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彰显个性

2009-03-02 02:43朱效东
文学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枣核课文文章

语文教学,紧要之处是要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把学生的心灵撼动起来,使学生产生并保持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情愫,而这一情愫正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它如春花一样灿烂。语文学科的教学,则是通过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字的千变万化的运用来触发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涟漪,它有着独特而又美妙的渐入胜境的美感。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展现祖国语言的文字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味”,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人文情操中受以陶冶,在语文素养上得以厚积。

如在教学《枣核》中,我引导学生思考“蹊跷”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的意思又是什么,在课文中这一词语有什么作用。学生甲答:蹊跷是使人奇怪的意思。学生乙答:蹊跷文中的意思是老华侨的举动让人奇怪。学生丁答:我认为蹊跷在这里不仅有让人奇怪之意,还有如:“再三叮嘱”、“劈头就问”、“把枣核像捧着珍珠玛瑙还贵重……”等一系列的举动不也透着“蹊跷”吗?学生从这一词中找出了这么多的答案,思维活跃了,成功的喜悦激发出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门户。这样既为学生钻探品透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在他们脑海里激起了新的悬念,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了寻而弗牵、精巧恰当教学效果。在整篇课文传授中,始终紧扣“蹊跷”这一词语,丝丝入扣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从具体形象、凝练精辟的词句中,体会到本文“巧设悬念构思精巧”这一写作特点,从而有了鲜明的直观认识,以及以“枣核”做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所体现的主题,学生都有了较为真切的感受。课堂上同学随着老师的引导,个个殚思竭虑,口读手写,活跃之至,呼之欲出,唤之欲来。课后,一个同学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听老师这节课,思想开不得半点小差,既紧张又愉快,在紧张愉快中,我们不经意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

语言能起魔棒的作用,一个个学生能眼看、耳听、口述、手写、心想。学习潜力获得开发,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开坚实的步伐,多思考这些词的用法达到彻底的领悟,从而体会到作者运用语言的奥妙,点燃了学习语文的激情。

学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仅使他们学有所思,而且要思有所得,我认为首先要打破讲课中形形色色的条条框框,要在钻透教材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看起来似是而非,然而却是关键性的矛盾,启发学生思考。如《草》教学中有同学首先提出了“僵”的看法,他说战士吃草中毒,“舌头都僵了”跟与担架队员发生冲突“话一下子僵住了”的用法理解不一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理解第一“僵”字是僵硬的意思,为其基本义;而“僵住”则是事情难以处理的意思。在此我提醒学生这一词语在这里是否还有其它意思呢?学生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发现杨光要救班里的战士,担架队要救周副主席,小说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这一词上得到了显现,同时在这一词的作用下,学生也对文章的层次有了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他们找到了一条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路子,思维活跃起来了,兴致高昂起来了。文无定式,教无定法,教学中程式化、满堂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知识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的。课要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学有所得,老师就要善于“激疑”,“激疑”要激在关键处,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课堂上提问,抓住了文章的要领,学生就会思路开阔,触类旁通,就能读透文章的精髓。而语文教学的中心要领,就是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会语文文字的作用。就是要在“语”字上下功夫。课堂上语言训练要闪光多彩,相当程度依赖于语言魅力,学生、老师组成语言交流思想碰撞的情境,是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操教育的双落实。语文是无声的,老师要精心选择训练的角度和方式,善于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发挥语言材料特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语言训练要选准,选文情并茂的精彩段落,让学生有说可说,在感可发,有情可抒,创造机会让他们施展才能。

在教学中,我们要处处不忘语文姓“语”,处处彰显语文姓“语”这一个性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生动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那么学生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会很快提高,语文成绩就会水到渠成,硕果累累。

朱效东,江苏铜山县铜山镇中心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枣核课文文章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老鼠们的枣核
卖枣的人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