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实施困境与选择

2009-04-09 03:17凌小萍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理论课环节

凌小萍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实施,国内学术界不少学者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展开和运用进行积极的探讨,并形成要深化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环节、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的共识。本文就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的研究性实践教学进行相关的探讨。

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2003年在广西普通高校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学生认为最适合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内容的教学方式是社会实习、志愿活动或者调查研究。学者赵甲明指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强,影响着其功能的实现有五对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信念教育与市场功利和实用导向的矛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式教育与当代大学生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不相适应的矛盾。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学模式单一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提出,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我国学者李萍、林滨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三个基本维度:以关爱生命为重的意义之维;以发展为重的能力之维;以心灵为重的情感之维。叶山土从实践角度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理论教育课,又是社会实践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社会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一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必然要积极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就必然要求在教育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革命性转变,实行与创新性教育相适应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就是指与具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相联系,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与社会和人群交往的各种活动,采取读书、影像观摩、课堂讨论、经验介绍、参观调查、研讨和社会服务等形式,以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的组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以第二课堂的社团和校园文化为主的校内实践活动;以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校外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做到了学生及其研究性学习是主体,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研究与创新的能力及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是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基本可以分为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部分,即以教为主的“施教”(讲授)阶段和以学为主的“受教”(实践)阶段。就两个教学环节的关联来讲,前一个阶段完全是为了给第二个阶段打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就课堂讲授这个教学活动的主导性环节来讲,它必须注意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充分调动,注意激发处于客体地位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教学活动的第二个阶段提前做好准备。不仅如此,还要为学生在课堂讲授的前后自愿学、自主学提供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当前的状况是,“施教”阶段不能有效服务于“受教”阶段,“施教”阶段与“受教”阶段相脱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结合不紧,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不紧;或者虽然结合,但结合得不准确、不到位、不科学,没有说服力和现实力量。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受教”的实践阶段参与、投入积极性不高,结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收到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设置则有利于解决“施教”(讲授)阶段和以学为主的“受教”(实践)阶段两个教学环节相脱节的问题。研究性实践教学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为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所形成的认识,成为他们理想信念的最坚实的基石。在了解国情、民情中,在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理解,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收到实际的教育效果。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实施困境

(一)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实施以来,为了使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尽快适应“05新方案”教育教学要求,全国各地采取各种方式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如办培训班、邀请专家讲学、进行实地参观、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等等。但“概念知不少、进修缺实效”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中缺少应有的反思意识。反思是专业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反思的参与,任何的专业发展活动都只能是外在的,很难真正落实到教师身上。目前,部分教师仍抱守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片面地强调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不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及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符合“05新方案”的教育教学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展开,需要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发生根本性转变,由目前的“知识本位”“技术本位”的层面转入“素质本位”和“人格本位”层面。绝不能认为专业课教学是硬件,要下大力气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软件,并非完全是学术,可以摆在次要的位置,只需按照中央的要求及教学大纲安排课程就行了。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达到理论灌输目的必要途径。研究性实践教学有着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富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是既有灌输又有启发,既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学又有生动活泼的研究性社会实践教学。

(二)部分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对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把握,无法对研究性实践教学进行系统的指导

“05新方案”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课程设置上作了重大调整,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新的整合。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既有伦理道德知识又有法律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内容。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大部分高校采取了一些过渡性措施,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原来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

教师分别进行道德部分和法律部分的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则由原来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师分别开展哲学部分和经济学部分的教学。作为过渡性措施,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仍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分门别类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不尽快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不能从总体上把握理论体系,最终导致的是学生无法对所学的理论体系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将会带着理论的困惑走进研究性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也无法对此进行系统地指导,研究性实践教学将难以收到实效。

(三)研究性实践教学缺乏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与社会和人群交往的各种实践活动,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稳固的活动平台就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现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或者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普遍规律,或者是经济社会的一般进程和重大事件,或者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因此,其研究性实践教学难以在狭小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里进行,而只能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大课堂里进行。虽然研究性实践教学可以借鉴理工类课程和一些文科专业组织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但难以照搬这些课程和专业组织实施教学的基本方法,这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目标确定、内容安排和组织实施带来了一系列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研究性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

由于经费不足和师资指导不够,要有组织、有指导地带领所有学生进行研究性实践教学难度很大。目前,许多高校只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些选题,学生也可以自选题目,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展研究性实践、调查,并必须完成一篇一定字数的调研报告。至于学生到哪里去调研、怎么去调研等,均由学生自主安排。结果是,一停课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犹如放假,至于有没有进行、怎么进行社会实践却不得而知。从学生提交的调查研究报告看,大多数学生接触到了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但由于组织指导不够,调查研究报告的质量尚待进一步提高。

(五)研究性实践教学缺少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研究性实践教学环节还处在试验阶段,甚至在一些高校,这个阶段本身就是缺失的,那么就更谈不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的有效考核。高校普遍沿袭过去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闭卷考试决定学生的命运。即使有的高校融入论文式或调查研究报告式的考核,但也仅仅是对学生提交的论文和报告打个简单的分数,没有进行必要的总结交流或答辩,学生自然也无从知道自己的思考正确与否、客观全面与否、以及同龄群体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得。从学生考试的及格成绩中,教师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途径

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实施该环节的困境所在,高校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实践教学。具体措施如下:

(一)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

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是重要的角色。因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而教师的理论素质方面制约着自身对问题的理解和感悟,也影响着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理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有的放矢,引导学生科学分析社会现实存在的根据和发展趋势,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目前,中央把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列入了2006年~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普遍轮训一遍;二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年一次的全员培训。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但在这些培训之外,教师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训与自我教育提高相结合,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建立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完善教学组织机制

虽然文科的教学无法全盘照搬理工科的教学模式,但是却可以大胆借鉴理工科的实践教学模式。在高校所在地区选择适宜地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这是有可能的事情。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学生社区实践活动,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批轮流安排各层次、各专业的学生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实践的内容要注意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且要符合各院校的专业特点,结合社区群众的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统筹安排。同时基地的实践活动形式应该符合当代学生的特点,不拘一格,富于创新。在时间上,可以安排课余、周末、节假日、逐步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科学化。最终避免因组织和保障的不利而出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缺乏实效性的现象在高校继续出现。

(三)完善研究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

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展开,不仅是让学生到实践基地看,到其他社会领域观察,更重要的是通过带问题的思考实践,形成对所学理论的基本理解。因此,对这个环节的考核不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是对学生能力和个性的考核。

能力的考核是一种相对评价,应该从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手探索灵活多样的形式,例如,组织学生就课题论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答辩,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分。

个性考核则应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特长。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以单独也可以分组),让学生写出一份实践报告,并分组进行答辩,这时可以根据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析学生的思路,推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但考核的结果并不一定要说明哪个思路、哪种方法最科学最好,而是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能力结构,评价谁“力所能及”地采用了“恰如其分”的方法。如研究性实践环节中有的人擅长理论推演,可以负责论文写作;有的人擅长表达、辩论,可以负责答辩,也就是说评价的导向应是“扬长避短”,鼓励个人发挥特长。研究性实践环节的考核成绩可以占到总成绩的20%-30%。

总之,只有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实践教学的考核,才能从根本上引起学生对该环节的兴趣与重视,也才能真正达到研究性实践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研究性理论课环节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