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哲:从出版商到读经推广者

2008-12-10 05:08左公毂
学习博览 2008年1期
关键词:读经南怀瑾

左公毂

在冯哲先生的办公室里,一张南怀瑾的画像尤其引人注目,镜框里的南怀瑾慈眉善目。当有人到办公室造访的时候,冯哲都会沏上一壶茶放在专用的茶具上,袅袅的茶香和那画像颇为相得益彰。

在遇到南怀瑾之前,冯哲是一个成功的出版商;在成为一个成功的出版商之前,他是一个从河南来北京闯世界的穷小子。

在冯哲读高三那年,他父亲去世了。遭此家庭变故,母亲因过度伤心而患病,弟弟辍学打工,姐姐也嫁给一乡村教师,冯哲自己则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北京。随着人流走出北京站的冯哲,又随着人流上了公交车,稀里糊涂地在人民大学站下了车。他在中关村选择了会计电算专业,在学习的同时,还必须为生计奔波。他帮人教电脑课,也帮人开过会计电算班,那时从不考虑有没有工资,能管吃管住就算阿弥陀佛了。

1994年夏天,冯哲得到一个机会,给一位教授做短期编辑助理。他在国图泡了一个暑假,编纂了近80万字的资料,令该教授大为赞赏,冯哲和出版打交道,也许就肇始于此。“当弗洛依德、萨特在大学校园成为热点时,康德这个陌生的名字令我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好感。我与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几位博士通力合作,翻译出版了《康德文集》,当月即发行一万五千套。首战告捷,燃起我高度的出版热情。我们开始规划出版西方圣哲系列文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马斯洛、黑格尔等一批哲人闪现在我的天空,我因此发现了一个无比宽广的世界。”回忆十余年前初入出版行业的经历,冯哲如数家珍。

在接触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冯哲却对中国哲学逐渐产生兴趣。在两年时间里,他聆听了季羡林、杜维明、成中英、叶嘉莹、文怀沙、欧阳中石、张立文、钱伟长、杨振宁等海內外名家的讲座,连续拜访了人文社科领域近百位专家学者。不过,当时也难免有功利性的想法:为以后的出版积累资源。

冯哲在出版行业干得最为漂亮的事,大概是推出中国大陆第一本网络出版物。1998年夏,英国王妃戴安娜遭遇车祸身亡。冯哲组织一批博士。夜以继日搜集资料,翻译写作,6天时间就编辑出版了一本《悲情王妃戴安娜》,并在15天内发行了20万册。韩国汉城电视台为此惊叹不已:“中国大陆进入闪电出版时代。”

当“相约九八”的歌声唱响神州的时候,互联网,在大陆才刚刚兴起。那是一个创业的年代,机会给年轻的冯哲抓住了。

此后,冯哲运用网络手段,先后推出了一大批畅销书,据说好的时候一天卖一两万本都很正常。同时,他还组织一批专家教授,编写了一系列高考教辅类读物,尚未投放市场,便有人前来洽谈合作。冯哲的出版事业,前景无限广阔。

谁也没有想到,冯哲却在这当口突然“金盆洗手”。

1999年夏,冯哲夫妇和致力推广儿童经典诵读的武汉大学数学系副教授余一彦一起,到香港拜访了“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文化名人南怀瑾先生。面对南老,冯哲侃侃而谈,大论自己搞出版将会如何开启民智,如何传播文化。南老大笑,当头棒喝:“你这是以盲导盲!”——在南怀瑾看来,大量编辑出版教辅类图书,不过是为“误尽天下苍生”的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火上烧油而已。这一记“棒喝”,使如在五里雾中的冯哲如饮醍醐,幡然醒悟。

回到北京,冯哲聆听了王财贵博士关于儿童读经的演讲,全面了解了读经教育的理念。不久,他又看到了赵朴初、冰心等九位老人提交的《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政协提案,老人们“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的希望,深深打动了这位年轻人。

于是,冯哲决定终结自己那“以盲导盲”的出版生涯。

他把已经印刷好的教辅材料从仓库直接拉到废品站,全部当废纸卖掉了,这足足装了好几辆5吨的卡车——他不想把这些应试书籍推向社会。另外,既然他打算不做出版了,还有不少渠道欠下的书款,也就不了了之。干完这些事情,冯哲一身轻松地离开了出版行业。

说他“一身轻松”并不是夸张。其实,即使在做出版做得最风光的时候,冯哲也没有感到很踏实。“我觉得自己方向没有找到。中国有句老话叫‘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一个人的智慧、才情用在不同的领域,作用是不一样的。看似一天到晚精神百倍,其实是精神抖擞地走向失败,都是为了所谓的名利。”冯哲深有感触地说。

1999年,冯哲将自己此前创办的文化公司改为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诚邀南怀瑾先生任名誉董事长,恭请张岱年、王财贵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为顾问。“当时国内的读经活动还是民间萌芽,一些星星之火都是个体户在推广,我希望能有计划、有组织地来做。”冯哲雄心勃勃地说。从此,他一心一意地做起推动读经的事情来。

冯哲推广读经的第一站仍是海淀中关村。他找到海淀区的妇联主席,请她帮忙组织海淀区的各个幼儿园园长到天津去参观小朋友读经。冯哲租来一辆大巴车,带着很多园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在天津,北京的幼儿园园长第一次看到3--6岁的小朋友背诵《论语》、《大学》,他们很惊讶天底下还有这样的事,不可想象三四岁的孩子怎么可能背这么深奥的东西。但思维的惯性是巨大的。回来之后,几十家幼儿园中只还是有三四家愿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在2000年前后,读经对大众来讲绝对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一桩。为了让读经走进大众事业,冯哲施展了自己组织活动的看家本事。他曾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开展全民读经月活动;他曾跟济宁市合作,在孔庙举办首届华人经典文化大赛;他还请台湾小朋友到大陆举办“文化寻根”、“少年国学夏令营”等活动。在媒体对这些活动的报道中,“读经”一步步走进人们的视线中。

冯哲又一次焕发出巨大的激情。“我感觉自己有无穷的精力,做得眉飞色舞,每天精神抖擞。”几年之间,他马不停蹄地走过200多座城市,举办国学普及活动,大量赠送四海中心自己编写的读经教材及光盘。在他原来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地图。经典诵读活动每到达一个地方,他都会对着地图,好一阵欢欣鼓舞。

但是,单纯的活动难以获得持久的功效,冯哲也希望亲自培养出一批人才。2006年9月1日,“四海中心”创办的“四海孔子经典教育学校”在香山北坡红叶丛中悄然诞生。学校采取寄宿制,第一届只招收了40多名学生,岁数从4岁到13岁不等。

“学校设计了一个9年教育规划,学生们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9点睡觉。他们学习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三年,第一个阶段是全时段读经,《大学》、《中庸》等等都要读一千遍,读到不思而得;第二个阶段是读史,经史合参,史学是对经学最好的注释;第三步是博览群书,比如四库全书。”

冯哲如此勾勒着心中的读经教育蓝图。

猜你喜欢
读经南怀瑾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注重自己的仪态
读经教育:时代背景下的个体选择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告密”也是慈悲
“告密”也是慈悲
摒弃“读经”生命花开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南怀瑾的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