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的活化与美化

2009-02-07 08:43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王老师大树语言

杨 烨

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甚至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育科学的发展,要求教师用艺术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艺术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展开学生的智慧翅膀,以自己的灵气使语文教学更贴近时代与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为此,教师应该活化美化教学语言。

一、入课语——激情诱趣

语文课堂中最活跃的是语言。一堂课跟一部戏、一部歌剧一样要有序曲。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语就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导入新课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精练,而且要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抓住人心,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诱发学习的激情。

记得有位教师讲《太阳》一课,教具准备了“三球仪”。听课的有校长、教导主任等。“同学们,大家看一看,今天教室里多了什么?”生答:“多了校长、主任和老师。”“校长、主任、老师,他们不是东西!”“多了个‘三球仪。”就因为这位老师对导语注意不够,使本该很有情趣的入课却成了笑柄。假如这位老师能站在小学生的位置上多想一下,在语言运用上仔细推敲的话,也就不会出现这种“精彩”的场面了。

同样是《太阳》一课,我校的王老师在上这堂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今天的天气吗?”(那天刚好是个大晴天)生答:“今天阳光明媚”“今天天气晴朗”。王老师趁机说:“是啊,今天阳光普照,照得我们暖洋洋的,那是谁的功劳呀?”学生抢着回答:“太阳公公。”这天他上的是一堂试教课,到了正式上公开课那天,天气却突然变了脸,还下起了小雨。王老师没有改变导语,“小朋友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今天的天气吗?”“天阴沉沉的”“阴雨绵绵”“天冷飕飕的”。王老师说:“是呀,可是昨天还是阳光明媚,照得我们暖洋洋的,那是因为今天谁没来上班呀?”学生很快地回答:“太阳。”王老师从天气入手,引出了课题自然生动,富有儿童情趣,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太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渡语——承上启下

过渡语是许多教师容易忽略的问题。有些老师认为只要上下连贯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巧妙的过渡不仅上下圆合、相互勾联,而且有承上启下水到渠成之效。好的过渡语既要词语凝练,又要能勾连上下,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如果教师不重视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就可能出现呆板的、程式化的语言。例如:“下面我们学习课文第一段,谁来读这一段?”“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段,大家齐读一遍!”好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不但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很好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从第一段到第二段我是这样过渡的:“从早上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傍晚,整整站了一天,那满头白发的老奶奶还有耐心吗?那抱着小女儿的丈夫不觉得手酸吗?那一群少先队员还在坚持吗?终于灵车缓缓地开来了,此时你看到的是怎样一个场景呢?这一切说明了什么呢?”就这样,学生根据我的引导思路,很自然地进入了下文的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人们虽然等了那么长时间,但人们丝毫没有感受到时间长,反而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让他们再多看一眼人民的好总理。

三、提问语——启发思维

语文课上最绞人脑汁的是问题。我们再别让学生称老师为“提问专业户”,好像有十万个为什么要问,也不能再做小学生眼中“最笨的人”,认为老师是不懂才那么爱问。就一堂课而言,一个问题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一组问题要用条理性,能注意前后响应,步步演化;全课问题要有层次性,能让学生获得思维发展。一句话,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应当思维价值大,教学功能多。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节的教学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让学生领会马克吐温表达上的匠心;(1)哪些人乘小船?(2)这四种人怎样乘小船?(从表面看,马克吐温只写了四种人,可老师认为全威尼斯的人都写到了,你同意吗?为什么?这里第一问较容易,即便后进学生也能回答;第二问加深了难度,旨在让学生分清“事物”与“联想”,同时体味人们的行动特点;最后问更难,涉及到选票的典型性。但由于巧妙设问,搭桥辅路,逐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向新的高度。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语——明了准确

评判语是教师给学生学习进程中的正误进行准确、简明地评价的教学语言。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小学生,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褒贬不分,一味地简单赞扬,如“说得好”“真了不起”“读得真不错”等;当然也不能过于草率地去批评,如“错了”“怎么搞的”“你想到哪儿去了”等,评判时,要让学生知道好,好在哪里;错,错在何处。同时,教师的评价也要带有启发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记得一位教师上的《去年的树》一课,我认为她的评价语,既恰到好处,又有其独到之处——

师:鸟儿天天唱歌给大树听,如果你是大树,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会想,我可真幸福呀,小鸟天天给我唱歌,这真是一种享受!

师:哦,你是一棵幸福的大树。

生:我会想,我能享受动听的歌声,这多亏了小鸟,我可要好好感谢它呀!

师:老师知道你是一棵懂得感恩的大树。

生:我会想,如果哪一天我被破坏环境的人砍了,剩下小鸟孤零零的该怎么办呢?

师:嗯,你是一棵能为别人着想的大树,可老师要问了:所有砍树的行为都是破坏环境的行为吗?

生:对呀,树是不能砍的。

生:不对,树是可以砍的,要不我们的桌子、凳子用什么做呢?

所有学生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突然有一学生举手

生:我们要一边多种树,一边用树。

师:你说的真好,这就是要有计划的种树和伐树。

不难看出,钟老师抓住了文本的留白处,组织学生文本对话,将大树与鸟儿的深厚情谊演绎得淋漓尽致,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更难能可贵的是,当学生的理解有所偏颇时,钟老师没有盲目地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而是适时提出来,且没有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生生对话进行讨论解决,通过自己的总结评价,恰到好处地扭转了学生的误解,真可谓“踏雪无痕”。

五、总结语——画龙点睛

每节课接近尾的时候,教者总是要用简洁明了的几句话,对教学情况进行一番必要的总结。有时也要把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小结、升华,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归纳和表达。无论采用何种总结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梳理、归纳、总结、升华教学内容的目的,从而唤起学生听觉上的美感。常言说得好:编筐织篓,全在收口。因此,总结语言的设计必须画龙点睛,耐人寻味。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猫》的第一课时后这样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到猫的性格古怪之处在于贪玩却不误事,老实又不失机智;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执行任务时貌似胆小,关键时刻却行动勇猛。猫还有什么特点,大家回去再观察一下自己家的猫,好吗?”这是一种用精辟语言表达出来的归纳式总结语,具有言己尽而意未穷之功效。

猜你喜欢
王老师大树语言
奇妙的旅行
有趣的动物
大树的日常
大树
大树的梦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