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语感

2009-01-18 06:01管革会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情味体味孔乙己

管革会

什么是语感?虽然很多学者都曾对此作出过解释,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界定。叶圣陶认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由此可见,语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它是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悟能力。

文章贵在含蓄,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表现在浅易的语句中,这就需要学生要有敏锐的语感,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进而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悟越深刻、越鲜活,对文章的意蕴理解就越独到,体验就越独特。所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十分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根据兴趣,选择文章或课外读物

要培养语感,首先应该多读书。有的学生不爱读书,形象思维不强,对语言文字不敏感。对此首先要从兴趣入手,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积累丰厚的语言材料,为形成语感打下基础。

有的学生对科技、宇宙、未来感兴趣,可以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宇宙里有什么》、《看云识天气》等科技类书籍文章;如对生物感兴趣,可以要求学生读《昆虫记》、《莺》等;对故事感兴趣,可以向学生推荐《热爱生命》、《爱的教育》等。学生有兴趣,就会潜心去读,就会有心灵的参与,使作品的语言激活自己的心灵,把自身带入书的境界。这样,学生会对语言敏感,会极力去揣摩语句,力图理解书中的内容。如果不感兴趣,学生绝对不会这样主动去做。

多读书,会熟识语法规则、修辞方法、文章图样、文序文境等,并以固定的格式在头脑中存储下来。存储得越多,语感就越强,看一篇文章,就能迅速把握其内容。因为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而不依赖分析,所以多读是形成语感的基础。

二、斟词酌句,揣摩体味

培养语感还应精读,不能只是对文章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对一些字词应重点揣摩,体味用词的恰当、准确等高妙之处。有人读文章也知道文章写得好,但不知为什么好,这个时候可用换词法来进行比较,看一看词语表达的作用,在体会时要注意词语的褒贬、范围的大小、语意的轻重,以及写出了人或物什么样的特征等。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的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风轻悄悄”,“草软绵绵”。如把“钻”换为“长”,把“满”换为“全”,把“轻悄悄”、“软绵绵”换为“轻飘飘”、“平展展”,显然就失去了原有的情味。“钻”写小草用力往上生长,表现生命力旺盛,“长”就写不出春草的这个特点。“满”为什么好呢?写草多,而且繁密,而“全”字就显得平淡多了。“悄悄”既写出风力小,又突出春风轻盈的形象,而“软”写春草的特征,突出柔软之态。总之这几个词语写出了春草的特征。通过换词比较,就知道原文的词用得好,体味出用词的准确、恰当、形象。

在比较的时候,还可以把不同文章中的词语进行比较。如在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这样写道:“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在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他(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同是一个“摸”字,在不同的文章中,不同情境不同的人,情味就迥然不同了。《散步》中“摸”字表现了母亲的慈爱,而在《孔乙己》这篇文章里“摸”字写出了孔乙己生活的穷困窘迫。两者比较,自然能体会作者传达出的情感或文中人物的心情等。

我们在体味词语时,不能只是从词的本意简单地理解词语,还要注意词语的语境义,注意词语的引申义等。有些词,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包含的轻与重、褒与贬、正与反、庄与谐、直与曲等情味和色彩是不同的。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中,有“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其中的“狡猾”不能解释为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而结合语境来理解,这里是贬词褒用,表示“调皮机灵”的意思,它形象表现了一淘气孩子对老师深刻的理解和爱戴。对字词的咀嚼体味,能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感受词语的魅力。

三、善于联想,借助感受

文章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另外,我们也不能把文字只看成一种符号,只看到白纸黑字,我们在读时要融入我们的联想、生活经验或生活感受。在读文章时要把词语想成一幅幅画面,将文章情节在脑海中演绎成电影。这样,文字才会由“死”变“活”,文章才变得趣味盎然,才能算是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解读文字。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如果单靠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把生活中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的感觉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对它的理解就越深切。”例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等,这些文字就是一幅幅活动的画面:第一幅,风变暖了,雪融化了,小河的水重新流动起来了;第二幅,草长满了山坡、原野,树木披上了绿装,淡淡绿色笼罩着大地……第三幅,嫩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五颜六色的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这几个文字都包含非常美的画面和非常丰富的内容。如果我们不去联系生活,读起来有什么意思,又有什么美感呢?

还有《海滨仲夏夜》中的画面: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这些美景我们都见过,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回忆:天空中有一轮圆圆的月亮,光辉皎洁,把夜晚照如白昼。天上没有云,即使有也是轻薄如纱……把我们脑海中的生活场景融进去,就仿佛通过文字看到了画面。这样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语感。

总之,语感的形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多读书、多揣摩、多联想,才能使形象的直觉思维活跃起来,获得良好的语感。

猜你喜欢
情味体味孔乙己
押题作文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孔乙己(下)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
体味细节
细读出情味 想象得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