而提出“鼓励其他系统、行业等利益集团兴办竞技体育,建立竞技体育队伍管理主体多元化竞争机制”等战略构想。这些都无疑加快了竞技体育走向社会化的进程。

[1] 闫虹,等.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需要因素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5,(2).

[2] 徐本力.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 模式的变革与变革的模式——中国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http://www.china.com.cn/sport/.

[4] 高雪峰.我国全面推行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改革构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5] 周军.社会化的竞技体育模式[J].广州体院学报,2006,(3).

[6] 陈嵘.中美体育社会化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8).

[7] 周传志.论体育的发展内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

猜你喜欢
社会化竞技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我们的“体育梦”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