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视野下的竞技教育反思

2008-10-29 06:49方千华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9期
关键词:反思运动员生命

方千华

摘要:21世纪是一个生命意识凸显的时代,然而,在竞技教育领域却出现了漠视生命的现象,表现为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伤害、文化培养忽视、职业道德缺乏、人文关怀漠视和社会保障不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性机遇中,我们需要以生命视野,从体教结合、平等对话、技术逻辑、社会保障和激励机制5个维度关注运动员的个体生命,加强运动训练和个体教育的有效结合,促进师生之间的民主与自在的沟通,注重运动技术的竞技性与文化性的逻辑发展,构建完善的保障体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竞技教育体系。

关键词:竞技教育;运动员;生命;反思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56-04

Reflection of Competition Education in perspective of Life

FANG Qian-hua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Fuzhou China)

Abstract:In a life highlight awareness times of 21st century, sport education has emerged ignore the phenomenon of life, which includ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ealth of athletes to injury, cultural training neglect, lack of professional ethics, cultural and social security concern ignore negative. In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historic opportunity, we need to view athletes life from five dimensions which include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 and education, equality and dialogue, logic technology, social security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to strengthen training and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to communicat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oncern on the technology-oriented of logic development in sports and cultural, to construct a sound security system and reasonabl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stablish a people-centered competitive educational system.

Key words: competition education; athletes; life; review

1竞技教育的运动员生命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举国体制的方式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我国竞技体育达到了较高的国际水平,确立了我国在国际竞技体坛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调整,以及竞技体育规模的扩大和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竞技教育体系在运行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矛盾,漠视运动员的生命存在,暴露出运动员的生命缺失,表现为身体健康伤害、文化培养忽视、职业道德缺乏、人文关怀漠视、社会保障不足等五个方面。

1.1竞技教育中的运动员身体健康伤害由于竞技教育的特殊性,需要运动员对身体动作进行超负荷强度的重复练习,身体能量过度透支以及练习中出现的风险,导致了运动员身体健康的伤害,不仅影响到竞技水平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影响了运动员的生命质量。邓亚萍等体育界政协委员于2003年3月9日向政协大会提交的《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指出,“因90%以上的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员,从事专业训练都是从少儿时期开始,常年超负荷和向生理极限挑战,绝大多数运动员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伤病。[1]” 根据2006年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基金管理中心统计,我国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受理总计达到1 041人,运动员有不同程度的受伤类型(图1),伤情以关节扭伤(246人占23.6%)、骨折(178人占17.1%)、腰间盘突出及腰椎受伤(142人占13.6%)等为主,大部分伤情较轻,为10或11级,但也有少数运动员出现颈髓损伤致截瘫、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视网膜脱离等严重伤情。

运动员把生命最美的东西表达给观众,却留下了自己的伤害与痛苦,这种伤害甚至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加深,特别是在其退役后表现更加明显。因此,在竞技教育中,运动员高强度训练应该以科学指导为基础,更重要的是给予竞技者更多的生命关怀,改变“杀鸡取卵”违反身体规律的训练做法,建立以人为本的新的科学训练思维。

1.2竞技教育中的运动员文化培养忽视运动训练需要运动员付超出常人的身体能量,投入大量的训练时间,因而其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比较少。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和高度专业化的训练体制,组建专业的运动队或体工队,注重运动训练,而文化教育日益“边缘化”,造成运动员大多知识面狭窄,专业技能单一,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知识普遍低于同龄的青少年,使得运动员成为了文化的弱势群体。

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不仅直接影响他们竞技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影响到未来的退役转型。文化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运动员的一生,影响到人的生命质量,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3竞技教育中的运动员职业道德缺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物质和金钱的诱惑,人们容易产生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的思想倾向。面对着商业和利益的诱惑,少数运动员没有坚守住自己的思想与使命,他们的道德底线和精神坐标受到功利追求和利益至上的冲击,出现了职业道德缺失的异化行为。

运动员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本身表现出的“追求公平竞争”、“追求自我超越”等精神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少数运动员的职业道德缺乏不仅降低了运动员本身的生命尊严,更重要的是影响到竞技运动的整体形象。因此,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强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运动员牢固的职业意识。

1.4竞技教育中的运动员人文关怀漠视长期以来,竞技教育重视对运动员生物潜能的开发,强调人的生物性特点,把人作为生物的“人”,相对忽视了对其社会“人”的关怀,只强调人体的运动负荷、强度、密度、时间、次数等生理指标,基本忽视了运动员的社会心理指标。如体操、跳水等早出成绩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在6-7岁就开始专业训练,进入了艰苦封闭的训练环境,身体承担着超负荷的运动量,心灵上也承担着超出其他同龄人的竞争压力,特别是有些基层教练员采取高度权威式的师徒训练方式,缺乏与运动员交流与沟通,对运动员的许多想法缺乏理解,忽视了生命成长的规律,这实际上是运动员生命的压抑和摧残。根据程云峰等对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田径等13项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调查发现[2],在各个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处罚行为,教练员经常使用“没出息”“不是运动员料”“笨”等谩骂性语言讽刺运动员,遭到训斥谩骂的运动员有153人,占调查人数的38.2%,甚至有的教练员在骂的基础上还打运动员,有62人被打骂过,占调查人数的15.8%,还有受到不休息或加大运动量、完不成训练指数不让吃饭等处罚行为分别有85人和32人,占调查人数的21.2%和8.0%。可见,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缺乏人文关怀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严重地摧残了运动员的人格、自尊和身体,容易使运动员产生一种孤独感,这种心情的产生可能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的产生。

运动员人文关怀漠视主要原因是对“人”的问题缺乏认识,对运动训练的规律性理解过于狭义,甚至把运动员作为夺标的“工具”,将运动员的生命“工具化”和“抽象化”,运动员成为“工具人”和“职能人”,这是对生命的漠视,违背了“人是目的”这一重要的人类学、哲学理念。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的成绩虽然是硬指标,但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人文关怀,意义则更加重大,我们只有真正重视运动员作为“人”的生命存在,才能给予运动员最真诚的人文关怀。

1.5竞技教育中的运动员社会保障不足运动员社会保障包括运动员的医疗、保险、优抚、福利、就业安置等内容,可以给予运动员身心状态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使运动员能够安心地接受竞技教育,然而,目前我国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运动员保险方面,我国运动员保险的主要问题是覆盖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根据预测:到2008年,我国奥运会项目一线运动员人数将会达到17 006~21 652人,二线运动员为51 525人,三线运动员为407 710人[3]。面对运动员的巨大基数,现有的优秀运动员保险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使得大部分基础的运动员和非奥运部分项目运动员没有得到应有的风险保障。随着竞技运动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保险系统的完善,运动员虽然可以以“社会人”参与到保险中,但是缺乏保险意识和难以承担保额支出等因素,还是阻碍了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程;在就业安置方面,在社会转型时期,就业保障机制运转不良,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并不理想。目前,我国注册运动员估计约为2万人左右,平均每年的淘汰率大约为15%,如果恰逢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年,淘汰率甚至会达到或超过40%[4],每年平均约有2 700名运动员面临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与其他待岗人员一样,同样面临着走向人才市场和双向选择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2002年的《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中显示[5],我国部分省市运动员退役滞留严重,8个省市的待退役运动员占在队运动员比例为28.9%,占运动员编制比例为24.2%,宁夏最高,达到78%,真正参与在训运动员只有22%。运动员就业的“出口”不畅,不仅影响到退役运动员个体的社会发展,还会直接影响到竞技运动的后备人才更新,影响到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竞技教育中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倾向于优秀运动员,缺少对基础运动员和非奥部分项目运动员的关注,虽然对于运动员向更高的目标发展能起到激励作用,但是相对忽视了社会的公平性原则。

2竞技教育的运动员生命关注

2.1体教结合是关注运动员生命的培养模式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发展与文化道德教育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假如过于重视运动技术的发展而相对忽视文化道德学习,就会出现“高技低智”、“高技低德”的现象,即使竞技者的技术水平再高,因为在交往过程中的粗俗或体育道德的频犯,也不会成为观众喜爱的明星,不能成为青少年的榜样;反之,注重文化道德学习不重视运动技术的发展,就不能成为优秀的竞技表演者。此外,真正走到尖端的运动员真乃微乎其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运动员成长过程中“重技术轻文化”使大量退役后的运动员难以适应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

随着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弊端出现,体育领域开始探索“体教结合”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建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办竞技体校”、“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成立俱乐部”、“体教联手共建体育特长生班”等具体操作模式。“体教结合”解决的是运动员全面发展的问题,是建立在个体生命基础上的,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同步发展竞技者的运动技术、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在注重运动员培养中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体教结合”不仅解决了竞技运动中的后备人才萎缩、训练科学化、运动员退役转型等棘手问题,更是对运动员生命的关注,有利于提升运动员未来的生命质量。因此,“体教结合”符合人本主义视野中重视人的发展和完善的趋势,是社会文明进程中人们对竞技教育规律深刻认识的表现,真正走近了运动员的生命。

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是可以给予我们一定的借鉴的。在国外竞技体育强国,运动员的成长是在“人”的社会化基础上实现运动技术的发展,将体育与教育有效地融合,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实现了运动员的培养。美国的竞技教育以学校为依托,青少年从幼儿园到大学均有良好的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大学生运动员是美国竞技体育队伍的主要力量,“美国奥运代表团基本上是以大学生运动员为主体构成的,80%以上的运动员从大学中直接选拔出来。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田径运动员刘易斯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体坛大才,都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最终步入职业体育,并取得辉煌成绩。[6]”欧洲竞技教育是以俱乐部为依托,运动员在学校上课,在俱乐部训练,如德国有12 000余家体育俱乐部遍布全国。

虽然我国的起步较晚,但目前“体教结合” 的不同模式也已进入了实践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较为典型的有清华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南京体育学院的“运动员长学制”等,这些培养模式都基于运动员作为“人”的生命发展为起点和归宿,在发展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同时,也实现了他们文化知识、道德品质等素质的培养,提升了运动员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体教结合”作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运动员培养的良好模式,我们必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从目标、管理、训练、竞赛等全方位进行宏观的把握,从而促进这一新的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探索实践已经证明,打破多年来体育与教育分离的局面,将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模式。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冯建中副局长所说的:“‘体教结合是体育界和教育部门都必须重视的一项带有方向性的事业,只要大力推进,体育教育可以双赢。[7]” 教育部副部长、国际大体联副主席章新胜也认为:“中国体育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体教结合为主,职业俱乐部制度和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为辅。[8]

2.2平等对话是关注运动员生命的成长基础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平等对话是竞技教育中重视生命存在的表现,是关注运动员生命成长的基础,离开这种平等的交流,运动员就会成为机械训练的机器,其成长过程就会充满了“命令”、“执行”、“遵从”、“专制”、“权威”等话语,从而遮蔽了对运动员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关注,忽视了对运动员个体生命的解读和欣赏,同时也失却了运动员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呵护。

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积极的“对话”可使训练气氛更加和谐,通过相互倾谈,激起共同体验,增加愉悦气氛,拨动心弦、触动灵魂,不仅促进了运动技术的发展,还实现了良好的道德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对话需要以平等为基础,对话双方必须处于民主、平等、开放和合作的关系状态,在人格和话语权利方面彼此尊重、承认。在竞技教育中,教练员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运动员,允许他们有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并主动创造条件进行师生间多方面交往,有事相互协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他们发表独立见解。同时运动员也需要尊重教练员,尊重师长,处于积极的对话状态。另一方面,对话需要以信任为前提,这样才能实现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在训练和竞赛中,运动员都非常信任自己教练员的指挥能力,同时作为教练员也会对运动员产生一种最真实的愿望,真心希望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获胜,这会对运动员产生积极的影响。竞技运动的战略战术如果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传递与贯彻实施,一定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竞技教育中的平等对话主要表现在训练方面和管理方面。在训练中,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让运动员参与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多听运动员的心声,做到技术探讨的“民主”,达到训练中的良好沟通;在管理中,由原来的封闭、僵硬、专制的方式转变为开放、自由、民主的方式,给运动员更多的自我空间,运动员具有自由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实现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思想转变,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竞技运动的意义。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竞技运动系统处在较为封闭状态,在训练中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主要表现为命令式和服从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思想开始变化,人的自主性不断加强,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更加的开放和自由,训练中需要体现“民主”和“平等”。因此,在现代竞技教育中,教练员不应仅仅以权威者出现,而更多的是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以平等的参加者与运动员共同参与探究,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

2.3技术逻辑是关注运动员生命的导向条件竞技技术发展的逻辑是不仅要考虑技术本身的内在规律,也要符合人的健康要求,关爱和呵护人的生命。竞技技术最终要通过人的来操作,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达到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因此,竞技技术逻辑既要符合竞技性的要求,也要遵从生命美的原则,预防竞技教育中的单维身体竞技能力的开发,实现竞技教育的运动员和谐发展理念。

然而,现代竞技运动技术趋向是向难度发展,运动员的成功主要以其表现的难度作为衡量标准,特别是在难美项目中,为了评价更加的客观化和科学化,逐渐加强了技术内容的难度导向,身体动作难度的难易程度决定其价值的大小。“在难美竞技项群中,动作难度的发展已接近极限水平[9]”。以竞技体操为例,其技术发展趋向于难度化。如男子自由体操从早期的滚翻、手翻发展到空翻转体、旋空翻,再到今天的直体720°转、前后空翻转体挂串等技术动作;特别是2006年新规则加分没有设置上限,增设F组难度(其分值为0.6分)。竞技技术的发展逻辑如果仅仅向着难度的方向发展,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发展。不少教练和运动员为了追求难度水平,往往忽视了运动员的身体系统承受力。人体系统与生态系统一样,根据生态学的系统平衡原理,如果我们对运动员难度潜能进行过度挖掘,就会影响到人体系统的和谐发展,特别是某些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其身体因为难度潜能开发不当会对健康造成伤害,脱离了竞技运动促进人的发展的本质。

在人本主义视野下,竞技教育需要关注运动员的健康,关爱运动员的生命。我们应该对单纯以竞技难度作为评价标准导向提出质疑,运动项目需要以竞技为基础,向审美性、艺术性等多向度发展,建立竞技性与文化性的统一,这样才符合运动技术发展逻辑,符合运动员的生命导向。竞技运动的灵魂在于人类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永恒的终极的真、善、美的价值。未来的竞技教育需要处理好竞技性与文化性的关系,将运动员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目标与“更美、更真、更善”目标相结合,正在体现对运动员深层生命关怀。

2.4社会保障是关注运动员生命的基本举措建立完善的运动员保障体系是促进竞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运动员的高伤病率和竞技年限的短暂,有效的保障体系对于运动员群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关注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不仅关系到竞技教育的发展与稳定,而且关系到运动员个体生命的存在质量,是人的生命内在的深层问题。

在新中国的竞技运动发展过程中,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动员的保障主要是参照一般劳动者的标准进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运动员的专业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条例,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内容包括了工资、福利、奖励、伤残以及其他物质等。20世纪90年代,竞技运动的专业化和商业化发展不断加深,管理体制也在相应调整与改革,扩大了优秀运动员免试上大学的范围,提高了优秀运动员工资、奖金和福利,鼓励优秀运动员自谋职业,国家队和部分省区市对优秀运动员实行商业保险,从保障的深度和广度上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竞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奥运筹办的进程,关系到竞技运动稳定的运动员社会保障问题也受到更多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尽快建立对优秀运动员的激励机制和伤残保险制度,解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2006年7月颁布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指出“重视、加强对运动员劳动、医疗等各方面权益的保障工作。”2006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提出了“运动员是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竞技体育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人才群体,直接承担着完成‘奥运争光计划这一艰巨任务,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要从制度上保障他们在役期间和退役后的基本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扎扎实实地做好运动员的保障工作,就是落实‘人文奥运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体育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坚决做实、做强、做好。他指出,要加强对保障工作的认识,挖掘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完善保障体系。[10]” 国家体育总局与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通知》,这是建国以来有关运动员社会保障问题的第一个综合性文件,明确了运动员享受社会保障的“国民待遇",从根本上将运动员保障工作纳入到国家保障工作的制度体系之中,使运动员保障工作基本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轨道。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我国竞技运动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发展环境下,更要重视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立完善的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既关注世界赛场中的优秀运动员,也顾及广大处在金字塔型训练体制塔底的基础运动员,消除运动员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真正体现对运动员的生命关怀,保证我国竞技教育系统的良性运行。

2.5激励机制是关注运动员生命的必要补充激励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组织行为规范,根据组织成员生存与发展需求、价值观等而设计的奖惩制度来运转的。竞技教育中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运动员的生命激情,调动运动员的生命能量。

纵观人类竞技运动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激励机制是关注运动员生命的必要补充,吸引了无数的优秀竞技者加入到竞技运动领域。古代奥运会的早期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优胜者被视为英雄人物,受到城邦民众的崇拜,随着古代奥运会中后期的职业化发展,物质奖励的力度不断加大。现代竞技运动吸收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对获奖者激励的合理要素,不同国家都建立了符合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激励机制,以促进竞技运动的发展。我国运动员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种。在竞技运动激励体系中,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具有不同的激励功效,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精神激励可以使运动训练群体长时间保持良好的训练动机,整个群体保持一种稳定的积极状态,成为激励体系的基础。物质激励具有短时间大强度的激励效应,可以迅速唤起群体成员的工作激情,运动员往往可以以超常努力完成艰巨的训练或竞赛任务。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运动员激励主要以精神内容为主,辅以少量的物质奖励。到了20世纪90年代,激励机制在方式上呈现多样,奖励的力度不断加强,对一些优秀运动员还采取了免试上大学并且提高奖学金等人文关怀政策,进一步激励我国运动员不断进取,勇于拼搏,体现出新时期竞技运动奖励制度的价值。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竞技运动激励机制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1) 效益性。遵循“兼顾公平、效益优先”的原则,根据运动员在竞赛表现和竞赛级别,评价其实际贡献大小,进行分层、分类的激励。奥运项目奖励的数额明显高于非奥运项目,职业化的项目明显高于非职业化的项目;2) 多样性。运动员奖励实施主体从最初的政府奖励主体发展到今天的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样的奖励主体。运动员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方式都体现多样的方式,不仅有现金、房子、车子等物质形式,而且有“劳动模范”、“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社手”等精神奖励形式;3) 人文性。重视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激励方式, 从深层次关注运动员的生存问题,可以使运动员获得和保持积极的训练状态。

我国竞技运动实行“举国体制”发展模式,国家对竞技运动资源实行统一调配,许多奥运项目还没有市场化,运动训练群体以在国家为投入主体的体制中生存,因此,在激励机制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其独特性。除了物质激励的功效外,更要注重精神激励的价值。总之,激励机制需要遵循公平与效益、物质与精神、时效与长效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激励主体层次关系,鼓励社会资源的参与,采取多样的激励方式。这样才能发挥激励对生命刺激的效应,增强运动员追求竞技高峰的动力,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参考文献:

[1] 邓亚萍等委员建议采取切实措施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N]. 中国体育报,2003-3-10.

[2] 程云峰. 竞技体育中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的初步研究[R/OL]. 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研究项目成果(196ss9921)http://www.chinasss.org/yanjiuchengguo/list.asp?id=280.

[3] 吴澄清. 我国奥运项目一、二线等级运动员发展比较分析及人数预测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40(4):32-37.

[4] 周爱光,杨晓生,陈慧敏. 我国体育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2,23(7):35-38.

[5] 单铁.新时期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浅论[R/OL]. http://www.xslx.com, 2004-06-09.

[6] 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

[7] 冯建中.体教结合应大力推进,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C]. 高层论坛文集,2004:48-49.

[8] 郭剑.大运会夺金仍靠“运动员学生"[N]. 中国青年报,2005-08-25.

[9] 梁慈民.论竞技体育前沿技术[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60.

[10] 曲晓阳,平萍.刘鹏在会议上指出——挖掘社会资源,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N]. 中国体育报,2006-11-21.

猜你喜欢
反思运动员生命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运动员
思维擂台赛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