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是一流大学竞争的软实力

2009-03-18 08:35杨毅仁刘树道
高教探索 2009年1期
关键词:一流大学软实力竞争

杨毅仁 刘树道

摘要:大学竞争力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硬实力不能软,软实力必须硬,做强软实力也是大学发展的“硬道理”。文化力是大学发展的软实力。大学校园环境,是文化力转化为软实力的基础和氛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文化力转化为软实力的核心;大学教师文化素养,是文化力转化为软实力的重点;大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其文化修养,是文化力转化为软实力的关键。一流大学的竞争最终取决于文化力,文化力是大学竞争制胜之源。文化兴校战略,也成为大学竞争的软实力战略。

关键词:一流大学;文化力;软实力;竞争

文化,简言之为“化人”。大学即高层次的“化人”之所。一流的大学拥有一流的大学文化,一流的大学文化不断催生并长期保持卓越的文化力,卓越的文化力成为一流大学之所以一流的内在动力。当前,追求卓越而独具个性的大学文化进而催生具有核心竞争实力的文化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相互竞争、相互角力的隐形领域。这一隐形领域竞争的实质就是以文化力为主要内容的大学软实力的竞争。不同的大学文化形成异彩纷呈的文化力之争,为现代大学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增添独具魅力的光彩。

一、大学竞争力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

对一个国家来说,综合国力不仅表现为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还表现为对国家起主导作用的政治、外交、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所形成的软实力。对大学来说同样如此。大学的竞争力,是大学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可以按办学资源的显性和隐性区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它们是大学发展中所能调动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反映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发展水平、社会声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1、大学竞争:硬实力不能软

大学的硬实力,就是大学凭借自身的学科实力、师资力量和物质资源条件等所形成的、可以进行量化的办学实力。

归根结底,硬实力的本质就在于人才和经费。有了拔尖人才并发挥好了人才的作用,就会有学科的发展;有了充足经费并用好了经费,就会有发展所需的设备和条件,学校也就有了发展的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谁掌握好了硬实力,谁就掌握了大学发展和大学竞争的主动权;谁忽视了硬实力的建设,谁就丧失了大学发展的主动权。

尽管硬实力不能解决大学发展的一切问题,但硬实力对大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硬实力不硬的话,就好比一棵大树没有了根基,大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2、大学竞争:软实力必须硬

与办学规模、学科水平、师资水平等显性的硬实力竞争领域不同,大学文化及其文化力的作用广度和深度越来越成为大学强劲发展的基础性、长效性甚至决定性因素,现代大学的竞争已由传统的以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为主的硬实力扩展和深入到了大学文化层面的软实力。

大学软实力就是大学文化的力量,是文化力在大学的发展品位和发展进程上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大学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大学长期、逐步发展起来的。大学软实力与大学的科研实力、教学实力等硬实力不同,它是大学特有的办学理念、文化氛围、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反映在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发展后劲和社会影响力上的内在实力,它是大学文化的凝聚力、渗透力在大学竞争实力上的无限延伸。

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的软实力建设存在一些偏差,如软实力建设滞后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建设过程中严重缺乏战略思考和必需的投入:有的学校夸大了硬实力的作用,认为硬实力能解决大学发展的一切问题,软实力可有可无;有的大学软实力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相脱节,文化力没有很好地转化为软实力,导致软实力建设缺乏良好生长的土壤。从软实力的巨大作用和当前存在种种问题来说,大学综合实力的竞争迫切需要软实力硬起来。

3、做强软实力:也是大学发展的“硬道理”

硬实力与软实力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硬实力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现状和办学层次,软实力则体现着大学的精神品位和价值追求。大学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来源于这两者,但两者不能简单的相加,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催化剂,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加速器。两者发挥作用,一强一弱的话,大学的发展就不够全面。只有两者都强,才是大学发展的真道理。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增长,大学发展“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的大趋势下,大学发展所需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学科布局甚至吸引人才的措施等等硬实力也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了。另外,硬实力的“同质化”或许是大学竞争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当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学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突显其作用和威力,软实力就成为大学保持特色发展、长远发展、全面发展的绝对力量。在这两方面的背景之下,如何提升大学的文化力,做强软实力也就成为现代大学竞争的主要领域,是摆在大学管理者面前学校未来如何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升文化力,做强软实力,也是大学发展的“硬道理”。

二、文化力是大学发展的软实力

大学文化,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因,它是一种看不见但又感受得到的氛围,是学校多年来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办学理念、传统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大学文化在存在方式上,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循的制度安排、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又物化为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校园景观环境。

文化力是一种比物质的力量更强大、更深厚的力量。文化力作用于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灵魂,影响学生的成长水平和发展方向,对大学师生的影响程度之深、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难以估量的。校园景观、师生及管理者的人文素养、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等文化现象一经固化并上升为大学文化的主体,那么,所有文化主体必然产生巨大的文化力形成软实力,推动大学竞争优势的形成。

1、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力转化为软实力的基础和氛围

大学校园环境属于大学文化的物质文化部分。校园环境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被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包括校园的地理环境、校容校貌、教研设备、道路设施、景观建筑、纪念标识等校园物理和自然条件,是校园文化的显形文化,对身居其间的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校园环境所有景观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大学文化与校园环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提高教师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素质、价值观念,熏陶情感,启迪智慧等起到直观、深刻的教育作用。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南北校区有两座标志性建筑—北校区科技大楼和南校区图书馆,科技大楼的门廊由巨大的砖红色方柱与上端的白色圆柱支撑起巨大的民族式大屋顶,图书馆门廊由四根高大的白色圆柱支撑起巨大的红色屋顶,这种“门廊文化”是“担当”与“体魄”的象征。身处其中求学的话,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升华出对社会、对

责任勇于肩负、敢于担当的气质和坚韧顽强的刚健意志。站在两座大楼前高高的台阶上面对宽阔的广场,又容易使学生升华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宽广胸襟和国际视野。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校园环境是基础性的大学文化,由它所形成的文化力对环境中的人的作用也是基础性、教化性的。校园环境为文化力提供软实力的基础和氛围。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文化力转化为软实力的核心作为高层次的“化人”场所,大学对学生们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加强文、史、哲、艺术、科技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修养和科学素养。一个大学生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和左右着他的“为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他所在大学的内在精神。有理由这样说,一所大学的精神品位体现在她所培养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上。华南理工大学在这一实践中形成了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新模式——双向文化素质教育:理工类专业学生在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同时更侧重于人文教育,经管文法类专业学生在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更侧重于科学教育。

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双向素质教育的同时,学生还受到校园环境和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影响。大学对人的教育不单是课堂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构建学校的文化力,让学生接受文化作用力的过程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成才成人的“必修课”。大学也在这一互动的影响过程中,不断创新自己的文化载体,创新自身的校园文化,使自身精神品位得以升华,从而保证学校的长久兴旺。

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之所以是大学文化力转化为软实力的核心,就在于大学生既是大学文化力的主体,又是大学文化力作用的客体。大学生是大学文化的主要传承者,离开了大学生及其文化素质,大学文化力也就失去了基石。文化力是一种建立在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的隐性力量,必须依靠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彰显才能体现大学精神,才能使大学文化转化为现实的对学校发展的推动作用。文化力发挥作用的起点就在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将隐含在大学物质资源、制度资源、科技文化活动等等文化载体中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养分、积极因素发挥出来,融入到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精神气质和道德修养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过程就是大学文化力转化为软实力的过程。

3、大学教师文化素养:文化力转化为软实力的重点

建设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这就更要强调加强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的知识内化和修养升华的结果。大学文化与教师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大学教师受到所处大学文化的影响,在思维和行为上会自然适应大学文化并形成契合,如工科院校的教师与文科院校的教师的确有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但同时,大学教师更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他们直接面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其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人格修养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在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中起到行为榜样和精神教化的作用。因此,大学教师创建大学文化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如果教师的文化素养在适应和传承大学文化的同时,更注重通过自身文化素养的升华来对大学文化进行创新,那么这样的大学文化无疑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力量,而且这种文化力是最有生命力的。由这种文化力所产生的软实力也成为大学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内在动力。

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都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大学文化力能否很好地转化为软实力的重点,逐步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并建设成大学文化力的一部分,已成为大学软实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4、大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其文化修养:文化力转化为软实力的关键

大学文化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但大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其文化修养却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往往左右着大学文化的发展进程,由这种文化力所获得的软实力也成为大学长期发展最核心、最具价值的竞争优势。

管理者自身的文化底蕴与学校的管理理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理念的先进程度。一位对大学文化缺乏深刻感悟的大学管理者不可能构建起优秀的大学文化建设理念;一位对学校的历史和传统缺乏深刻体验的大学管理者难以提出切合各方需求的管理措施;一位缺乏国际视野的大学管理者无法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尽管世界上所有大学都实行民主管理,但管理理念的形成和落实却无法脱离大学管理者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略,如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贻琦之于清华。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学管理者往往会给师生更多的启迪。大学内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包罗万象,各类文化主体开展的文化活动也异彩纷呈,这就需要大学管理者能够洞察校内外的形势,紧扣大学发展的长远目标,抓住大学发展的脉搏,准确凝炼出大学的发展理念。

很多东西都可以移植,但大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文化修养却无法移植。

三、一流大学的竞争最终取决于文化力

一流大学在硬件资源日趋同质化发展的趋势下,要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主动,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以战略的眼光来培育文化力,发展软实力。

1、大学竞争制胜之源:文化力

文化力是大学制胜之道,是大学制胜之源。世界大学发展历史证明,文化力远胜于社会、物质、权力所催化出的竞争力,一流大学总是那种既具有深厚大学文化,又能形成超强文化力且对世界具有强烈辐射的大学。

大学是有精神品位的,精神品位也是有高低之分的。文化力的能级不同在于大学文化的深厚与优秀程度,处于不同能级上的大学竞争力显然是不一样的。大学文化可以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世界上著名的大学都依靠自己的文化力建设而发展壮大,也依靠大学精神和管理理念去赢得世界的声誉。事实上能够影响世界并让世人记住它们的也大都是它们的大学精神和管理理念。德国柏林大学以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基础;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体现了崇尚真理、平等、自由、科学的大学精神;普林斯顿大学在“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的文化氛围影响下,学生在世界各地出类拔萃,不同凡响;耶鲁大学在“真理与光明”的精神鼓舞下,许多真理卫士、光明斗士应运而生。

文化力强大到一定时候,就会成为一种文化资源、一种精神鼓舞,既会影响大学建设与发展,也会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2、大学竞争的软实力战略:文化兴校战略

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本质上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一流大学拥有的卓越的文化和先进的精神品位,是大学发展的制高点,是大学张扬文化力的气和神,是大学生命的微量元素。因此,大学文化力是大学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动力。2003年,华南理工大学确立了“开放活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战略,把其中的“文化兴校战略”作为学校构建长远发展和最终竞争力的根本战略,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向一流大学迈进的基础性战略举措。我们认为,对一所大学而言,从长远来看决定最后的兴衰和最终的竞争力的是大学文化,一所大学是否具有深厚的、永葆生机活力的大学文化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的主要标志之一。

落实文化兴校战略,要善于“虚工实做”。实施“文化兴校战略”就是通过全面整理、总结华南理工大学50多年的历史文化现象,深入地对该校的办学理念、制度规范、历史传统、大学精神、校园环境、景观建筑、杰出人物以及校风学风、校训校徽、师风师德乃至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科技文化活动等等进行挖掘、研究、提升,提炼出“华工文化”和“华工精神”,形成共有的价值理念,深刻地融入到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载体中。在此基础之上,对一切文化载体进行系统地规划,有引导、有步骤地开展各类文化建设活动,使学校的物质文化有新面貌、制度文化有新建树、精神文化和人才培养有新突破,全校师生员工焕发出新的精神状态,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巨大的凝聚力和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为该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不竭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

3、落实文化兴校战略的长期性

落实文化兴校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大学文化是发展的概念,大学文化力也是动态发展的。大学文化需要长期艰苦的培育。文化力的形成也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慢慢积累,无法模仿也无法依靠外界力量。因此,对大学文化的培养进而形成大学文化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一以贯之地对大学文化进行长期总结、升华的同时,还要舍得对文化建设长期地投入。

大学文化力既源于大学的综合实力,又是综合实力的一部分,是大学竞争力的源泉,而且是最终的竞争力。文化力折射出大学的发展潜能与方向,缺乏文化力的大学就会缺少发展的底气,就会在大学的竞争与发展中缺乏竞争力。当前,要将学校优秀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文化力渗透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中,对大学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为形成学校最终竞争力营造优良氛围。

猜你喜欢
一流大学软实力竞争
感谢竞争
依法从严治军与军事院校正规化建设研究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以国际化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