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在艺术设计中的利弊

2009-01-08 10:13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利弊美学美的

程 季

摘要:在设计中,完整与残缺有着对立与矛盾的统一,残缺形态在艺术上是一种有意义的形态,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造型手法;残缺形态的运用要处在一种恰当的尺度和边界之上。

残缺的利弊并不是仅仅从结果和意义来看,它从一些连贯的偶然性中具有了某些必然性的规律。

关键字:残缺完整艺术设计利弊形态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苏轼曾说:“万物皆有形”。完整的形态对应了自然界的对称与均衡,是人类对美的最早肯定形式。而那些残缺的形态,也是世界客观矛盾的合理存在。当人的意识参与到了这两种形态的互生共存之中,即开始了对生活及生产的设计,随之形成的鉴赏及批评构成了艺术的起源。

完整形态是人在设计中本能对自然的做出的模仿、概括和简化,那么残缺形态则是在此过程中参与了复杂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的结果,包含了对完整形态的分裂,模糊,省略,遮盖,变形以及夸张等的处理,也包含了时间、历史、自然力对完整形态偶然或必然的共同作用。这些结果的复杂与不确定性,具有意味深长的内涵。正如博克所说:“完善不能成为美的根据,因为常美与弱点和不完善联系着。”

当人们看到残缺的艺术品时,会主动以各自的经验或价值取向为基础进行心理上的完全补充,这个补充的过程具有的不确定性激发了人们的联想,形成了建立在个人艺术实践中的过程美。

残缺形态在心理上的不完整,审美上的不充足,接受上的不确定,使其在意义上呈现出了无限可能性和丰富多元性。形体的残缺并不完全等于艺术的残缺,界定这种艺术价值,应以一定前提条件来评估。

断臂维纳斯,雕像形体的曲线流畅优美,但倍受关注的却是那一双失落的断臂。这残缺的部分让人浮想联翩,去揣测那失去的双臂应具有一种如何极致的美。雕像优美的黄金比例身材,显示了优美而理想化的人体美学魅力,生命的主体与美学的细节并没有残缺。

雕塑“胜利女神”的头与手均残损,残缺却只能联想到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缺少了用以丰富情感的面部特征,整部作品的失去了应有的艺术性和完整性。维纳斯的断臂的形成的偶然性构成了均衡之美。如果不是断的这样恰到好处,很难形成美感。残损的并不能是其最具核心表现力的艺术部分,正如收藏中常会提到“品相完整”的价值。

残缺美需要体现的是一种整体美而非局部美。罗丹的《巴尔扎克像》创造出来后当人屡次称赞那双手精妙绝伦时,罗丹砍掉雕像的双手:"这双手太完美了,有了它自己的生命,那它就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会比整体更为重要"。任何作品的残缺或完整都必须为作品的整体意义服务,残缺不是构成美感的根本依据。正如庄子云,“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当作品已有了深刻明确的主题后,形的表达相对而言已不很重要了。

产品设计的形体应用中,设计利用残缺等造型手段便于营造时尚的主题。B&O公司设计的MP3,圆形的碟状面残缺的开口用以隐藏耳机的插头,借助了其所拥有的实际效能,残缺形态具有了为人们使用和认知的意义。

具有残缺之貌的秦汉印章,当时以金银铜犀象为材料进行刻琢时,都是力求精美完整的。何震称“古人印极工致而有笔意”,只因年深日久,印体风化剥蚀,才出现了被后人赞其古雅、拙朴的残破风貌。……力仿风化剥蚀后的秦汉印章的审美效果,终于有了印章刻出后还“置于椟中,令童子竟日摇之”的事,……明代篆刻出现了一种不是秦汉、力仿秦汉的美学风格追求。 这一方面表达了对历史感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审美逆反。另一面加深了线条的虚实与变化,不失书写的意味与气质,边框的“残”也包涵了“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哲学。

从工艺特点来看,易碎的石材在加工中有形成残缺的可能,笔画的斑驳残缺及盖印的随机性,使单凭印记来仿造印章成为困难的事,这种残缺具有了设计上的对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并在实践中得以肯定。残缺的利弊可由表及内,从一些连贯的偶然性中发现某些必然性的规律。

第一,有意义的残缺具有天性自然的审美选择。残缺美的意味是人与大自然不经意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刻意的经营与做作都是对美的玷污与破坏,如同 “做旧”。

第二,残缺在对比中产生,并服务于主题的表达。罗丹说:“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必须为思想的达成选择能够最充分地发挥欣赏者想象力的创作手法与形式,不能因单纯的表达方式曲解或削弱主题。

第三,美的残缺需要历史的积淀。中国历代的金石、拓片、古帖,久经沧桑,剥蚀残损,仍然美不胜收。

第四,残缺具有积极的精神实质,具有对唯美主义的追求。残缺就是在不完美中寻找完美的最佳立足点,这种表现,具有一种光明向上的力量与斗志,它在现实的阶梯上,记录了人类对悲观世界的抗争。

艺术的发展变化使我们的认知无法涵盖各种各样的艺术审美形态。残缺美作为一种需经过审美考证的设计理念,它需要用我们的心灵与美之间真正的对话,合理地创新与运用。残缺的美学价值源于人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无比眷念,需要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其精髓,做出新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

[2]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陈方既.残缺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一种篆刻美学现象的探讨.书法研究.1998(5).

猜你喜欢
利弊美学美的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出国留学利弊谈
印花派对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纯白美学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浅析多媒体教学的利弊
春食色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