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的选择和使用

2009-03-11 08:38赵文龙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史料

赵文龙

[关键词]史料,史料教学,史料选择,史料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57-02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因其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的社会生活而为历史学界关注。近年则成为历史教师常用的材料,无论是讲古代城市经济还是教宋元艺术,这幅画作常常出现于课堂之上。“2008年全国中学历史教学年会”中纪连海老师专门就此画上了《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一课,颇得好评。

可见好的史料人人喜欢,大家都愿意在教学中使用。但正如“戏法人人会变,门道各有不同”,同样的一幅《清明上河图》,老师的解释和使用却大有差异,弄得不好,还有可能对学生有误导之嫌,比如观察《清明上河图》时,学生很容易发现街道两旁往往店铺林立,而细心的同学又会发现,同类店铺往往集中于一条街上。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人为的设计?是艺术家的想象还是历史的记录?如果是真实的又该如何解释其原因。解释一,同一类型的店铺集中在一起是为了竞争,这样能够优胜劣汰,有利于商业的交流,就像现在的什么商品一条街一样,古代这类的情况在现代也有遗存,比如花市、骡马市大街、果子巷等。解释二,同一类型的店铺集中在一起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是行会制度使然。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木兰辞》已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说法,虽然有以文证史的牵强,但是透过文学的描写可以证诸历史,同类商品集中于一个地区进行交流,这在古代很早就已经出现。宋之《清明上河图》中的同类店铺集中是不是与这样的管理制度有关亦或就是一种自然生发的现象,史料缺乏,待考。

以上两种解释哪种更有道理,还是两种解释都有偏颇,这需要进一步论证。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同样材料对史学素养不同的读者,得出的结论难免会有差异,但不是所有的解释都接近历史的真相,有的可能是误解,有时即使是专家也难免走眼,谓予不信,再举一例,聊做说明。

人教版选修一重大改革回眸中谈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时说:“孝文帝时,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无论从服饰上或从风度上,都显示了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中国史纲要》也认为:“孝文帝时的《李波小妹歌》描写李波小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无论从服饰上或从风尚上,都显示了汉人生活中所受鲜卑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中国史纲要》都认为这段诗文体现了“汉人在服饰或从风度(尚)上都受到了鲜卑文化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查阅这句诗歌的出处和原文,恐怕就难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关于李波小妹的这段诗文,在《魏书·李孝伯传》《北史·李孝伯传》∞宋人王钦若所编《册府元龟》以及宋人姚宽的《西溪丛语》哟有记载。除姚宽的《西溪丛语》记载略有差异之外,其他著作所叙文字大同小异,引其中任何相关文字都能说明问题,故仅以《魏书》记叙为证。

《魏书·列传四十一》中记载:“(安世)出为安平将军、相州刺史、假节、赵郡公。敦劝农桑,禁断淫祀。西门豹、史起,有功于民者,为之修饰庙堂。表荐广平宋翻、阳平路恃庆,皆为朝廷善士。初,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残掠生民。前刺史薛道标亲往讨之,波率其宗族拒战,大破标军。遂为逋逃之薮,公私成患。百姓为之语日:‘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安世设方略诱波及诸子侄三十余人,斩于鄹市,境内肃然。以病免。太和十七年卒于家。”

从这段文字的记叙不难看出,这首诗歌是“百姓语云”的民间创作,正如北朝民歌《木兰辞》《敕勒歌》一样,具体谁写的已不可考。诗中所描写的主人公是李波的小妹。这个李波是广平的地方豪强,专与官府作对,曾经打败过前来讨伐的刺史,从而成为地方的大患,后来在李安世任相州刺史之时被平定。而这位李波的小妹受其兄的影响,竟然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百姓对这位地方豪强的妹妹印象深刻,故有好事者创作了这首口口相传的小诗。查相州当属今河北之地,“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受其影响,巾帼不让须眉也是自然。这首名为《李波小妹歌》的小诗实际上是描写北方女子的巾帼豪爽之气,诗歌的风格与《木兰辞》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诗歌描写的情况看,与风度(或风尚)可能有点关系,与服饰关系实际不大。至于这些是否受鲜卑文化的影响,看不出来了,推断似可成立,也仅此而已,而已。

傅斯年先生曾说,历史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把历史等同于史料学自有其偏颇之处,但是也说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史料教学方兴未艾,用材料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常用方式。但是什么样的材料是好材料,有了好材料是否能够用好,这是目前史料的选择和使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比如选择材料时的断章取义,材料解释中的主观臆断等等,都是对材料的误读。这样的材料选择与使用其效果有时是无胜于有,不用反倒好些。

笔者绝不是反对运用材料,历史教学用材料说话正是历史教学本身的特色,所谓有一分证据说一分结论,论从史出等历史学科的基本原则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只有用材料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问题是材料如何选择和使用?

怎样解决?问题出现的原因实际在于自身的学养所限,解决之道也只能求助于历史本身,多读书,多思考,多研究,增加自己的学养,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新鲜的生动的历史,也能于平凡中见神奇,将无趣的教科书还原为生动的历史,从平常的材料见出不平常来。一位高明的历史教师,既能见到别人所不曾见到的材料,又能于平常的材料中见出不平常来,正如厨师做菜,熊掌燕窝给咱们,如果不知道怎样下手,好的材料就活活给糟践了;青菜萝卜如果有好的技术,厨子照样可以做出美味佳肴,《食神》之中豆腐能做出猴脑的味道便是显例。欲练就这样的本领,还是听从前辈们的话,好好读书吧。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