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闻让西方政要没了“官样”

2008-08-11 08:41陶短房纪双城
资治文摘 2008年7期
关键词:政要丑闻政治

陆 乐 陶短房 纪双城

加拿大外长贝尼耶5月26日因“不当处置机密文件”而辞职,尽管加拿大政府一再称贝尼耶的辞职“与私人生活问题无关”,但媒体和评论界还是认为,是他和绯闻女友的争议性关系害了他。这已不是西方国家政要第一次出这样“不正经”的事了,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法国现任总统萨科齐,很多西方政要的绯闻、花边故事、小道消息一直是媒体提高收视率和发行量的绝佳话题,更成了各国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在一番评头论足之后,西方的政治人物越来越世俗化、娱乐化,而在这种怪现象的背后,却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社会风气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没有一个西方国家的人能长时间忍受这种怪现象,特别是那些选民已经从好奇感到厌倦。

欧美政要丑闻层出不穷

西方国家政要缺少“官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克林顿的“莱温斯基门”天下皆知,而领衔在国会弹劾克林顿的共和党议员利文斯顿1998年也在《皮条客》杂志的“婚外情曝光”威胁下辞去了刚当选的众议院议长职务。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婚恋都是合法的,但他的私生活引来巨大争议,与前第一夫人离婚、和新女友外国度假、新第一夫人裸照曝光等等,带动了他的支持率一路下滑,法国甚至有人称他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最差的总统”;今年3月,美国纽约州州长斯皮策爆出召妓丑闻,最终导致这位号称民主党“希望之星”的政治家黯然辞职……

英国政坛在过去10年里同样也是艳闻不断,让不少原本仕途光明的官员不得不下台。和美加等国相似,在英国发生的一起起政坛丑闻主题归结起来无外乎金钱与性。现任欧盟贸易专员的彼得·曼德尔森是英国执政党工党的核心人物,他在2001年初担任英国北爱尔兰事务大臣时,被媒体曝出通过帮助一名印度富商获得英国护照为工党募得政治献金,最终只能引咎辞职。2004年,英国内政大臣布伦基特与一位已婚妇女有染并产下一子的消息被媒体曝光后辞职。他还承认自己所管辖的内政部的确为其前情人家中的保姆加快办理了在英国无限期居留许可。这位被英国人戏称为“风流大臣”的政治人物后来被重新启用,担任养老金事务大臣,但不久之后,又因“经手的商业事务违反了英国大臣的行为准则”而再度辞职。

“水门事件”

揭去西方政要的神秘面纱

西方政治人物这些年接连不断的丑闻和花边新闻,让人们有些眼花缭乱,但如果回顾历史,西方主流国家的政界到二战结束前还是很“正经”的,几乎没有什么丑闻被媒体抓住不放,西方的政治人物始终给外界一种高高在上、有权有面子的感觉。其实,谁都有七情六欲,西方政要也会犯“生活错误”,比如大名鼎鼎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女秘书就有暧昧关系,艾森豪威尔和女司机的关系也不清不楚,但这些传闻往往只是小道消息,而像梦露与肯尼迪的绯闻也往往放在媒体“绝密档案”的栏目中。只有像希特勒、墨索里尼那样为人不齿的政治人物,其情妇、怪癖乃至假牙之类不雅的花边消息才会在媒体上广为流传。

1972年发生的“水门事件”改变了这一切:西方舆论和社会普遍意识到,政治家的隐私固然应该尊重,但他们所担负的责任决定了其必须受到远较常人严格的监督,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在法律、道德、舆论和公众的审查之下,否则就有可能作奸犯科,危害公众和社会的利益,做出不符合其身份的事情来。因此,西方各国普遍采用多管齐下,即政府专门机构(如审计总局、廉政总署)、议会相关委员会和“第三只眼”——新闻媒体和民间组织共同监督的办法,对政客进行全方位的督察,如斯皮策的丑闻是被政府调查机关跟踪调查发现,克林顿的绯闻是被反对党议员揪出,而萨科齐的离婚再娶则是被法国媒体狂轰滥炸弄成国际性新闻的。这样做的结果,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清明,有利于从制度上确保对政治家的监督,但也让政治和政治家的神圣面纱被揭去,让政要变得和寻常百姓一样。

媒体猎奇和政治互殴的产物

究竟是这些西方国家的政要个人行为太不检点,还是这些国家的记者盯得太紧,让民众看到这么多原本一本正经的政坛人物一夜间变得有些狼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政府管理研究学者邓利维特告诉记者:“欧美政界不断会有丑闻出现,根本原因还是同西方的政治及社会管理体制有关。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政府公务员的清廉公正形象一直受到尊重,不容玷污。虽然曼德尔森和普雷斯科特所犯的权钱交易行为都是为了所属政党而非个人,但是也无法让民众接受,因为他们相信这一定会影响到政府的政策。”邓利维特还提到,媒体是社会的监督者,对于媒体记者来说,公布政治人物的任何一点不检点过失,“不仅是最好的新闻卖点,也是行业义务所在”。

纽约州长斯皮策召妓丑闻发生后,美国三大电视台和CNN,都立即切断正常新闻,长时间地反复播放斯皮策的道歉镜头,请来专家分析他何时辞职、猜测他的妻子会如何面对媒体、甚至找到那位妓女问斯皮策的私人喜好。随着视频网站的走红,许多政要的花边新闻第一时间被放到网上。比如弗吉尼亚州的共和党参议员乔治·艾伦,他称竞争对手的印度裔助手为“猕猴”的录像被放到了视频网站上,这直接导致他的竞选失败。在这些网站上,网民们像评论娱乐明星的八卦新闻一样评论政要丑闻。加州大学的美国学生乔治安对记者说:“他们比歌星布兰妮还会让我们开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围绕政客的小道消息也会赫然成为报刊、电台、电视台和网站争相追逐和报道的头条。

此外,揭出政治对手的各种性丑闻和花边新闻也成了美国选举中两党互相攻击的利器。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丑闻就被接任的布什总统在各种场合反复拿来举例、证明民主党人无法做道德表率,不得不依靠他出马来弥补。在中期选举和总统大选中,媒体上到处可见以揭短、抹黑等手段进行个人攻击的政治竞选,被称做“负面竞选”。对于这些攻击对手丑闻的竞选方式,选民虽然不一定完全相信,但至少会留下深刻印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政治学学者凯特尔评论说:“在一场至关重要的选举中,由于胜负影响太大,两党把任何过度的行为都视做合理。”美国国会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发言人福蒂也曾一针见血地对媒体说:“为什么这次选举中出现这么多负面攻击的广告?因为它有效。”这种“政治互殴”的结果也让政客的整体形象俗人化、娱乐化,变得越来越“不正经”。

西方民众开始厌倦政要丑闻

这些西方国家的总统、部长、州长和议员们被迫将自己的私人生活展现在公众面前,接受放大镜般的审视。自从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丑闻之后,美国社会对政治人物的关注程度和道德要求上升。清教徒传统的美国社会,历史上的早期移民多为英格兰新教徒,有着比较严格的道德约束和家庭观念,对婚姻的忠贞被视为衡量人品的重要标准。如今,作为公众人物的政要,如果对伴侣不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用“个人隐私”做挡箭牌,来回避公众和媒体对他们的质疑。美国皮尤民意调查显示:62%的共和党选民和25%的民主党选民表示,不会投票给那些过去有过婚外恋的政治家。

对于大部分普通美国人来说,他们对越来越泛滥的政要丑闻从好奇慢慢转为厌倦。乔治安无奈地说。“他们用的是我们纳税人的钱,本来是该为我们服务的,可是他们的力气都花在制造丑闻和消灭丑闻上了。”面对民众的不满情绪,一些有“案底”的政治人物选择了“坦白从宽”的方式,如斯皮策的继任者大卫·帕特森同样有绯闻,这位盲人政客就任纽约州长后先主动交代了极有可能被媒体曝光的“婚外情”,最终他得到了民众的宽容。

史女士目前是法国外国记者协会的一位自由撰稿人,已在法国生活多年。史女士回忆起自己1994年在法国收听当地电台广播时的一个细节,她说,当时节目主持人援引时任总统密特朗的话说:“如果法国也像美国那样追究性丑闻的话,我的所有部长都会辞职的。”密特朗不仅有众多情妇,还有私生女,并有情妇带着私生女出席了他的葬礼。史女士认为:“法国人非常浪漫,对一些感情上的事情持宽容的态度,对‘感情犯罪的量刑也做特殊考虑,连巴黎市长是同性恋也是公开的。因此,对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一些政要的做法,如果用中国人的观点来看,会有些不理解。但对像萨科齐这样比较另类的政治人物,即使是法国人平时也是会有一些议论的。”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邓利维特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西方民众尊崇的个人及家庭价值观也会在这些政坛丑闻中起很大影响。虽然被爆出丑闻的政治家们都无一例外地对外公开道歉,但是一般都很难获得民众的原谅。在这些事关个人道德的问题上,老百姓们会认为一个政治家连对自己的家庭都无法忠诚,更何况是对政府和社会?执政党在这种情形之下通常只有选择忍痛割爱,将事发的官员解职,洗清政府的形象,重拾民众的信心。”

(摘自《环球时报》2008年5月28日)

猜你喜欢
政要丑闻政治
12位外国政要出席东京奥运会开幕式
办公室政治
中方:坚决反对印度政要赴中国藏南地区活动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瞧这造型,政要们也是拼了
丑闻也是文明生长的契机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