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探究开拓畅想天空

2009-04-01 02:58杨建春
甘肃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质疑朗读

杨建春

〔关键词〕 畅想;朗读;质疑;空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A)—0056—01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去想象。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而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在朗读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课堂朗读机会少,教师范读过多的现象。这样,无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新课标提出了“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四步读书法”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这样的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特别是读情、读境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

二、在质疑解惑中,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传统教育却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空间。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走。如某教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对学生提问:“我画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应该是镰刀。”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像豆角。”还有的学生说:“很像发夹。”但教师最后说:“你们都错了,应该

是小船。”在教师这种定性思维之下,学生的想象力怎能得到提高?

三、在把握作品的空白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空白”是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如《孔乙己》一文,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结尾,其意义空白给人留下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设计拍摄《孔乙己》的结尾镜头?”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可以让潦倒的孔乙己的背影逐渐模糊、再模糊,最终消失;可以给孔乙己的手来一组特写镜头,因为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却成为他爬向死亡的手……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借助想象能充分体会到作品的言外之意。

四、在综合性学习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综合性学习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的。如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爱找家”,教师可提供几个活动,如可以以一张或一组家庭老照片为引子,让学生与家人进行交流,在了解家人生活经历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可以让两位学生进行电话交流,模拟母女对话的情景,再以书信的形式写一篇题为《妈妈的唠叨》的作文……这些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已给学生留出了畅想的空间。学生在有选择地进行上述活动时,可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设计汇报成果的形式、自行组织擂台赛等等。这样在各个环节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逐步提高。

猜你喜欢
质疑朗读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