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银行:践行责任金融

2008-11-26 10:42张春华
WTO经济导刊 2008年11期
关键词:开发性国开行贷款

张春华

展望未来,商业化改革将为国开行履行社会责任增添新动力和新内容。国开行将努力挖掘自身优势,与各利益相关方携手合作,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 陈元

“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中国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引领我们持续探索和稳步发展的不竭动力。” 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行长陈元的话掷地有声。

日前,《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社会责任报告》在京发布。有媒体如是评论:这是国家开发银行这样一家金融企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宣言。

作为我国第一家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计划的国有银行,国开行积极遵守全球契约及其各项原则,不断改进自身治理,逐步把社会责任的基本原理和要素融入发展战略、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中。国开行大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积极关注全球经济、社会、环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重大问题,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坚实的业绩基础。国开行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定期发布机制,增进与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以此激励和监督我们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国开行坚持开发性金融理念,努力缓解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实践中,国开行遵循科学发展的要求,立足国情,总结和完善了市场建设、规划先行、社会共建等开发性金融的理念和方法,并将战略发展重点从 “两基一支”传统领域,拓展到民生金融和国际合作领域,把大量的开发性业务建设成商业性可持续业务,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公众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融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国开行提升了自身的经营业绩,增强了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国开行把金融建设与社会建设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回馈社会、服务公众。国开行提出“金融社会化、社会金融化”,既要用社会建设的目标和方法来加强发展金融,又要以金融发展的成果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国开行提出“公众参与、公众受益”,高度重视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和参与,致力推动社会各方建立共识、互信,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国开行提出“推动建设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的融资体系”,致力于把金融建设成为惠及全体人民的新的社会发展工具。国开行注重从机构自身做起,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在扶贫救济、赈灾救助、公益性捐赠、开发性金融志愿者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商业化改革将为国开行履行社会责任增添新动力和新内容。国开行将努力挖掘自身优势,与各利益相关方携手合作,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陈元说。

开发性金融:促进“金融社会化、社会金融化”

国开行坚持以开发性金融促进民生和社会瓶颈领域的发展,将金融发展的成果更多地回馈社会,促进“金融社会化,社会金融化”目标的实现。

数年来,国开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持续下降,主要经营指标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并被《国际金融》杂志评选为亚洲最盈利的银行之一。国开行奇迹的背后,正是开发性金融的成功实践。

作为国开行的行长,有人把陈元形容为“走钢丝的人”。在这根“钢丝”的两头,一头是政策,一头是市场。陈元本人则这样阐述开发性金融理念:“开发性金融是我们以融资为载体,推进制度建设的途径。我们要通过融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更要通过融资,促进整个市场、制度建设的发展。”

“国开行致力于把金融建设与社会建设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回馈社会,服务公众。”陈元认为,转向民生,注重富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发性金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从2003年起,国开行逐渐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小企业、医疗卫生、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2007年,国开行提出“两极发展”战略,由支持“两基一支”大型项目的单极发展,转向增加支持民生、富民小额业务的双极发展。国开行运用开发性金融原理,以金融社会化的方法凝聚各方力量,大力拓展对民生领域的融资支持,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

“中小企业、微贷款、创业投资”三位一体

大项目、大企业富国;小项目、小企业富民。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国开行确定了“中小企业、微贷款和创业投资”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推动建立覆盖全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

拓展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

中小企业是解决我国就业压力的主力军。国开行运用“组织化、系统化、专业化、批发式”的策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的运行机制,扩大贷款覆盖面,贷款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

截至2007年末,国开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542亿元,2007年当年发放222亿元;贷款余额343亿元,不良率0.8%;直接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26.2万户,加上其它方式共支持91.7万户;累计创造就业岗位127.7万个,比年初增加68.8万个。

同时,国开行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与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深化中小企业贷款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截至2007年末,国开行发放贷款105.6亿元,提升了177家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

中国商业可持续微小贷款项目

小型、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弱势群体的贷款难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发展瓶颈。对此,国开行行长陈元认为,“中国作为以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使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享受微融资服务,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005年,国开行联合世界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等国际机构,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中国商业可持续微小贷款项目”,以“资金+技术”的模式与地方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微贷款业务。

截至2007年末,国开行已选择包头、台州、九江等12家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合作伙伴,累计发放微贷款2.27万笔、金额15亿元,平均单笔贷款额6.6万元,30天以上逾期贷款率0.3%。项目累计培训了515名微贷款业务人员,带动就业岗位约8万个。

“十一五”期间,该项目预计将培养几千名微贷款业务信贷员,为数以万计的个体经营者和微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其中大部分人将是第一次迈入银行门槛享受正规信贷服务。

创业投资基金扶持创业企业

国开行从2005年开始探索以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更加适应创业企业特点并且更加有效防范银行风险的融资方式——支持创业投资基金,对创业企业进行扶持。2006年9月,国开行以贷款支持的国内第一支创投基金——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正式设立。

2007年,国开行支持设立了吉林、大连、宁波三支创投基金。截至2007年末,国开行共支持设立6支创投基金,基金总规模折合人民币约33亿元。

“通过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中小创业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同时也为创业投资领域的制度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陈元说。

中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

国开行与团中央联合推动开展了中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截止2007年末,国开行在青海等20个省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5.88亿元,支持了近百家青年企业家创办的企业和330多名个体青年创业者。 其中,青海分行发放“青年小额贷款”520万元,支持循化县“走出去拉面经济”。2007年,青海分行分三批发放1271万创业小额贷款,帮助全省更多的城乡青年实现了创业梦想。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推动实现教育公平

国开行把支持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推动实现教育公平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开展教育贷款工作4年来,累计承诺贷款约900亿元,2007年底贷款余额470亿元。国开行对教育的贷款投向主要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四个方面。

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在基础教育领域,国开行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在支持国家“两基”攻坚,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包括: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及的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

改善高等教育办学条件

国开行积极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支持各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产学研项目开发。目前,已累计开发79所“211工程”院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2007年,国开行创新评审模式,一次性为辽宁省35所高校提供了融资支持,极大地改善了当地高等教育办学条件,赢得了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创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产品

2007年,国开行会同财政部、教育部,研究推出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产品,在江苏、湖北、重庆、甘肃和陕西5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已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5.99亿元,覆盖了5省市全部416个县(区),成立县级学生资助中心316个,为11.3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除上学后顾之忧开辟了更便捷、更优惠的新渠道。与此同时,继续推进高校助学贷款发放,其中,2007年发放16.17亿元,累计发放30.1亿元,覆盖15个省,帮助超过60万名学生完成学业。

开展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贷款

针对我国大量的农民工由于没有专业技能而生存状况较差的现实情况,国开行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紧密合作,为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帮助更多的农民工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就业能力。截至2007年底,国开行累计向64个项目发放贷款26.6亿元,预计建成后,可增加技校培训能力约47万人,形成110万人的培训能力。其中2007年新增项目39个,新增贷款18.8亿元。

国开行内蒙古分行积极响应自治区推进“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全力支持农牧民培训和职业教育基地建设。2007年,分行共发放贷款6400万元,用于阿拉善左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农牧民培训基地、通辽市技工学校技能培训基地等4个农牧民培训和职业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支持卫生领域融资、助解“看病难看病贵”

为积极配合政府实施医疗体制改革,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医疗服务”的目标,国开行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了卫生领域的项目开发评审工作方案和指导意见,对卫生领域实现全领域融资支持。

2007年,国开行共发放卫生贷款80亿元,为加快促进预防和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提升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2005年起,国开行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仅2007年就向农村医疗卫生领域发放贷款64亿元,其中用于农村医疗卫生30亿元,农村公共卫生 (主要是农村饮水安全) 34亿元。

加大对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

2005年以来,国开行深入贯彻国务院精神,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金融支持为基本融资模式,以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为重点,推动建设公平高效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国开行不断加大对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受益群众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截至2007年末,国开行累计发放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贷款343亿元,新增发放224.4亿元,是2006年的3.45倍。项目建成后将提供廉租廉价房85万套,惠及330万低收入人群,覆盖30个省市区、58个地市、22个县市。

作为支持棚户区改造的主力银行,2007年,国开行制定的《棚户区改造开发贷款管理办法》得到了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联合批复。此外,国开行还与世行、人行、建设部、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中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保险和证券化市场分析及业务研发咨询专案报告》;参与了建设部等部委对《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修改制定,把开发性金融理念切实变成惠及公众的政策措施。

通过辽宁省棚户区改造两年多的实践,国开行与当地政府共同探索了破解低收入家庭住房开发建设融资难的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从2005年3月31日签订首笔30亿元棚户区改造贷款合同,到2006年底辽宁省12个城市5万平米以上集中连片棚改提前结束,国开行共发放贷款资金60亿元。在国开行的支持下,辽宁省仅用21个月,就让12个城市的92.4万棚户区居民从低矮、破败的棚户房迁出,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三个绩效:铺就利益相关方的“共赢大道”

国开行十分重视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要求,充分考虑自身运营和管理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努力构建相互支持、互利友好的合作共赢关系。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取得了“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环境绩效”的和谐发展。

经济绩效:打通融资“瓶颈” 弥补市场缺损

国开行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使命,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和规划先行,促进经济发展,确保国家和地方重点项目的资金供应,努力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绩效。

保值增值率连续数年保持优秀

2007年,尽管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了国际银行业,但国开行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财务指标来看,截至2007年末,国开行资产总额28,94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实现净利润296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59%,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国开行还是2001年以来财政部实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中,保值增值率连续保持优秀的惟一中央金融企业,实现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集中有限贷款资源支持重点领域

只有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整个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持续健康协调发展。2007年,国开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一是严格执行央行下达的信贷计划和监管部门对贷款增速的要求。2007年全年本外币贷款增速低于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在2006年银行业突破计划的7300亿元贷款中,国开行没占任何份额。

二是主动加强规模控制和均衡发放,人民币贷款余额实现按季均衡增长。

三是严格控制贷款投向,把有限贷款资源集中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切实做到“五个倾斜、一个严控”:向基础设施倾斜,向西部地区倾斜,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民生和县域经济倾斜,向节能减排倾斜,严格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发放贷款。

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重点项目

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产品相对薄弱,需要长期性、综合性、可持续的融资支持。国开行自成立以来,始终把电力、公路、铁路、石油石化、煤炭、邮电通讯、农林水利、公共基础设施等作为主要业务领域和贷款支持重点,先后支持了长江三峡、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九铁路、国家高速公路网、北京奥运、秦山核电站等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重点项目,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贡献了力量。

2007年,国开行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两基一支”)领域发放贷款7806.75亿元。截至2007年底,“两基一支”贷款余额22502.62亿元,较年初增长12.43%。

开发性金融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国开行行长陈元曾在《学习时报》上以《用开发性金融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为题发表文章,称“推进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惠及9亿中国农民的民心工程,也是国开行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任务。”

事实上,近年来国开行致力于在农村培养市场要素,打通融资“瓶颈”,弥补市场缺损,构建融资平台,消除融资风险,创建良好的农村融资环境和健康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市场化的融资机制和贷款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支持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007年,国开行统筹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等基层业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投入。截至2007年末,国开行新农村建设及县域贷款余额达3106亿元,发放贷款937亿元,占贷款余额的12%,覆盖2102个县。调整优化了信贷投向与结构,对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起到积极作用。

二是充实人员力量,主动上门提供金融服务。全年派出市县工作组962个,到位专职人员1828名,开发性金融志愿者630多名,与1038个市县合作机构开展了业务。

三是推进基层民主融资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社会公示和监督举报机制。通过基层民主融资机制发放贷款227亿元,建设社会公示监督平台1038个,实现了每笔贷款都向社会公示、向公众披露,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社会监督机制,保障县域贷款的规范运作,形成系统抗风险合力。

四是加强机制创新,改善金融服务。组织动员全社会资源,建设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共同培育农村市场要素,建立市场化的融资机制和贷款模式,推动创建良好的农村融资环境和健康的农村金融体系。

社会绩效:构建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共赢关系

国开行认真履行对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努力构建相互支持、互利友好的合作共赢关系。

“五大机制”打造责任员工队伍

国开行将员工视为最宝贵的财富,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员工,爱护员工,努力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截至2007年底,全行员工共计5311人,35岁及以下员工占一半以上(57.4%),员工数量少、平均年龄低但学历和整体素质较高。员工中共有博士154人,硕士2128人,大学本科2531人,大学专科及以下498人。专业类别集中在经济、工程、财会、其他(含法律、翻译等)领域。

通过维护员工权益、重视员工培训、促进员工发展、关爱员工健康、建立与员工的沟通渠道等五大机制,国开行打造出一支具有“责任竞争力”的员工队伍。

以客户为中心 以产品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导向”是国开行履行对客户责任的基本原则。在监管批准的范围内,国开行遵照“方便客户、服务客户、适应客户”的原则,结合客我关系、客户信用等级、行业、区域特点,通过金融创新与灵活的融资安排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周到、便捷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

对于贷款项目,国开行及时建立评审工作小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贷款评审及报批工作,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满足客户的用款需求,在可以承担的范围内,尽量降低客户的财务费用。

此外,国开行运用差别化管理策略,针对客户的不同特点对评审、信贷等业务流程进行适当调整,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和节能减排环保等新兴民生领域的客户。

国开行持续探索建设一个综合、高效的运行体系,建立起由首席客户经理、资深客户经理、高级客户经理和客户经理组成的四级营销服务体系,强化对客我关系的动态分析和管理,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同时,切实保护客户信息,没有发生过泄密事件。

另外,国开行还积极为客户提供培训、咨询等专业服务,帮助客户完善治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实现融资与融智的有效结合。

搭建9个服务外包平台促公开采购

国开行遵循公开透明、民主决策、优质高效、防范风险的采购管理原则,实行统一管理、集中采购、总分行两级操作的采购管理体制。总行采购中心负责全行采购工作的统一管理,对采购制度规范、流程设置、采购实施等提出统一要求或具体标准。由采购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供应商选择等具体采购实施工作,进行集中采购,总分行采购管理部门分别组织本级具体项目的采购实施。

为了保证开发性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支持“走出去”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开行积极推行IT服务、后勤服务等外包工作,搭建了集中采购委托服务、办公设备租赁服务、办公用品网上采购、办公设备维修服务、物业整体外包服务、车辆租赁服务、保健医疗社会化服务、会议委托服务、票务差旅服务等9个服务外包平台。实现了由直接服务向间接服务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业务的开展。2005年和2006年国开行两次获得商务部颁发的“杰出外包战略方案实施贡献奖”。

将回报社会视为企业发展应尽的责任

国开行将回报社会视为企业发展应尽的责任。国开行员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促进发展、增进和谐做贡献。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2007年,全行员工为扶持弱势群体、支持抗灾救灾、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春蕾计划”等社会公益事业,累计个人捐赠现金约470万元、衣被约6700件、图书8000多册。

2006年,国开行与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了“开发性金融志愿服务行动”。这是开发性金融为西部发展、基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全新模式,主要通过开展开发性金融宣介,为乡(镇)村的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农户等对象提供智力支持等,促进西部基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首批150名开发性金融志愿者在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宁夏等6个省份的75个县开展了为期1年的开发性金融志愿服务。2007年,国开行与团中央继续深入开展这项活动,开发性金融志愿者扩大到630人,覆盖全国18个省的435个县。

环境绩效:支持节能减排争当环保先锋

国开行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开发性金融的原理和方法,积极主动支持节能减排,认真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已经成为支持环境保护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共同推进环保投融资机制建设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给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国开行坚持与政府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致力于寻求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国开行推动建立了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环境保护部等部门的合作机制,与有关省、重点流域或区域共同推进环保投融资机制建设,实现了在污染减排及其它环保领域的一揽子合作。

2007年5月,太湖发生蓝藻爆发事件。同年8月,国开行即与江苏省政府签署《支持太湖治理备忘录》和《关于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协议》,承诺为太湖水环境治理项目融资400亿元。

国开行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防范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有关通知和规定,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贷款,促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先安排节能减排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贷款,积极支持工业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支持环保、节能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2007年国开行发放环境保护项目贷款371亿元,贷款余额890亿元,较年初增加225亿元,余额增长34%。其中,2007年发放污染减排贷款109亿元,贷款余额296亿元。

国开行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贷款,采取项目优先安排、规模优先调剂、利率适当下浮等措施,重点支持了首钢、重钢、东北特钢等公司环保搬迁和华菱钢铁公司节能减排改造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项目;支持了中石油、中石化的技术升级和环保项目。

同时,国开行还与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地方政府及时沟通,了解融资需求,提出工作建议和工作措施,大力支持了太湖、巢湖、滇池等流域的污染治理。

针对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染,国开行将支持环境保护与支持城镇化的升级和改造相结合,重点支持了工业污染治理、城市水环境保护、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等项目。陕西潼关县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该项目贷款金额9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增和改造规划区内排水管道15.56公里,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解决潼关县城存在的排水设施落后和人居环境较差的状况,大幅度提升和拓展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开发性国开行贷款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发展绿色金融 筑牢生态屏障——国开行青海分行
开发性核电厂厂址保护工作探索与初步实践
还贷款
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开发性金融助推四川棚户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