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童话的手,出发……

2009-02-19 10:04卞志鹃
江苏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童话姑娘

卞志鹃

“只有保持童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带着这份责任--与期待,让我们牵着童话的手,牵着童年的日子,轻柔而惬意地在孩子心中流连。

——题记

教学场景1:《蚕姑娘》

老师揭示了课题,学习了“蚕”的字音字形后,就投影出一大段文字,边上有一小花框儿——“小知识”。

蚕,卵生。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蛾。蚕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湿度、食物等都有关系,催青期一般十至十一天。幼虫期二十五天左右。蛹期十四至十八天,蛾期三至五天,羽化后的蚕蛾不再吃东西,在翅膀硬了以后就会交尾。每只雌蛾大约会产300-400粒卵……

老师一句一句地读给孩子听,遇到难懂的词句,停下解释或作出强调。此刻,巧思而趣味十足的课文被冷落在一边。老师用心良苦,希望丰富的资料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教学的精彩,可事实上呢?那似懂非懂又极为枯燥的文字,令孩子们兴味索然,终于进入课文的学习了,课堂却早没有了期待的生动。

是的,当你被告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白雪公主后,再来读《白雪公主》,兴趣还会有多少呢?难怪有很多孩子读到童话课文时,就忍不住会发出这样的追问:“老师,这故事是不是真的呀?”孩子的好奇心当然无可厚非,但阅读时不能沉浸文本,急于或一味探究故事的真假,这样“理性”地读书,对于孩子,还有多少能够持续的乐趣?

教学场景2:《会走路的树》

老师出示并指名读小鸟说的话。问:“有一只小鸟看到会走路的树,十分好奇,它说了些什么呢?”学生读。接着老师又问:“小树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小朋友读一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读完后,老师问:“你觉得小树对小鸟怎么样?请读出来。”课文接着往下学习。老师说:“第二年春天,小鸟又回来了,她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这课的教学,直至讲读结束,教师一直在提问、追问,牵引着学生“跑课文”。看起来教学过程思路清楚,丝丝入扣,但看不见语言训练的蛛丝马迹,也看不见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进行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思维和情感上的提高,能怎样精彩?

一、以语文情趣为教学底线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作拟人化的描写,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作为语文教材,指引孩子在语言熏陶中感受自然,获得语文的能力,是它最根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的课堂如果知识目标强化,当然会导致“舍本逐末”。

1.语文本位,简明而不空泛。

童话类课文以其优美而有诗意,夸张而直率,富有趣味,受到孩子们的青睐。上述案例《蚕姑娘》一课,老师显然想给孩子增加一些相关的知识,为孩子们理解课文做准备。但老师的知识至上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儿童是先有科学知识,还是先有童话课文?正是那些自然知识画蛇添足地枯燥传授,使得本来生动愉快的语文学习变得意趣全无。那些冰冷的知识,正如“雨后送伞”——孩子们学了课文便会完全明白,即使不太清楚,这点知识什么时候不能获得——特别是当孩子获得了阅读的兴趣以后?当然,与课文语言、内容相得益彰的简单浅显的常识,如蚕吐丝的秘密,蚕对人类的贡献等,以浅显的文字、形象的图片介绍等形式,通俗、简洁、儿童化地授予孩子,也是可行的。

我这样教学:

师:小朋友,我们蚕姑娘经过四次变化,才终于结茧成了蛾姑娘。那么,你们知道蚕姑娘吐的丝儿除了做自己的房子,还有什么用吗?

生:我知道。可以织成布。

生:可以做成漂亮的丝绸。

生:可以做成漂亮的衣服。

师:是的,蚕吐出的丝是一种高级天然的织布原料。你们瞧:这些就是蚕丝做成的衣服、被子、工艺品。它们多美啊!

浅显简洁的生活化语言介绍关于蚕的知识,点到为止。易于儿童接受,显得恰到好处。足够重视语文的价值,立足语文本位,才能保证儿童语文学习目标的真正落实和到位。

2.阅读乐趣,简单而不枯燥。

童话类课文语言如诗,形象而富有美感,不用多讲授,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朗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切脱离对孩子心灵关照的“教学精致”都是苍白无力的。

《蚕姑娘》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应该从童话的情境和语境出发,创设和课文学习相融的情境,短平快地进入课文的阅读状态。

我这样教学:

师:(出示蚕姑娘的图片)瞧啊,她就是蚕。小朋友觉得她可爱吗?说说她的样子。

生:她长长的身体,白白的,扎着花头巾,笑眯眯的。

师:她真是可爱极了。

师:你知道她的本领吗?

生:她会吐丝。

师:是的,她吐出的丝能织成美丽的绸缎呢!人们觉得它就是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喜欢她吗?那么,就让我们借助拼音读读课文吧,你会对她有更多了解的。

以契合课文情感基调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课文的语境之中,避免教学陷入枯燥的知识讲授。教师利用这种和教材同来的情趣,引起儿童丰富的情绪体验,浮想联翩。课文中散发着魅力的语言——“脱了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变了,变了”,口语化、生活化,正契合儿童语言的节奏。一遍一遍的形象化朗读正是最适合儿童的,也正是儿童最需要的。

二、惬意走向儿童文学

儿童的语文学习还应该有更为开放的空间,拥有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以此提升儿童语文的素养。如果童话类课文的教学是一个点,儿童的语文阅读就是一个面;如果童话类课文的教学是一个源头,它就应该指点并引领儿童向语文的纵深处漫溯。

儿童文学作品融教育性、形象性、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小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它们当中有很多是经过压缩,以“教材体”形式呈现出来的,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儿童语言教学的材料。能够体现文学教育的、具有经典意义的很少。语文教学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从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那里开发真正的资源,以更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和儿童文学教育的方法,提升儿童的素养。

教学童话类课文,链接课内外的儿童文学阅读,努力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后,引入原著《小蝌蚪找妈妈》组织孩子阅读,让孩子接受原汁原味的文学熏陶。教学《蚕姑娘》后,组织孩子阅读童话故事《蚕姑娘的故事》,从而认识一个更加可爱、甘愿牺牲自己的蚕姑娘,将儿童阅读的视野打开。儿童的好奇心被激发,获得了发现的愉悦。如此,语文资源的丰富、精彩,就演绎出了“润泽的课堂”。

有人说,童年是绿色的,人生的源头在童年。儿童与生俱来拥有探究、向往新知的天性本能,他们的语言具有天然的诗性特征,对于表达有着自发的好奇与热情。教师应小心翼翼地呵护儿童的这一特点,在诗意的童年里,让孩子活得像个孩子——拥有阅读的快乐,语文学习的快乐。

诗,“一份生活的礼物”。童话里藏着诗心,语言也如诗一般,优美的旋律,瑰丽的想象,抵达心灵的仰望……只是没有分行排列。孩子们应该有诗意,有童话一样的丰富的内心。

一位语文老师需要从儿童的角度看待教材,以一个儿童的身份来审视、体察文本,还需要发现儿童发现不了的细节,找到引导儿童语文学习的“支点”。一位高明的语文老师,怀有儿童的情趣,以高位的儿童素养和独到的语文意识,定能将童话教材解读得别有一番滋味,引领着儿童走向更加温暖的远方。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童话姑娘
秋姑娘的信
刊首语
童话镇
泥姑娘
午夜童话镇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
你是不是故意的
采山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