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走向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2008-08-23 10:58刘子东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自学习惯目标

刘子东

ビ镂难Э频墓ぞ咝浴⒒础性,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出发点,尽快走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怪圈,达到“低耗高效”的理想境界,是每一个语文工作者应重点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点,就不能忽视以下因素的保障作用。

ヒ弧⑹髁ⅰ澳勘甑骺亍惫勰钍亲呦蜃罴呀萄Ь辰绲那疤

ァ坝镂慕萄像敲钟,天天敲,一个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原因即在于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目标加以调控。教师理不清教的内容,学生找不到学的方向,师生均似迷途于沙漠的羔羊,举首回眸皆茫茫,自然谈不上高效。强化“目标调控”观念,将教学全过程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之下,旨在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有向、有序、有法。

ビ镂目频慕萄目标,从纵向看,可分四个层次:1.《大纲》要求——总目标;2.年级要求——阶段目标;3.单元要求——分项目标;4.课文要求——达成目标。《大纲》及阶段目标一般由专业人员编写、制订,需教师烂熟于胸;单元及课文目标则由教师因时、因地、因学情自行筛选、制订,需贴近教学实际。这四个层次的目标既有区别,又紧密关联。教师制定目标要胸怀全局,既要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一览众山小”,又要自下而上,步步回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达成目标”是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实施的目标,务必落实到位,并体现单元目标,深化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这样。才能做到双向反复,螺旋式上升。

从横向看,目标可分三个方面,即:1.认知目标;2.情感目标;3.行为目标。这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紧密相关的,无法人为地割裂开来。认知目标是情感目标落实的载体,情感目标的落实又是认知目标贯彻的动力,而这些又都不能离开良好的“语文行为”,因为行为存在于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协调着认知、情感的领域。可见,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实践中,不能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分开落实,而应协调地贯彻,实行辩证的统一,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プ苤,学习效率的低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目标的模糊性,“索骥”无“图”,“摸瓜”无“藤”,反之,以鲜明的、有序的教学目标为“图”、为“骥”,就能使教学避免盲目性,为提高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ザ、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是走向最佳教学境界的关键

ソ淌ξ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这是教育界的行话,然而在实践中远远没有落实。常见到课堂上教师津津有味、乐讲不疲,学生“麻木不仁”,置若罔闻。教师累,学生苦,质量差。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反正讲了不会怪学生,考了不讲怪老师,讲不讲在我,会不会在你,索性五十个脑袋都长在教师一个脖子上,管它效果如何。这样画地为牢,久而安之,语文教改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ビ镂慕萄е魈逍缘奶逑郑主要在于放手让学生进入自学的渠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在大量的听读说写活动中积累语文经验。“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这应该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信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经验之谈千百年来流传不朽,莫不在深刻的验证着这一真理。如果这一点不能真正达成共识,语文改革之路将举步维艰。

ヒ弧⒂Ω么笊呼吁

ト美世实亩潦樯回到校园,回到语文课堂。“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诵而后思,贯而后通,不“听取、记住”,就不会有“分析、比较”。苏联霍林姆林斯基曾说:“读了艺术作品之后向学生提问,如同听了音乐作品之后就要向学生讲述听过的内容一样,有时是颇不恰当的。”荣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的福建一中特级教师陈日亮曾指出:“语言思维是最生动活泼,最富个性化的。一篇文章要读懂到什么程度,应该获得什么样的感受和理解才算符合要求,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为什么要强求一致呢?”这一切都表明,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感知能力,而那种热衷于搞“标准答案”,热衷于将生动的文章像拿解剖刀一样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做法,已经语文教学逼入了“死胡同”。

ザ、要制定出合理、实用的自学规程,让学生有法可依,由式可参

ノ医自学规程概括为“预读、定标、质疑、讨论、小结”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提供“听读说写”的机会。随自学经验的不断积累,自学规程也不断完善,并逐渐被学生接纳、消化。

サ比唬强调自学,并非指教师完全放手,放任自流。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总导演”,起着“引路子、搭梯子、扶膀子”的作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扶翼和启蒙,导思、导疑、导练,达到“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的“不用学”的境界。

ト、树立“历练养习”观念是走向最佳教学境界的途径

ヒ妒ヌ障壬在《略谈学习国文》中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不下十几次的提出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应该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培养习惯,不是泛泛而语,而是应使其上升为语文教育的总目标,即叶老所强调的:“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都应该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ハ质档挠镂慕萄ё纯隽钊丝坝牵憾潦橹欢痢白帧保不知勾画圈点,不会作批注;遇到文字障碍,不知查工具书;只是死啃书本,课外阅读少得可怜;写作文、日记、摘记只图应付,不讲实效等等。凭以上几例,即可看出,培养学生习惯,还存在着严重不足。

パ盗废肮撸首先要明确习惯的具体内涵。叶老曾就阅读习惯有过明确阐述:“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该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从写作方面来说,就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习惯,勤于练笔的习惯,细心审题的习惯,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读报的习惯,摘录要点的习惯,制作卡片的习惯等等。明“的”,才能恰切“放矢”,这对走进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是极其重要的。

バ枰强调的是:任何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既不能急功近利,指望学生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曝十寒,浅尝辄止。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反复训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例如,要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应该教给学生勾画关键词语、揣摩推断词义、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从学习材料中发现精华所在,让学生做摘抄,制卡片,搞类编,积累语言材料,并随时列提纲、写提要,写出读书笔记,叙体会,抒感想,议追求,论人生。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所读之书及读书笔记,及时指导,长此以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自然就会养成。

ィㄗ髡叩ノ唬汗笾萦嗲煜匕较中学)

猜你喜欢
自学习惯目标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