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

2009-01-11 07:38周运海
师道·教研 2009年11期
关键词:莲花创设课文

周运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情感体验”已成为新课标的理念之一,而课堂就是为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提供的一个平台。有机利用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彰显语文活力。如何进行创设课堂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呢?总的来说,就是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合理地多元思维,积极参与,产生探究与创造的乐趣。

一、情感熏陶法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的并能对行为进行制约的内心体验。俗话说:情感、情感,以情感人。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在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中,它是传送带、催化剂、润滑油,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情感以认知为基础,而认知必须和情感一致。心灵受到触动,才能产生信念,形成内驱力,达到入情、移情、陶情的境界。

如鲁迅的《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悠扬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纯真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偷豆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其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篷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趣事说起,再跟学生介绍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就在这特定的氛围中,学生们说得有劲,听得有味,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顿时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起去品味豆子的清香,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二、音、美配合法

利用音乐、美术来配合讲授,创设情境,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美术的美感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创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如教学唐代诗人自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我要求学生在熟读全诗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诗中的意境:绿树、红花、碧草、白堤、山寺、早莺、春燕和一个骑着白马的文人。随即挂出一幅《西湖春光图》,学生一边在《春之歌》的乐曲声中尽情欣赏,一边放声自由朗读,使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交融一体,达到更高的艺术享受。这样,诗中的远山、近水、高天、浅草、燕舞莺啼、得得马蹄交互错杂、清晰又迷离的在学生头脑中闪现,那香花、暖树、鸟鸣,同时刺激学生的味觉、触觉、听觉、视觉器官。诗中所显示出的大自然和谐协调的无穷韵趣,学生不知不觉地心领神会,轻松自如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摹拟表演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也是如此。既然我们从事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工作,就不能总是等速度、定距离,在一个平面上平板无味地来回移动。课要上得有曲直、有浓淡、有粗细、有疏密,唯有这样,才能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摹拟表演就是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抓住课文的典型性动作、神情、语言等“身入课文",将其再现出来。

如教《皇帝的新装》,我请两位学生给全班表演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神态,由于对课文作了认真的研究,两位学生及时进行了角色定位,表演极其逼真,赢得了一阵阵的喝彩声。

四、实物观察法

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或带领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课堂中去,创造一种刺激氛围,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或学习创作欲望。

如讲《爱莲说》一文,我组织学生去池边观莲,要求学生边看边画,结果学生们争先恐后,仅用极短的时间就画好了一幅幅形态各异的莲花图。随即回到课堂又一次创设问题情境:作者为何不浓墨重彩写菊花、牡丹而偏写莲花呢?莲花的可贵处表现在哪里?文中是怎样说的?作者写莲花的用意又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大家去探索答案,一堂课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既找到了学习的兴奋点,又掌握了课文内容,可谓一 举两得。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莲花创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云莲花灯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莲花湖『变身』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莲花灯盛开“致富花”
莲花岛:清净与欢喜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