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表现与家庭教育面面观

2009-04-03 04:19罗达敏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农村学生表现家庭教育

罗达敏

【摘 要】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家庭贫困,但他们却处处养尊处优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很聪明,成绩不错,但却缺乏基本的农村常识和自理能力呢?是什么熏陶了孩子,感染了孩子呢?这需要教育者透过现象,探寻本源。

【关键词】农村学生 表现 家庭教育

“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儿会打洞!”细细品味这句口头禅,不难发现它其实包含着多么朴素的家庭教育思想。“生”有“繁殖,生育”之意,还蕴含着“启蒙,教育”之意。因此,其言自然不言而自明了。

案例(1):某老师忙于训练,一生捣乱,老师气愤说:“不练就出去。”学生提包就走,老师赶忙让同学追,该生不顾劝阻扬长而去。一会儿,家长气势汹汹的到访,要老师说个道理,教学次序就此中断,师生哗然。班主任按班规让该生全班检讨,家长对孩子说:“不写!看他(老师)敢把你怎样?”结果,那孩子理直气壮地对班主任说:“老汉儿(父亲)说了‘不写!”班主任哑口无言!

案例(2):某班常丢扫帚,班主任暗查。一学生被人赃俱获,班主任教育其过错,该生居然说:“妈妈说的‘娃儿还行,我们可以不买了(扫帚)。”班主任欲哭无泪,目瞪口呆。

“现在的农村娃娃也越来越不好教,一级不如一级。”教师们发出这样的感慨,自己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家庭贫困,但他们却处处养尊处优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很聪明,成绩不错,但却缺乏基本的农村常识和自理能力呢?为此我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发现,现在农村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光怪陆离,差强人意,和曾经纯朴善良的农村孩子形象已经相去甚远,已经不再是少数孩子的病态表现了:

1.崇拜金钱,肆意浪费。在家庭逐渐富裕,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他们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他们口袋里,少则几元,多则几十。主要来源渠道有:(1)逢年过节的“礼钱”、“压岁钱”;(2)替家长买东西时克扣的“零钱”;(3)家长给的“餐费”;(4)个别孩子帮忙还有“帮工钱”;(5)巧立名目骗来的“文具费”;(6)“顺手牵羊”从父母包里弄的“零钞碎票”。由于得来全不费功夫,请吃请喝请玩花样百出,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严重。部分学生看着别人有钱,心里或嫉妒,于是就想方设法骗钱,偷钱,甚至抢同学的钱。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2.崇尚武力,唯我独尊。不健康影视的盛行,家长的片面诱导,孩子的自大欲望和盲目崇拜,是这现象的成因。一言不和就大打出手;“单挑”、“群殴”层出不穷;他们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3.互相攀比,流行享乐。看到别人有,就想尽办法自己有,甚至比别人的要好,才有面子;过着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校“样样都有”的奢侈生活。

4.知错不改,巧言善辩。谎言和欺骗,被他们说得脸不红心不跳;有些错误行为,明知故犯,还要和老师狡辩,为己开脱。

学校教育贯彻国家的教育宗旨,教书育人。自然不会灌输这些思想,滋生这些习惯,纵容这些现象。那么,是什么熏陶了孩子,感染了孩子呢?透过现象,探寻本源。是家庭,是家庭教育。对!错位的家庭教育是症结所在,这一点毫无疑问。我通过调查,家访等形式,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教子方法有失偏颇,呈现出以下几种类型:

1.“跳农门”型。这是典型的中国农村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为对农民出生的自卑和歧视,对农村生活艰辛的埋怨,常常把自身的种种缺失,用“跳出农门”寄托在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太高。表现在:重视分数;舍得投资;一切包干。“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成了孩子和家长的唯一目标。买《参考》、参加培训班,或亲自辅导。孩子提出的要求,无条件答应。

2.“任其发展,放纵”型。这是与“跳农门”型切然相反的类型,家长的“考大学无用”的思想,是这种类型思想本源。

3.“学校万能,保姆”型。学生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奉为圣旨。部分家长就将教育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学校的身上。表现为:其一,诉苦。部分家长三天两头往学校跑,向老师汇报孩子在家的不良表现和教育的无奈。其二,全责。“我家娃娃只有老师才教得好。”有此念头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都基本放弃了家庭教育,这是何等的悲哀?

4.“全职代理”型。表现在:“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一种是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长辈们的溺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另一种是寄托给亲戚朋友等“隔房人”。寄人篱下之感,孤独流离之情,形成了孩子性情孤僻怪异,冷漠绝情,做事独断专行的德行。

另外,病态的教育思想风潮,侵袭家庭,毒害孩子。“我的孩子送到了学校,学校和老师就必须对他全权负责。”大到孩子离家出走,小到孩子摔了一跤,伤了一块皮,有理无理都拿学校和老师“兴师问罪”。轻则恐吓、谩骂,重则讹诈。这种思潮,正在吞噬着教师爱岗敬业的激情和责任心,淡化学校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同时,也在让家庭教育腐败变质。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孩子不仅要有才,还更注重孩子有德。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什么叫家庭教育呢?它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

“欲齐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自身。”其中,“齐家”就包含着家庭教育的内容,作者把家庭教育作为“治国之本”,可想而知,我国古代对家庭教育已经相当重视了。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也很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孩子做文明公民。“发展伦理和公民价值观”的意义提到:“教育系统在伦理、公民和道德教育中应发挥一种基本的作用并与家庭所起作用相互补充。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农村家庭教育只有与学校教育同步,家长只有与教师站在同样的教育认识高度,才能实现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子.大学.

[2]国际教育大会的第78号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1992.

猜你喜欢
农村学生表现家庭教育
当农村孩子遇到语文导学案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