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校生特点出发 优化和谐育人策略

2009-03-23 10:10于学祥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5期
关键词:差生职校中等职业

张 军 吕 霞 于学祥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来源与质量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的来源与质量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动机和目的等与学习各方面有关的表现。当前中职生的来源和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我国普通高中的普及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发生很大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为初中学习中的“差生”。

2)部分家长鉴于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看到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而找不到工作,因而决定,与其让孩子上高中、上大学,毕业时却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如让孩子去职业学校,学得一技之长,先解决就业问题。

3)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成为学习上的差生,考大学无望,参加工作年龄又太小,过早进入社会家长又不放心。这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还不错,考虑到职业学校还比较安全,家长就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来,学不学习不重要,权当让学校给看孩子。

4)还有部分学生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等的限制,没有能力先上3年高中再继续上大学,因而选择就读职业学校以便早日就业,减轻家庭负担。

中职生心理

自卑心理进入职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人们所谓的“学习差生、品德差生和行为差生”。这些学生中相当部分的人在其以前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受到周围人的不公平的言语或行为对待以及贬抑性评价,进而使他们普遍产生自卑心理。

心理不成熟目前,中职生入学的年龄一般在14岁~16岁之间。他们在心理的发展上缺乏自控力,容易出现逆反和对抗心理。并且由于文化基础较差,良好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结果情绪一落千丈,对学习失去信心而产生厌倦。

激进心理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已经厌倦文化课的学习,走进职业学校的目的就是想摆脱文化基础课,学习从未接触过的专业技术课,表现出一种激进心理。然而文化基础课是专业实践课的基础,文化基础课不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就很难有较大的提升。

厌学心理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学习基础不甚牢固,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时往往感到很吃力。

采取应对有效的措施

学校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发现每一个职校生身上的闪光点,使之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有些教育者,特别是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由于长期接触“三差生”,认为职校生是很难转化的,进而歧视学生,轻则责怪、厌弃,重则赶出教室,轰回家反省,造成学生的自尊心受损,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与教师对立情绪、隔阂与日俱增,轻者厌学,重者弃学。因此,学校应倡导每一位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职校生健康成长。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职业教育教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学习,熟悉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学会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工作的艺术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成才。

教材和课程设置的科学化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在教材和课程的设置上要科学、实用、可行。由于职校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因此在文化课的设置上要简单,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实用;以专业课学习为主,文化课的学习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侧重专业,重技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技能比赛;开展多渠道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边学边练,以练促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真正掌握一门技术。

重视个别,因材施教一种对策和方法不可能对各类型的职校生都适用。所以在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年龄、性格、学习状况、思想品德作出综合判断,依据其结果,研究适合每个学生状况的具体对策。例如,厌学学生对学科学习无兴趣,但对课外活动兴趣颇浓,教育者应积极培养他们参加文体、演讲、书法、绘画、摄影、劳动等多方面的兴趣,并把良好的兴趣转移到各科的学习中来,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促进职校生成才。

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都应该愉快地度过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并学有所成,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张军,鲁东大学2007级教育硕士在读研究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差生职校中等职业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我的职校我的梦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差生妈妈的六年艰辛育儿经
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
数据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