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心的考及探索

2009-03-16 04:00毛洪兴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整合信息技术

毛洪兴

【摘要】本文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本质特征入手,就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及实践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整合;思考探索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仅凭“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一张嘴讲到底”打天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教师基本功从普通话、简笔画、粉笔字,演变成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素养和三维目标。现代教育条件下,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学科课程的教学,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不顾实际,一味拔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而忽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势必会在课堂教学中产生负面效应。

信息技术环境下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幻灯片课件进行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把教材搬进电脑、电子白板,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像、声音,然后播放,便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但将信息技术的使用成为一种肤浅的赶时髦,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以偏盖全。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大家知道,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

(一)语感特性。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生活体验与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认知,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学科也有所不同。其他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平面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二)思维特征。信息技术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对作品主人翁的认知各有不同的解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绝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三)情感特征。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四)德育特征。语文教学不仅是字、词、句、章的学习,更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思想等,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网络是一把双韧剑,一旦将语文教学与网络整合,德育无疑将会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首先,失去了德育所必须的合适的范文,有些网络文学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消极意识;其次,没有老师的点拨与指导,学生一时又缺乏辨别能力,无疑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德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起作用,而网络中大量的信息垃圾却时时刻刻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有些学生长期沉溺于五光十色的数字化在线游戏闯关空间,不能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环境的角色转换,最终造成人格障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随时产生交互作用,而且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因此,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德育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的始终,并加强对网络德育工作的管理,才能培养出德、能兼备的国家所需要的合格劳动力资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

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设计者、合作者。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是师生共同提高的一个重要平台。新时期的教师不再是文本的“解说员”,而是走遍天下的“导游”,滔滔不绝的水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平台。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应着手从以下几方面大胆实践探索。

(一)更新观念,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关系。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因此,在推广现代教学手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只要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多做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不仅片面地理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还容易产生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误导,对语文课教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方法的误解,对于协作学习的操作产生误区,最后导

致主体绝对化倾向。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要有先进的设备,更要有合理的方法、正确的制度、优秀的人员等协调发展。因此,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运用中,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应熟练掌握多媒体手段,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入信息技术手段之中,从而极大发挥多媒体手段的教学优势。只有这样,多媒体手段才有可能不会成为摆设,不会沦为“应试教育”的新式武器。

(二)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充分彰显学科特色。大家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有时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这是因为,语言文字所表现的东西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就直观性而言,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语言文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其构筑的天地里“思接下载,视通万里”。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阅读与作文的联系,以读促文。

(三)提高教师素质,推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亲自编写设计、制作课件,才能适应现代教育迅猛发展的要求。因此,明确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明确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对于语文教学的可为和不可为的方面,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极有意义。不管信息技术与哪个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学科教学永远是主体,而不是计算机或者其他什么学科。就语文学科而言,首先要认识、理解教材,而不是教法。教材是内容,教法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语文及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充分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发挥母语教学的优势,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只有紧紧围绕教学要求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助推作用。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整合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