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博物馆快速发展情势的理论思考

2009-04-10 03:50罗丽欣
理论观察 2009年1期
关键词:民族性多元文化博物馆

罗丽欣

[摘要]自1905年,张謇开风气之先,创办中国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打开国人的视野,到如令我国已有自然、历史、艺术……乃至数字化博物馆2400余座。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迅速发展中也引发了许多深层思考。而如何使我们的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大众,传扬民族精粹,促进文化交流,并能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也成了我们永远面临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博物馆;民族性;多元文化;制约机制

[中图分类号]G2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1—0085—03

目前,全球呈现出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博物馆,作为社会的特殊文化教育机构,既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考验。如何使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在形形色色的博物馆中更好体现与传承,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国际多元文化中我国博物馆如何立足?是哪些因素制约着中国博物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中国博物馆目前发展状况

自1905年晚清状元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来,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已逾百年。其间,中国的博物馆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类型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博物馆观众,也从初期的上层社会和学校面向广大民众,实现了创始者“辅助学校教育,传播科学文化”之宗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迎来了真正发展的春天。至2007年底,我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已有2400多座,基本形成了以著名博物馆为龙头,各省、市博物馆为主干,专业、特色博物馆为补充的百花竞妍的局面。可以说,在发展中国家里,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步伐同经济建设的成就一样,是被国际社会充分肯定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广泛开展,一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展示手段、办馆理念不断借鉴和应用到我们的博物馆实践中来。此后,我国的一些大馆锐意创新、水准迅速提升。诸如堪称我国现在博物馆界龙头的上海博物馆,1996年新馆落成后,建筑宏伟庄严,展览精品定位、研究能力突出、创意体现品味。令人称羡的人才优势与领导者的魄力和眼界奠定了“上博”成为上海的文化品牌地位。毋庸置疑,“上博”已跻身世界先进博物馆行列。再如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丰富的皇家珍藏和雄厚的研究实力著称的北京故宫,近年来不仅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修缮保护、令人叹为观止的午门展示技术接连不断地吸引人们的目光,更以现代化高水平的数字化的故宫让业界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脚步。

实践告诉我们:一座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的博物馆,领导者的眼光与魄力、比较充足的资金保证和高素质的人才缺一不可。但能达到这样条件的博物馆在我国还屈指可数。

目前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主力军还是各省、市、自治区由文化和文物部门主办的社会历史类博物馆,这部分所占比重大约在70%。其中,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无论在资金投入、建筑设备,还是人才力量、展示手段上都不相上下,分别在各省的博物馆界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在市级的博物馆中,由于历史、地域等方面原因,各馆在藏品等级与数量、资金来源、人才构成等方面差别较大,发展参差不齐。但有些小馆在发掘文化内涵,打造本馆特色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88年,一篇《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文章介绍了位于沈阳的新乐遗址博物馆陈列。新乐遗址是一座距今72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当年的设计者把展厅设计成“人”字形屋顶,其内的展柜则是各种形式的“手”型展台,一件件出土的文物展品托于“手”上。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人”是世界的主宰,而正是人类无数双灵巧的“手”创造了精彩的世界。其实,新乐遗址博物馆很小,但那一双双变形的“手”却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除上述类型博物馆以外,我国各个行业部门及民间兴办的博物馆也发展迅速,虽然这类博物馆在我国整个博物馆领域所占比例不到30%,但由于其涉及的领域广泛,科技、自然、通信、航空、银行、证券、地质、煤炭、茶叶、纺织、铁道、水利、丝绸、印染……专业突出,各具特色,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与视野,已经成为我国文博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肯定,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在其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博物馆在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在博物馆的建设上不仅在资金上做后盾,更在健全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2008年2月,为完善博物馆行业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博物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评估定级工作。经自行申报、省市推荐、专家评议审定,故宫博物院等83家博物馆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83家博物馆代表了我国现有博物馆的发展水平。虽然其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比较而言,无论在科学管理、研究深度还是宣传展示等方面都有可供我国其它博物馆学习和借鉴之处,堪当行业楷模。一级博物馆资质的评定必然会对其它博物馆有着客观上的激励作用,带动整个博物馆行业更快发展。

二、博物馆在国际多元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谁也不能否认,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谁也无法回避,各民族之间、种族之间以及国家之间文化的碰撞、影响与渗透。“全球化”与“多元化”已是当今博物馆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许多年前覆盖我国大中小城市的“托福班”、“英语角”,到近几年世界流行的“汉语热”,无不显示着当今世界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和人们对异域文化的追求向往。

从美国史密松学会下属的16个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交相辉映;从上海博物馆,我们能感受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纵深延展。从清代皇帝龙袍我们能看到满汉文化的相互交融,从元代青花瓷器我们能领略西亚伊斯兰文化的风韵……

从广义上讲,多元文化无疑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博物馆理应承担起保护、宣传和展示多元文化的职责。从狭义上讲,博物馆又要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弘扬民族精神,把握本土文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现有历史、艺术、自然、民俗等形形色色的博物馆两千多个,展示着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悠久璀璨的华夏文明的方方面面。从农耕文明,到游牧骑射,从彩陶文化,到藏传佛教。这里,没有民族的歧视和文化的尊卑,只有水乳交融,血浓于水。通过这些博物馆,我们了解伟大祖国悠远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它的古老神奇、博大精深。

我们的博物馆也在不断引进异域文化的精华,同时把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在上海博物馆,你能看到墨西哥的马雅文化、古埃及的艺术珍品;同时,在美国、加拿大,也能欣

赏到中国清代帝后用品……有人说,当今世界,地域的距离已不是距离。那么,博物馆在这里就为人们缩短了文化之间的距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博物馆无数次地充当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曾惊叹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距离,于是向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使我们的博物馆迅速成长和进步。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曾盲目模仿以至一时间许多博物馆都大同小异。

不管怎样,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我国的博物馆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有我们真正成为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我们才能立足;只有成为多元文化的传播者,我们才能繁荣和发展。

三、博物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近几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几乎成为一句流行语。无论是文化、建筑还是音乐、绘画,大家都很认同“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粹”的重要性。

实际上,世界的多元文化正是由无数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组成的,正是这些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文化个体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试想:如果整个世界的文化特征都整齐划一了,人类该是多么悲哀和乏味。因而,我们在强调文化遗产的民族特征时,不能不想到对文化遗产具有保护、研究和宣传职能的博物馆的“民族特征”之重要。

记得1995年我在有幸参加美国新闻总署主办的“国际访问者”(International visitors)项目中,看到了一个令我内心颇为震撼的展览。那个展览的主题是“中国的大唐文化”,整个展览的基调是大红色,象征中国唐朝富足、开放的繁荣景象。展览的文物都是唐朝文化的代表,包括:唐朝的邢窑、越窑瓷器、彩绘、壁画、佛像、雕塑、一整套色彩艳丽的唐三彩“打马球”(据专业人员介绍,这套从马到人物完好无缺的“打马球”唐三彩,在中国太陆都没有)……,门厅装饰用的是典型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形式(花梨木料也是从中国运去的),门口竟然摆放着1只据介绍曾经是武则天墓前的石狮子!我们无法得知这些珍贵文物是怎样到了大洋的另一边。抛开这个展览是在美国看到使我内心隐隐作痛的感觉,只说展览的设计、展品的精致和营造的文化氛围,应该说真的独特华美,而且引人入胜。华夏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与时代性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我想这就是“民族精粹”的魅力,也是以博物馆特有的语言将民族风格完美展现的典型。

这个例子给了我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的博物馆千万不要一味模仿,千馆一面。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的确让我们叹为观止,他们办博物馆的成功经验也确实让我们自愧不如。但如果我们把西方的技术、手法完全搬到我们自己的博物馆时,我们就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就像我国拍现代的电影一样,无论如何都拍不过好莱坞,倒是张艺谋从民族文化的深层找到了突破口。办博物馆虽然和拍电影隔行隔山,但道理相同。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四、制约我国博物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几个因素分析

不能否认,我国博物馆在最近30年得到了迅速成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博物馆数量上的增长并没有使广大民众的支化生活从根本上得到提升。观念的陈腐,制度的缺失,运行的模式等等都在制约着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1,资金短缺与监管不力

其实,博物馆的资金短缺不是我们国家才有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也在每年的筹款上煞费苦心。博物馆既要维护自身的正常运作;保护藏品、学术研究、举办展览等,同时还要不断更新设备、更换展览、加强人员培训、对外宣传等,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不同的只是,西方除极少数大型国家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美国史密松学会所属博物馆、法国卢浮宫)有国家专项基金支持外,大多数博物馆要靠门票收入、私人和企业捐助、销售纪念品和出版物、租用场地等来支付各种开销;而我国的博物馆除少数私立外,公立博物馆都是由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但是,即便我国的大多数博物馆是金额拨款,数量也是很少的,基本只够人员的开支和最基本的运作,也就是说,拨款只能解决生存问题,要想博物馆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何筹募资金,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将是今后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而且,我们不应回避的是,由于制度漏洞和监管不力,国家的拨款也远远未能很好地利用,资源、设备浪费现象严重,大的工程招、投标暗箱操作,利用职权损公肥私现象等等都在根本上使国家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同时制约了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对此,国家文物部门已有所发现并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关键还在于具体落实中的执行情况。

五、未来发展思考

1,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教育机构,所有的陈列展览和研究成果最终都要体现在对公众的服务上,所以,博物馆的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的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使博物馆真正成为辅助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成人提高文化素养、进行终生教育的理想场所,人们旅游观光和文化休闲的最佳去处。

在国外的博物馆,随处可见“志愿者”活跃在博物馆的第一线,他们胸前佩戴着“志愿者”(volunteer)的标志,彬彬有礼,主动热情。有在校的大学生,有退休人员,有文物爱好者,出于对博物馆工作的热爱,无偿奉献,因而,他们的服务意识极强,成为了博物馆公众接待的主要力量。反映了西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价值观念。

近几年,我国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有所提高,但服务意识还比较淡漠,主要表现在。为观众讲解中有偿服务较好,无偿服务欠缺;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服务还远远不够,特殊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为学习和研究者提供的服务设施不多;为社区服务仍是薄弱环节。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与西方博物馆之间的差距。

2,调整社会力量与政策导向

按道理,博物馆作为社会变化公益事业的一部分,“服务民众,依靠民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我们的博物馆似乎就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既很少有民众参与,也没有多少私人和企业赞助。使我们的博物馆陷入了“民众很富有”(从中国财富排行榜可知)、“博物馆很拮据”的尴尬境地。其实,近代博物馆不是中国土地上滋生的,而是学习西方文化的“舶来品”,从张謇建立中国第一个博物馆之日起,就打上了西方办馆理念的烙印。即:倾尽自己所有,同时凭借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广征博采,争取收藏大家和个人的捐助,和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办博物馆方式基本相同。

当然,我们也知道,在西方国家,企业家和民众热心公益事业是与其政策导向和税收制度有着密切关系的。在美国,凡企业或个人向文化教育或慈善事业捐款,即可将其税金减少同样的数额,同时纳税部分的税率也可以有一定幅度的降低,这对于税率很高的美国企业和个人来说,当然是

具有极大的鼓励和导向作用的。如果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姚明为汶川大地震直接捐款¥50万元,而通过美国红十字会却捐款折合大约¥200万元了。是美国的政策导向使美国人热衷公益事业。

因此,我们的政府也许可以借鉴一下美国的做法,使公众热心公益,为博物馆的长期健康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血液。

3,强化公民素质修养

从某种角度而言,博物馆兴旺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与否的标杆。从博物馆的人均占有量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博物馆的发展程度,而从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又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需求。众所周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博物馆都是作为“非营利机构”而存在的。在博物馆的收藏、研究与教育三太职能中,前两者是基础,而教育才是博物馆的最终目的。很多年来,我们的博物馆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中争论徘徊,既怕摘三产,找财源背离了发挥“社会效益”的主旋律,又怕没有经济效益支撑的博物馆,其持续发展会成为一句空谈。实际上,我国的两千多公立博物馆中,能靠门票和“三产”维持其运行的博物馆仅占极小的比例,如果再考虑进去建筑和设备的维修保养恐怕就屈指可数了。我们的博物馆基本上是靠国家财政拨款,作为文化公益事业而存在的。前几年,我们不断反省自己,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门票是否高了,让普通公民难以接受,以致于博物馆门庭冷落?上海博物馆1996年起门票定在20元(学生半价,学生团体及军人、老人、弱势群体等减或免)。而美国在1995年博物馆的票价大多在$4,如Nelson—Atkins(奈尔森一阿金斯)博物馆执行四种票价:成人:$4;成人学生:$2;学生:$l;儿童:免费。侏罗纪恐龙博物馆,由于展馆中的声、光、电等设备运行成本较高,票价是$7。

基于类似以上的分析和比较,很多人认为我国博物馆的门票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讲偏高。但是,博物馆参观人数稀少,真的是因为买不起门票吗?其实,不去博物馆绝大多数不是因为门票贵,主要是认识上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有很多的公民素质修养却没有跟上,没有把去博物馆当成自己终生教育、精神享受的一部分。2008年初,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中央政府将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实施门票的全额补贴。应该说,这是我们党十七大以来推出的一硬保障全体公民平等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也是让全体公民共同分享经济建设成果的良好愿望。但免费开放的第一天,我们的博物馆?就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有的博物馆被当成了免费喝水和上厕所的地方j有的露陈文物被损坏;挤得水泄不通的展厅无法观看,不得不动用很多人员紧急疏通……无奈之下,一些大博物馆不得不采取预约方式限制人数参观。而这已经不是国家免费开放的初衷了。

历史永远铭记中国博物馆在百年沧桑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会记录那些虽历经挫折仍执着进取的一代又一代博物馆人。作为2l世纪的博物馆工作者,我们深感任重道远。值得庆幸的是,我们都是这一过程中的探索者与见证者。

猜你喜欢
民族性多元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