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气息的密度支持

2009-02-04 05:36杨武壮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共鸣情感表达

杨武壮

摘要: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在长期的声乐发展道路上,声乐学者总结出了很多科学的呼吸方法,已被人们采纳并应用于实践。声乐对吸气的要求是吸得深。“闻花式吸气”、“叹气式吸气”等多种形象的吸气提法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气吸得深、用得长。而对呼吸更多的要求则存在于发声和演唱过程中。良好的吸气状态应该贯穿于发声和演唱的全过程。在演唱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吸气状态,即始终保持呼与吸的对抗,对于整个歌唱状态是有积极意义的。保持吸气状态不仅能对声音形成稳定的气息支持,而且对于歌唱的共鸣,尤其是高音共鸣,的解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气息密度支持 吸气状态 共鸣 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支持是歌唱的动力。气息支持是使歌唱发声科学化的关键,有人甚至提出“歌唱是气的运动”。呼吸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两个过程,而气息的支持主要发生在发声和演唱即呼气运动过程中。没有稳定的气息支持就不可能发出既科学又悦耳动听的声音。

在长期的声乐发展的道路上,人们探索出歌唱的呼吸方法主要包括“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而在当今时代被大家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运用横膈膜的力量来控制呼吸。为了能掌握良好的吸气方法,人们提出了很多形象性的吸气提法,如“闻花式吸气”“叹气式吸气”“下支点吸气”等,目的都是为了使气吸的深,吸得有力度,为在歌唱中建立良好的气息支持做准备。正确的吸气方法应该是口鼻同时吸气,吸气时,肺的下部扩张,迫使横膈膜下降,造成腰部周围的肌肉向外扩张,气要吸得深,用得长。这是在演唱中能形成气息支持的前提。

在发声和演唱中,吸气状态要始终保持住,这对于歌唱的共鸣,歌唱的动力支持等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经常强调要 “找点吸气的感觉”,笔者认为,这样的提法不仅仅有助于歌唱中的气息支持,而且对歌唱的共鸣、整个歌唱状态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气息的密度支持

在歌唱中,气息冲击声带发声,但要发出音高不同的音,气息支持在压力上一定要有变化。这就像吹笛子一样,随着音的逐渐升高,气息支持的压力以及口型的大小都要做出一系列相应的变化:气息的压力要逐渐加大,同时,口型要有力度地变小,来应对气息增大的压力。而在声乐演唱中,则就是把人声带的振动看作音源,而把人的整个腔体看做乐器共鸣腔体来“演奏”。在演唱中,音高不同,气息的压力就不同。“保持吸气状态”,就是指在演唱中,吸气肌肉群不能完全放松,吸气肌肉群要始终保持积极状态,与呼气肌肉群相抗衡,使吸的力量与呼的力量形成一种对抗,以此增加对气息的压力,气息压力变大,迫使体内气息密度升高,以此来支持声音。随着音的逐渐升高,吸气的感觉应该越来越大,呼与吸的对抗越来越大,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的对抗越来越大,体内气息的密度越来越大,对声带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而随着音的升高,声带逐渐由整体振动向部分振动即边缘振动转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假声成份逐渐增多。这就是气息的密度支持,越到高音密度支持的感觉越明显。

演唱不同的作品,需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在音量和声音的力度方面都要做出一定的变化,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中,声音的力度和音量与气息的密度支持都是成正比的。到了高音区,气息的支持力度和声带都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气息密度支持的力量需要加大,即呼与吸的对抗的力度要加大,声带则由中低音区的整体振动转为部分振动。如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一般都采取挤压声带,对喉头施加压力的办法来应对高音,对气息的力度调整则很少。而笔者认为,科学的发声方法与人的本能反应正好相反,科学的发声方法强调对气息用力,对声带只做适度的调整,也就是主要通过气息的力量来支持声音。

呼吸的密度支持强调的是在发声和演唱中,把呼与吸对抗的力量施加给气息,以此增大气息的密度来支持声音,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只要气息的密度,而忽视气息的流动性。很多初学者通过憋气等手段对气息施压,来支持声音,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通过憋气,的确能够增大体内气息的密度,但这样的气息是不流动的,气息是死的,无法支持声音。呼吸密度支持重点强调的是在演唱中吸气状态的保持,在吸气过程中,身体的各个腔体都是自然充分打开的,气息也是流动的,这样的感觉是放松的,舒畅的,这恰好是良好歌唱状态的要求。

二、气息支持与歌唱共鸣

保持吸气状态,对歌唱共鸣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吸气过程中,身体各个腔体都是打开的,头腔、胸腔、咽喉腔等各个腔体均呈现积极打开并且兴奋状态,这就给歌唱共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保持这种状态唱出的声音是非常优美和辉煌的。

在歌唱过程中,吸气的状态要时刻保持,这样才能使腔体稳定,沈湘老师曾把人的腔体比喻成提琴的肚子,强调不能忽大忽小,否则共鸣会受到干扰,共鸣受到干扰,声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从一张口唱到这一乐句的结束,通过吸气所打开的各个腔体要时刻保持打开的兴奋状态,直至换气。

保持吸气状态有助于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随着音的升高,头腔共鸣的比例逐渐增多,胸腔共鸣的比例相对减少,要想在头腔获得良好的共鸣,就要保证头腔的打开,为声音在头腔产生良好的共鸣提供空间,在良好的吸气过程中,头腔呈现积极打开并且兴奋状态,这种状态足以为歌唱共鸣提供空间;另一方面,歌唱状态应寻找竖立的感觉,因为保持竖立的感觉,整个共鸣腔体是通畅的,随着音的升高,声音就可已非常自如地进入头腔,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鼻腔、咽腔良好的状态是获得良好头腔共鸣的前提。在中低声区,声乐初学者完全可以运用胸腔共鸣唱出好听的声音,这种声音给听众的感受是浑厚、有力度等等。而到了高音区,歌唱共鸣的主要腔体则是头腔,想要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必须保证鼻咽腔体的打开。只有鼻咽腔打开了,声音才有进入头腔、产生头腔共鸣的可能。良好的吸气状态,一方面能够积极兴奋地打开鼻咽腔,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各个腔体之间的连贯性。在演唱中,保持良好的吸气状态,声音就可以很自如地进入头腔,获得头腔共鸣。

歌唱共鸣是歌唱的生命力所在。为保证有良好的共鸣,就必须为共鸣提供充分的空间。保持正确的吸气状态,人

的各个腔体呈现积极兴奋的状态,而且人的各个腔体而之间是通畅的,对于产生良好的歌唱共鸣有积极意义。

三、气息支持与情感表达

扎实的基本功底是表达作品情感的基础。而声乐基本功的基础则是气。各种演唱方法,不论是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还是各种戏曲的唱法,对气的要求基本一致,都强调吸得深、用得长。在演唱中,始终保持正确的吸气状态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气息支持,而且对于歌唱共鸣也有积极意义。

演唱不同的作品,根据作品内容和情感基调的需要,在演唱时,对声音的力度、音量的大小、声音的明暗、虚实等很多方面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这些方面调整的基础就是良好的气息支持。在演唱中,声音色彩上变化的根源是气息的变化。声音的力度、大小的变化与气息的支持力度成正比。没有离开气的声音。声音的力度、大小根据不同作品内容表达的需要,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声音要变大变强,呼与吸对抗的力度就要加大,反之亦然。

歌曲情感表达的各种手法都要以气为基础。通过气息密度的调整,适度改变声音的色彩来表达作品的情感,这种方法是科学的,被大家普遍接受。

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的、抽象的艺术,它用人声唱出旋律,表达作品内容与情感。声乐演唱中所有技巧的基础是良好的气息支持。在发声和演唱过程中,始终保持吸气状态,把呼与吸形成对抗的力度施加给气息并以此来支持声音,是很有效的方法。始终保持吸气状态不仅可以形成强有力的气息支持,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歌唱共鸣,而且对于作品情感的表达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2]邢方方.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1).

[3]郭博理.论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4(3).

猜你喜欢
共鸣情感表达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浅析材料在绘画中意义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