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生态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2008-10-29 06:49宫晓丽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9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社区体育

宫晓丽

摘要:社区体育生态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组织保障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体育活动的内容体系、体育设施网络系统、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

关键词:社区体育; 生态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182-03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Ecological Service System

GONG Xiao-li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Shandong College of Finance, Jinan 250014,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he framework of community sports ecological service system includes organize guarantee system, talented person serves system, the sports activities content system, sports facilities network system, community sports body-build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Key words: community sports; ecological service system

生态城市与社区的建设为社区体育生态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广大市民对绿色运动的需求为开展生态体育作好了思想准备,从而营造了良好的社区体育生态化发展的氛围,这就要求打造全新的社区体育的生态化服务体系。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体育生态化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现象,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保健、休闲娱乐、社交、时尚运动、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断高涨,使得社区体育生态化服务的重要性逐渐突现出来。社区体育的生态化为构建社区体育生态化的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社区体育生态化的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效地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体育生态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组织管理保障体系

1.1基本构成根据体育社会化的原则和各部门的职能,结合各行业、系统的工作特点,逐渐建立政府宏观管、社会具体办,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的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省体育局及其下属的各市县的体育局是各级政府机构主管体育的职能部门,分别管理本行政区域的体育事业,一方面受同级人民政府的“块块”领导,另一方面又受上级体育局的“条条”业务指导和宏观调控。省体育局通过各级地方体育行政机构,对全省的体育工作进行领导和宏观调控,将群众体育的具体管理工作下放到各基层的体育协会。另外,在各级体育局中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它是属各级体育局所辖的事业单位,主要进行社会体育的开发、组织、指导等工作,不具备行政职能。省体育总会以及下属各市县的体育协会是群众体育组织,接受同一级体育行政机构和上一级体育协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各行业、人群体育协会是最基层的群众性体育组织,它们之间是交流协作关系。

1.2基本职能

1.2.1体育行政机构的职能体育行政机构是一个宏观管理者,其在群众体育方面的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领导和监督,即从本地全局、整体的高度,把握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及群众体育的各组成部分的均衡发展,并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战略和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部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群众体育发展战略,并指导实施;2)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条例,并监督执行;3)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4) 规划、建设体育场地设施;5) 组织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工作;6) 开展群众体育的宣传教育工作;7) 协调区域间的体育发展,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居民提供平等参与体育的机会,确保人人享有体育的权利。

1.2.2体育社团的职能体育社团的基本职能是:承担对群众体育的直接管理,负责群众体育的具体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基层体育比赛;2) 组队参加上一级比赛;3) 对下级群众体育组织进行业务指导;4) 在政府机构和群众组织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与联络;5) 组织体育辅导活动以及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监督与规范。

1.3实施对策

1.3.1进一步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社团的关系群众体育活动的行政部门应理顺管理关系,由办体育向发动社会办体育转变,既要有利于上传下达,又要有利于横向交流和纵向管理,从而加强体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省体育总会作为各类体育社团的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尽可能的通过其所属的各类体育社团承担原来由体育行政部门承担的办体育的职能,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总会以及各类体育社团的关系,让体育行政部门真正履行宏观规划和管理体育的职能,而把办体育的职能真正交给体育总会及各类体育社团。

1.3.2以农村乡镇体育为突破口,深人开展农村体育及农民健身活动乡镇是农村体育开展的基层单位,建立健全乡镇群众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对农村体育的开展、农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与各级政府密切合作,尽快建立、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机构,使农民健身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1.3.3大力扶持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培育体育娱乐市场体育俱乐部是为体育爱好者提供全面体育服务的经营性组织,是未来群众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我国体育娱乐市场发展的主要依托。

1.3.4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以学校(学区模式)体育为中心,以不同社区为支撑,以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为单元的多元化服务的组织系统[1]

1.3.5扶持示范点,评选先进,推广经验在每个片区设立活动点,健全社会体育活动组织,成立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咨询中心(站),构建社会化的群众体育服务网络。

1.3.6建立相关的生态体育的管理方法如生态体育管理条例,生态体育资源管理办法,并加强政府的监管、评估、检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

1.3.7将体育的生态规范列入《市民公约》鼓励更多的居民投入社区生态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环境维护,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文明居民。

1.3.8在活动场所布置醒目、人性化的警示牌和标语包括不得随地吐痰、爱护场区卫生、喝完的饮料瓶放到指定地点,制定野外活动行为准则和安全制度,例如要妥善处理垃圾,爱护花草植物和野生动物,森林中禁止吸烟等。

2人才服务体系

2.1加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依托体育科研机构,借助社会科研力量,加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加强科研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保持可持续发展。

2.2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制度在培训目标上,必须与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密切结合,明确区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指导中的具体作用。其次,在培训内容上根据不同类别的指导员的要求区别对待,不仅安排专业技术学习,而且安排关于人员的管理、心理调节等知识,使课程内容在安排上进一步完善,并建立统一水平考试制度。

2.3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及其管理机构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发挥行政主导作用,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同时要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着力于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素养和能力,特别是提高个性化指导的能力。高等体育院系应调整专业结构,开设不同种类的社会体育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应开设社会体育专业,使社会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同步发展、相互协调,充分发挥高等体育院系的作用,积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2.4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继续培训制度群众体育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群众体育项目、方法不断增加,新的群众体育思想、理论不断产生。因此,必须尽快树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继续培训的新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使己经取得“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保证社会体育的正常发展。

2.5大力发展社会体育志愿者社会体育志愿者指在社会体育活动中,尚未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认证,但能够并已经对群众体育活动提供指导的各类积极参加社会体育建设的志愿者。主要包括部分体育教师、教练员、离退休人员和体育积极分子。因此,借鉴国外开展群众体育的经验,制定相关的政策,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充分发挥体育骨干队伍的积极作用,吸收体育教师、离退休人员和体育积极分子参与社会体育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工作。

3加强社区生态体育活动内容体系的建设,大力开发社区生态体育的内容

1) 将社区的生态体育活动内容纳入社区文化建设计划,挖掘民间健身方法,创新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活动内容;同时选择需要场地、器材不多的项目,如健身操、交谊舞、武术、太极、养生运动项目等,这些项目对社区的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太多的破坏。

2) 突出城市社区生态体育的文化氛围,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与建设。有计划地开展社区生态体育活动周、体育节、体育竞赛、表演等,组织社区居民参加生态体育的环境建设和社区体育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居民开展郊游、踏青、登山、野外活动、远足、自行车、探险以及森林、沙滩、水中等各类生态型体育活动。

4体育设施网络系统

4.1基本构成健身设施体系是由一系列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健身设施数量、类型、规模和布局。一定数量和类型的健身设施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健身设施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按体制和经济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二是营利性体育设施;三是非营利性体育设施。

影响和决定健身设施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和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而人口数量是基本的因素。健身设施的规划布局是健身设施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它是规划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要条件。

4.2基本功能

4.2.1有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该体系可以让政府有关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有关健身设施的信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及时进行器材的维修、保养、更新和建设。

4.2.2方便大众进行锻炼广大群众也可根据掌握的健身设施信息、锻炼的项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的进行体育锻炼。

4.3实施对策

4.3.1将健身设施建设统一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在进行健身设施的规划时,应把它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计划中去,与城乡建设相结合[2],不断增加不同类型的场地设施数量,兼顾贫困地区,使全省体育场地设施的布局更趋合理,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从而增加体育人口的总量。在规划体育场地时,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与城乡的规划结合起来,把体育设施建设与自然环境、生态保护相结合,增加场地周围绿化面积,美化锻炼环境,大力推进体育园林化和园林体育化,并研制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保证不同类型体育设施的合理配置,分批实施,逐年建设,真正做到按大众的需求来建设。

4.3.2搞好健身设施的布局,方便大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研究表明[3],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选择上因年龄性别爱好等存在差异,但有一种倾向是相同的,就是优先选择离居住点最近的体育场地设施;卢元镇等也指出:“社会体育活动场所与家庭的距离不要超过15分钟的路程,否则将不利于其参与体育活动[4]。因此,健身设施的合理布局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接近服务对象;二要交通便利;三是不同类型的体育设施要相对集中;四要有利于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4.3.3正确处理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解决好体育场地设施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收费标准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过分强调经营性,影响了大众的利益;过分强调公益性,又会影响体育场地设施的正常运转。

4.3.4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程度各地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应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也应创造条件加大向社会开放的程度,努力实现社会共享,以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

4.3.5充分考虑和发挥体育场地设施对居民服务的功能据官方介绍,悉尼奥运会后许多场馆大量闲置,而巴塞罗那,因为事先考虑周全,运作机制正确,不但使场馆运转得以维持,而且大大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我国应该借鉴巴塞罗那利用1992年奥运会发展群众体育的经验,在符合竞赛要求的前提下,从方便群众健身出发,设计场馆的多功能性和实用性,充分考虑2008年奥运会后各类场馆设施的利用问题。

4.3.6设施建设逐渐转向政府引导,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各级政府在做到对体育的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同时,可适当增加政策性投人,重视资金来源的社会化,广开门路,拓宽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扩大建筑资金来源,逐步由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一融资阶段向多元化阶段推进。

5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

社区健身环境的最优目标应为:设施配备齐全、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氛围浓厚、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制度完善。

5.1制定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环境生态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以健身环境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为效益(健身环境效益=健身区的服务价值/健身区环境负荷),以增强居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充分考虑影响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因素,制定评价方案。

5.2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建立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与原则

5.2.1.1设计思路对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现状的准确评价是有效改善的前提,因此,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健身环境评价体系是每个城市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的有关评价只注重了物质条件和宏观的管理调控上,对生态环境及文化氛围的关心不足,而这两项对居民参与健身活动和健身习惯的养成产生很大影响,从长远意义上讲,健身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完整性是居民健身活动持续发展的保证。

5.2.1.2设计原则居民导向原则: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吸引力是建立在居民对健身环境满意度基础上的。实证调查研究表明,政府、管理者、社区各单位等对健身环境的评价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应该采取以居民需求为评价主体的评判方式。坚持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5.2.2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的理论框架及指标设计方法场(馆)设施指标:用于测量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以表明社区内健身场、室、馆、设备、器械的规模、结构等满足居民健身需求的程度。场(馆)设施是居民健身的物质基础,充足、美观的设施不仅能够给居民的健身提供方便,而且成为社区环境的景观,能激发居民健身的兴趣。因此,在对健身场(馆)、设备、器械的设置上既要满足居民健身的需求(场馆、器械的数量、种类),还要考虑与周围建筑设施、道路交通等的协调(场馆的区位);既要注重数量,也要把握质量(环保、耐用、新颖)。同时,还要考虑到设置器械的科学性,美观效应,吸引众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积极参与。

生态环境指标:用于测量社区健身区的空间生态水平,以表明居民健身环境生态的优劣。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理应体现健康主题。因此,在指标的设计上沿用目前国际通用的与健身环境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指标:噪声声效等级、大气中SO2、TSP等级指数及社区绿化程度覆盖率,通过正负效应反映健身环境的优劣。

综合管理指标:用于测量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管理与服务状况,以反映对健身环境的投入、重视程度与管理水平。社区体育管理是体现健身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软指标,分为社会管理和专业管理。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能否兼顾社区体育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性,又要符合市场运作机制发展是对社区体育管理评价的重要方面。指标设计从管理效果出发,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服务质量3项指标反映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其中包含建立相应的奖励和约束机制,把社区体育工作列入社区发展规划与管理之中,公开社区体育的经营管理,保证社区体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民主性。

体育文化氛围:用于测量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状况,以表明社区体育健身氛围能否有利于促进居民参与健身、促进健康(个体身心健康、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会健康发展)。社区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具有吸引居民参与运动的强大魅力。有关资料表明,社区体育人口比例的高低与社区的体育文化氛围关系密切。因此,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是评价优良的社区体育健身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项指标。体育文化氛围指标由健身健康宣传、开展健身活动、健身咨询、社区间健身交流与合作4个因素构成。

参考文献:

[1] 邓跃宁.生态体育的发展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3,(7):35.

[2] 张尚权,杜水芳.中国体育设施的理论研究田[J].体育科学,1991,11(1):1-5.

[3] 卢文超.新时期体育职工取向层面的社会学研究[J].广西体育科技,1995,16(4):53-56.

[4]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21.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社区体育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
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气排球选项教学模式归纳与分析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利用与开放问题的研究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我们的“体育梦”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