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的基本要素及特征

2009-02-19 10:04杜亚丽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因素生态课堂教学

杜亚丽

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生态课堂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我国学者在近几年开始进行研究。生态课堂的出现唤醒了一种思维方式。学校教育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追溯生态课堂的理论渊源,寻求生态课堂的理论指导与支撑。弄清生态课堂的基本要义,了解生态课堂的基本要素及特征,对实现生态课堂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一词在《辞海》中的意思是,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属性,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其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生态课堂是课堂教学中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平衡的良性发展的课堂。

一、生态课堂的基本要素

生态课堂是以生态的眼光、态度与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课堂一切生态因子之间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生态课堂由认知领域到生命领域,关注人性,突出发展,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之间的对话过程。生态课堂理论,是借鉴生态学原理,参照其方法论原则,坚持和谐发展和制止教学领域的生态危机,进行否定性发展即扬弃,实现课堂体系的生态化发展。

生态课堂中的生态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现多向互动作用的关系。课堂生态各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将给课堂带来某种变化,通过课堂各要素彼此之间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互动,使课堂生态各要素形成有机联系。

人的因素是指影响课堂教学的主体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要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教学活动是一个由师生构成的双边活动,两者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其为教学。师生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凭借教育教学媒介,共同遵守教育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双方中若有一方打破这种共存关系,就会使教学秩序无法得以保持。生态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每一天都在成长和进步,可以说学生每天都站在一个新的增长点上,教师也在学生的促进下,不断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师生互为前提,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悉心培养和自身努力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越高,学生的成长也越快,同样,教师的成长程度在一定领域、一定范围内也相应地受到学生的影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发展和提高。

物质因素是指影响课堂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课堂的自然因素、时空因素和教学设施因素等。课堂的自然因素是指课堂教室的大小、亮度、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时空因素是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安排、桌椅以及编排方式等;它们构成了课堂教学客观的时空环境和学生所知觉到的“主观空间”。教学设施包括课堂上所使用的各种教学媒介和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教学媒介有传统的黑板、粉笔,有现代的录音机、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有关实验器材等;学习工具包括教材、教辅书、纸、笔、计算器、电脑等。

精神因素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制度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制度因素是指影响课堂教学的有关制度。有来自社会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也有来自教师和班级的相关制度。因为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被打上了很深的社会制度和学校制度的烙印;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会对学生提出各个方面的要求,就形成了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的课堂制度。同时,班级是学生开展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存在着一个由学生组成的社会组织结构,也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的小群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协议,或者由学生协商形成的相关约定,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遵守的规则。

文化因素是指影响课堂教学的包括信仰、价值、观念、习俗和师生作为课堂教与学行为者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因素。文化因素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是潜移默化存在的,在师生教学生活的所有层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课堂教室的布置是一种隐性课程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具有相对性,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不同学校、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价值观念和习俗等文化倾向。第三,具有普遍性,指所有的课堂教学共同的教育价值追求。如课堂教学的认知追求是所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课堂教学内容来看,教科书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等也充分体现了社会文化的认同痕迹。

心理因素是指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教师的教学心理主要指教师的心理意识、角色意识,包括教师课堂教学时的仪表状态、情绪情感、言行举止、专业素养、教学智慧、人格魅力等。学生学习心理,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观念、学习的自我调控等。

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课堂教学中的人的因素及其影响课堂教学的物质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组成了复杂的生态课堂要素。课堂教学正是教师与学生在这些因素的综合、联系、平衡过程中实现其教学功能的良性发展。生态课堂强调把课堂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系统内部各个因素、各个部分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在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强调一种动态平衡的观点,强调内部各个因素的协调,是用一种生态观点、方法来认识课堂教学问题的。建构生态课堂,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环境,追求生命共生、多样化发展,实现课堂教学良性动态的平衡发展,使课堂建设遵循生命化过程。

二、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生态课堂是以生态理论辩证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核心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思路。生态课堂具体表现为如下基本特征:

1. 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它处于纵向的各个系统中,也与横向的系统发生着各式各样的联系。平衡与不平衡能够在这些大小系统里流动与转移。课堂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课堂中有各自的组成要素,也有各自的运演规律,但它们之间绝非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进行自发转移和人为的推动,促进课堂系统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方向发展。其中的“有机物”(教师、学生)、“无机物”(环境等)、“气候”(学习氛围)、“生产者”(教师)、“消费者”(学生)之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每种成分、过程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成分和过程的变化,课堂生态系统也是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方向发展着。正是由于系统中这种不平衡的存在,才使得系统的演进产生了动力。系统中对立面之间的斗争通过此起彼落的较量,总是向着更高的景观螺旋式前进。生态课堂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为他们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体协调发展,使课堂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由不平衡到平衡、由新的平衡到新的不平衡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不断获得提升,实现课堂整体与动态的统一发展。

2. 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人类在对自然的探索、改造过程中,需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视野、胸怀和眼光对待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影响生物系统的和谐共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多样性的丰富个体。多样性是课堂生态系统内在丰富联系性的外在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要承认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并注意保护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存在。生态课堂应遵循个体的生命发展规律和原则,促进学生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体现教育本质的回归,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促成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之间和谐运作,使师生在丰富多样的环境中共同发展,实现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

3. 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生态课堂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交互关联的系统。开放性意味着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彼此的联系性,交互不仅仅是在一种独立系统内的相互作用,与环境之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相对独立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统一是生态课堂系统的存在方式。生态课堂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有“物质”、“能量”、“信息”的进出和交换,有其自身能量交互作用的规律。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同时,要考虑其认知上的接受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相互联系。在生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不应仅停留于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更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的师生之间、与教学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活动,师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生命过程成长的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构建师生之间及其与教学环境之间自由对话的生态发展场,建立和形成生态课堂和谐发展的有机生命体,实现生态课堂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

4.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自然界所蕴涵的物质财富似乎是无限的,人们只向自然无限索取,而缺乏保护和建设自然的意识。其实,相对于满足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面的需要来说,学生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资源也是有限的,把学生当作可无限填充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过度灌输,无限供给,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精神资源临近“枯竭”状态。人的潜力的挖掘可以是无止境的,然而这种盲目发展观忘记了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个性化,也应是可持续、终身的发展,无限度地对学生进行枯竭性的智能挖掘会如同对地球资源的毁灭性利用一样是十分危险的。学生作为独立的自成一体的生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无视学生的个体需要和成长发展而进行过度开发,必将会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大的代价。同时,就人的认识而言,学生的认识发展潜力又是无限的,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发展过程,知识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而又不会损耗的无限资源和无污染资源,伴随着学生生命的成长,学生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学习是终身的行为,认知的发展也是终身的追求。因此,生态课堂教学中既要保护学生的认知需要,也要不断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的生成,实现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5. 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生态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人本性”问题,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开发,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等等。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又要根据一定的理性“标准”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养成学生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责任感,教师也在不断地约束自己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这种理性“标准”既体现了某种真理及人类的共识,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如果没有对真理、规律的探索,没有依据规律而制定的教学标准,课堂将跌入无序、混乱的深渊,任何“人文”的东西也无从谈起。生态课堂有秩序、可持续发展需要并且也有“规律”、“共识”、“标准”可循。正是凭借这样的“理性精神”,课堂教学克服了人作为动物界一员的狭隘眼界,超越感性的局限性,使自身的科学、系统、理论的思维不断进化和发展,避免了象其他动物那样完全受自然界支配的命运,这是生态课堂所要遵循的差异性与标准性相统一的重要规律。因此,生态课堂要体现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差异是有标准的差异,标准也是在差异基础上的标准。课堂教学既需要差异,更需要基于规律、真理的标准和规则。当然,强调标准,并不是要像传统那样,用标准的霸权去压制差异,课堂中不能只有教科书、教师的“标准”而无学生的“多元体验”、“多元理解”。

参考文献:

[1]穆吐.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新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04-12.

[2]刘仁胜.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J].中国科学院专网,2007-08-06.

[3]贾星客、李极光.生态问题的信息哲学基础[J] .论文天下论文网,2007-11-22.

[4]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4.

[5]杨春长、张明仓.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J] .人民日报,2006-07-19.

猜你喜欢
因素生态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