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细节认识历史人物

2009-03-11 08:38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历史人物教材

李 勇

[关键词]历史细节,历史人物,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61—02

《历史教学》2009年第2期,聂幼犁先生的《选择题之偏——史观之得失》一文中例举了2004年上海高考卷第21题:

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抗战……

——引自汪道涵《致宋美龄女士亲属唁电》

这段话表明了对

A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的谅解

B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

C宋氏三姐妹毕生事业的赏识

D蒋介石推行亲美政策的肯定

答案:B

无独有偶,2008年广东卷10题:

“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答案:A

这两则试题,都与我们教材中对蒋介石、宋美龄的表述迥然不同。教材中所见的宋美龄“是与蒋介石一起被妖魔化的,有失史实,不能使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真正理解全民族抗战方针及其政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萌发内心的共识和激情,甚至使课外阅读和理性思考较多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怎样才能打破教科书带给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式,使其养成批判性思维,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呢?

笔者认为,教师只有通过多读书,多了解史学新动向,利用不断发掘的新史料,呈现历史细节,才能为学生探索历史提供足够的史料,让学生从中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

教材对宋美龄的表述以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形象出现。殊不知,国难中的宋美龄,常说的一句话是“不尚空谈、唯有苦干”。抗战中,宋美龄最出色的工作是国际外交、战地服务、救助孤儿、募捐献金。她曾出任当时的航空委员会秘书长,主持“摇篮时期”的国民党空军工作。武汉沦陷前,由她担任理事长的“战时儿童保育会”共抢救1.5万余名儿童到四川。作为“妇指会”的总指挥,宋美龄常常穿梭于抗日后方的大小医院,为伤兵包扎慰问。1954年12月2日,美国与蒋介石订立“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有意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1955年1月7日蒋介石发表讲话,表示“只有伸张正义才能克服侵略危机,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国领土”“曲解台湾的地位是别有用心的,‘两个中国的主张荒谬绝伦。”在此问题上,宋美龄与蒋介石保持一致,1955年2月26日,宋美龄在接见美国《克利兰夫新闻报》记者时说:“‘两个中国政策,很像是信奉两个上帝。”这些细节所呈现的宋美龄并不像教材上所定论的是“亲英美派”,而是一个有坚强意志、奋力抗战、维护国家统一、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正如开罗会议后丘吉尔对罗斯福说:“这位中国女人可不是弱者!”

随着新材料的公布,很多我们相对“陌生”的细节也会相继涌出,蒋梦麟在自传中就记述了这样一些历史细节:“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经安抵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弄得戏台上唱戏的人莫名其妙。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冲破了。”“火车驶近苏州时,车中乘客被苏州城内的一片爆竹声弄得莫名其妙。到达火车站时,他们才得到这个好消息,乘客也都想放几个鞭炮以发泄抑积已久的情绪,但是车站上买不到爆竹,于是车上的女同学们就放开喉咙高唱起来了。”这是那个时代,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群在西安事变后的反应,人民渴望能产生一位全国领袖来扫除军阀蹂躏,抵抗日寇,实现国家统一的心情跃然纸上。

这些细节展现了蒋、宋那个时期的不同侧面,而展示给学生的目的在于告诉他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以简单的“好坏”论之,任何历史人物的作为都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除掌握人物的细节活动外,还要考虑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形成批判性思维,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和考试也都大量援引新史料,创设新情境,因此,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复杂性,让他们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这不仅利于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提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反思、宽容的个性品质,从而促进其个性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历史人物教材
教材精读
我多想……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论曹操由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的转化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人物说史
在教学中该如何创设历史人物的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