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智慧“巧”养成

2009-04-08 08:45边迎春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研究

边迎春

[摘要]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理想与愿景。然而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天生的,它要受到教学惯习、教学经验、教学思维方式以及教师个人知识不良或欠缺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展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孜孜以求地“巧”养成。

[关键词]教学惯习 教学研究 教学反思

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理想与愿景。然而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天生的,它要受到教学惯习、教学经验、教学思维方式以及教师个人知识不良或欠缺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展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孜孜以求地“巧”养成。具体到教学实践领域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挣脱教学惯习的桎梏,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课堂教学活动是动态存在的,充满偶发性。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和灵感融入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摆脱常规的束缚,对与教学有关的事物具有敏捷、准确而深刻的反应能力。具有敏感性的教师,能从一般人所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迅速发现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准确地迁移、组织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智慧达到最佳境界。要想摆脱固有的教学惯习,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科专心地投入。教师专心投入到教学中时,就能时时处处坚持对有关教学信息的深入分析,这种反应活动的大量反复,会使得他们大脑中对教学有关信息进行反应的神经细胞得到高度分化,反应越来越敏捷,能够对这些信息的细微差异与变化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要有深邃的教学观察力,能透过问题看实质。

二、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反思,关注教学经验的提升与改造

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发的最有效的途径,因为教师在研究中,要不断地检查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这个过程也就是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的过程,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师个体对自身的实践行为的认识常常处在“当局者迷”的状态,这就使得自觉地认识改造教学经验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借助于教学研究与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使自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断地审视当下教学经验的合理性,避免用先在经验来裁剪客观存在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超越既定的经验性思维模式。借助于教学研究与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到新奇,从陈规陋习的束缚中找到超越的路径,从枯燥乏味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惊喜,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洋溢着智慧的力量。此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应该以自身教学实践问题为契机,促进自我的发展。教师只有通过自觉地把教学实践作为自己认识、监控的对象,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反思才能促进教学经验的发展。教师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经过实践——反思——更新——实践的循环,其教学智慧才能得以提升。二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要有理论提升的意识与能力。经验是理论的阶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条件。经验的理论化能进一步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批判的基本框架。教学行为也会随认识上的提升而更加理性自觉。所以为了达到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就需要借助于概念和逻辑形式等进行思维的加工,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之后,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去除原有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始经验中的精华并加以系统化。这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筛选与提升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有理论提升的意识是教师教学经验走出“茧式化”态势,保持持续动态增长的内在动力。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必须有理论提升的能力。理论提升的实质是教师能够超越具体的教学行为,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能够对此做出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

三、改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的创造性水平

思维是智慧的核心。优化思维,积极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是培养智慧的前提和基础。也许,思维方式的改变是最难的,但能保持反省的自觉,批判性的审视,总会带来思维方式的优化,而每一次积极的改变都可以使教师的创造性水平得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才会在思维方式的优化中得以积聚与释放。思维方式的改善应着重以下两方面:一要重视思维的开放性,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教师具备了开放性的思维,才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个体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思维态势才会突破教学常规与惯习,从创新的视角认识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与技巧。二要重视思维的非逻辑性。获得智慧的途径需要进行理性思维,但思考问题时过于注重理性的、逻辑的思维,往往容易忽视了非逻辑思维的特殊意义与价值。因此,也就很容易形成保守性和线性思维方式。事实上,智慧的产生既离不开逻辑思维也离不开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是智慧和创新思维的关键要素。”

四、厚积知识素养,实现“转识成智”

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知识的升华。或者说,知识是智慧的物化,智慧是知识的迁移。知识是生发智慧的基础,也是人提升智慧水平的前提。冯契先生最早提出“转识成智”的观念,他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一是从无知到有知的飞跃;二是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在他看来,知识与智慧是连续、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作为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知识与智慧并不是彼此并列或对峙的二重序列,知识之中即包含着智慧的因素,智慧则始终与知识经验有着内在的联系。那么,教师如何实现转识成智呢?我们认为:首先,知识要转化为智慧,需要教师理性的直觉。“转识成智是一种理性的直觉,理性的直觉即领悟,它是在理论思维领域中豁然贯通而体验到无限、绝对的东西。”如果教师能够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知识,尤其是教师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的缄默知识,能够自如地不断外化、组合与内化,结果势必是对教学实践活动理解得更深入,而这恰恰是引发理性直觉的基础。其次,知识要转化为智慧,需要教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优化结合。学习理论性知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提高对教学的认识水平以使教师更好地驾驭自己的教学活动。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只有通过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才能完成。教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理论地掌握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才有可能具备教学智慧,运用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最后,知识要转化为智慧,需要教师持续不断的学习,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读书、写作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支撑教师生命永不凋谢的脊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攀跃阶梯,也是汲取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

总之,教学实践活动不是一种纯技术的活动,它是一种融教师的经验、思维、知识、价值等各种因素在内的活动,需要教师不断地体悟、反思与与厚积。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