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课堂导入 引燃思维火花

2009-04-03 04:19蒋智灵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导入有效课堂创新思维

蒋智灵

【摘 要】课堂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首要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科学教学中,多彩的课堂导入,能调动学生创新思维,构建有效科学课堂,为整个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基础。本文从(1)充满情趣的娱乐导入,创“乐学时刻”;(2)富有创意的实验导入,创“探究”时刻;(3)贴近生活的随堂导入,创“可教时刻”;(4)扣人心弦的话题导入,创“惊诧时刻”;(5)紧扣主题的文学导入,创“美学时刻”五个方面阐明了创新课堂导入,构建有效科学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有效课堂 导入 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其中课堂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首要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课也是同样,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必然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一个启发的广阔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注意力、兴趣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开展积极的思维,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主动积极的学习,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效果。有位教学名家曾经说过:“课的开始,其课堂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创新课堂导入,构建有效科学课堂,能为整个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设计创新的课堂导入呢?笔者认为:设计创新的课堂导入,首先,要体现科学课程理念:即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用学生生活中接触的主题来引导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还要考虑教材本身的知识体系和相关内容。再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知识储备等因素。只有充分考虑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学生四者的关系,才能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具有学科特点的新课导入,才能敲响学生心灵上的第一锤,激起他们思想的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着,同时又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为新课内容的教学作铺垫。

一、充满情趣的娱乐导入,创“乐学时刻”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则会自主地、愉快地参与课堂。好的课堂引入,能使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且富有情趣的娱乐活动来导入,可以创造“乐学时刻”,让学生在享受快乐中走进课堂。

在导入八年级科学《神经调节》一课时,我让学生做一个“我说你做”的游戏。先让一组学生站起来,听我的口令做动作。如向左转、向右转、举起左手等,做错动作自动坐下。淘汰一部分学生后,让剩下的学生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如我喊“向左转”,学生必须“向右转”,做错动作自动坐下,一直到剩下一、二个学生为止。活动一开始,学生就被吸引住,一直处于兴奋之中。活动结束后,我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及时转入正题,告诉学生:“人们在感知环境中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不同的人对刺激反应的快慢是不一样的。那么,不同的人,反应快慢如何测试呢?”接着,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开始了《神经调节》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富有创意的实验导入,创“探究”时刻

现代的科学课程理念指明,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生动直观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注意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培养探索欲望的源泉,而科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用富有创意的实验导入新课在科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方法导入新课,课堂充满探索研究的气氛,学生思维活跃、集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易将学生带入“神奇境地”。

如在讲解“分子的性质”时,创设以下实验作为课堂导入:

[实验1]:在一只烧杯中倒入少量氨水,让学生闻气味;

[实验2]:在一只烧杯中水,滴入酚酞试液,不变色;在另一只烧杯中,倒入少量氨水,滴入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3]:将两只小烧杯用一只大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两杯液体都变成红色)。

又如七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第九节《科学探究》的导入,创设如下实验:我先展示两盏台灯,演示时一盏亮、一盏不亮,让学生猜一猜:台灯为什么不亮?这一问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进而使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学生会试猜:灯丝坏了、接触不良、停电等等,虽然“猜想”的结果也许是错的,但是就“猜想”本身而言是合理的,而创新的智慧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同时,种种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这正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贴近生活的随堂导入,创“可教时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新课程理念也提倡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生活是学生的真实世界。因此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生活热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自然引出所教课题,学生才会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给学生一个思维上的过渡,才能迸发出学习热情、探索激情,课堂才会出现“可教时刻”,撞击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随堂导入,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融合新知识。

如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第二节《动物的分类》的导入,我先不急于教新课内容,而是先给出四个图形,分别是红色小圆形、红色大正方形、蓝色大圆形、蓝色小正方形。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接着叫学生给它们分类,方法越多越好。学生发言踊跃,纷纷举手。在对图形分类好之后,我问:“刚才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根据它们的特征(形状、大小、颜色)进行分类。再切入课题,对动物进行分类也应该根据动物的特征。

四、扣人心弦的话题导入,创“惊诧时刻”

导入,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是师生进行课堂教学第一次调控的依据。在导入环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经验及内心感受,充分考虑各种可知和不可知的因素,设计扣人心弦、张弛有度的话题,酿成惊诧情境,学生们往往会折服于教师的一句妙语,惊愕于触目惊心之现象,拓展于未曾预想之视野,感叹于意料之中的意外,震撼于鲜活动魂之实例,激愤悲怆于耳闻目睹之现状,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内驱力和求知欲被激发,以“我愿学、我想学、我要学”的状态进入课堂,课堂就格外有氛围了。

如笔者在导入“溶液的稀释”时,先提出“10+10=20”成立吗?学生迅速答道:成立!此时,我对学生说:“你们的回答是错误的!”学生会立即引起惊诧,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油然而生。紧接着,我演示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化实验。然后演示10克水和10克酒精混合后质量不变化的实验。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两种液体混合时“质量可加,体积不可加”。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周密的思维能力。

又如,九年级科学第五册第三章第八节《核能的利用》的导入,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以下二个片断:(1)二战时期,美国将两颗外号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分别投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将两座城市在瞬间化为废墟。(2)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戈壁大漠的上空升起了壮丽的蘑菇云的情境以及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壮丽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如此巨大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这种能量能被利用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吗?”学生观看后,内心世界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从而驱动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真情投入。

五、紧扣主题的文学导入,创“美学时刻”

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看,学生通常对一些格言、警句、谜语、对联以及诗词等文学形式十分喜爱。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如能借助一些紧扣讲课主题的格言、警句、谜语、对联以及诗词等文学形式引入新课,创“美学时刻”,不失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开场式。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科学课引起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科学知识,尝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审美情趣,促使他们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

如笔者在讲解“碳酸钙”时,借用了于谦的《石灰吟》作为课堂教学导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朗诵完诗后,提出问题:“这首诗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的变化吗?”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又如,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第五节《月相》的导入,我采用以下方法:(播放音乐)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先让我们听一首歌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以前有听过吗?其中的这句歌词又是出自于哪首词?

学生: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

教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该词里涉及到一种天文现象?

学生:月有阴晴圆缺。

从而教师自然地引出月相就是指月球的各种阴晴圆缺形态。接着让学生画出他们所看到过的几种月相,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月相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月相的变化有规律吗?”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带着美感进入新课学习。

总而言之,新课引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新旧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新课导入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在一节课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当然,除了上述几种课堂导入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的方式,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因具体教学内容不同、班级情况不同,新课引入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无论什么方式,都必须注意:一是导入时间不宜过长,语句宜浓缩,画龙点睛,见好就收,否则会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二是不能故意掠奇,投学生所好,无中生有,必须遵循客观事实,绝不虚构。三是不能千篇一律,无新意,让人索然无味。四是恰如其分,有则无多,无则欠少,恰到好处。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艺术,因此,一定要创出新意,导出主题,引起注意,从而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带学生进入科学的知识殿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懂得我要学,我会学的真正内涵。只有这样,课堂导入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独到的魅力,才能为构建有效的科学课堂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毕田增.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论.

[2]苏维东.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3]郑青岳.课程改革与科学探究式学习.

[4]楼剑芳.初中自然科学探究性教学问题的构建.

猜你喜欢
导入有效课堂创新思维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