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赋诗 以诗解文

2009-04-10 09:19乐燎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林觉民旧体诗自创

乐燎原

文言文是民族语文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旧体诗词是民族文化中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在今天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已很少见到有人用传统的文言形式去进行写作,但旧体诗词不仅拥有较为广泛的欣赏群体,而且拥有为数不少的新老创作个体。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旧体诗词有着新诗永远也无法取代的审美价值和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这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笔者一直以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和研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和文学修养水平。虽然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并不提倡学生写作旧体诗词,语文教师自然也就没有教授或指导的要求和任务。但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教者有一些旧体诗词写作的体验和心得,那就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也就有利于提高语文(特别是古典诗文)的教学质量。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笔者开始尝试旧体诗词的写作,并自编结集为《杏园小雨》。其中有一部分作品与文言文教学相关,均是由笔者“因文赋诗”(根据文言文而创制旧体诗词),又反过来“以诗解文”(将自创的旧体诗词用于该篇文言文的教学)。这些诗词“特制品”有着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教学功能”,当归属于旧体诗词创作的“别一世界”。现不揣浅陋,录出其中三例以求教于方家和同仁。

一、以诗导读,通晓原文内容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古往今来,从《十面埋伏》到《霸王别姬》,音乐、戏曲、小说、影视等多种艺术门类对这一历史题材竞相涉足。受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大型交响诗《红楼梦》对曹雪芹原著成功改编的启发,笔者试着将《垓下之围》一文改写成同题组诗如下:

(一)别姬

四面楚歌音凄婉,兵少粮绝时维艰。

悲歌诉与虞姬别,一唱一和泪满衫。

(二)溃围

忍泪含悲突围去,昼夜兼程未解鞍。

田父挥手左向指,兵陷大泽泥淖间。

(三)快战

盖世雄风今尚在,策马横刀犹向前。

拼尽剩勇终三胜,霸业难遂本由天。

(四)拒渡

乌江不是无船渡,只因兵败失面颜。

八千弟子皆战死,岂能蒙耻独自还?

(五)自刎

身被重创自刭死,血染战袍映寒川。

尸分五体封侯赏,悲情英名世代传。

组诗共五首,用同一韵脚,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基本上涵盖了“垓下之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诗题从别姬、溃围、快战、拒渡、自刎等五个方面仅用十个字就极其简练地概括了西楚霸王项羽覆灭时的主要悲剧场景。教者要求全班学生根据原文史实为组诗作注,然后请五位同学依次向全班同学讲解。这一别开生面且饶有趣味的导读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者只需向学生翻译项羽的悲歌并补充虞姬的和歌(虞姬的和歌,据《楚汉春秋》所载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学生一般都能快捷地通览全文,晓其文意,为后面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展开讨论弄清了相关的史实依据。

二、以诗明旨,突出文章意蕴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字意洞),在起事前三天的夜里,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一封信。此信情真意绵,读后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指导学生自读完这封家书后,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首《林觉民〈与妻书〉歌吟》:

孤窗走笔夜深沉,几度欲罢意难禁。

当道狼犬总狂吠,乱世生民尽呻吟。

梅筛月影成追忆,血映刀光铸忠魂。

此赴泉台违先愿,勿洒热泪上春坟。

此诗首联交代烈士写作书信的时间和心态;颔联描述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时局;颈联表明烈士不惜忍痛别妻、为国赴难的豪迈情怀;尾联则是烈士对自己只身先死深表愧疚和对爱妻节哀保重的深情嘱咐。若将此诗与原文对照参读,诗文相映,意味良多,在凭借此诗对全文内容作简要梳理和师生情感又起波澜的前提下,再来分析并归纳文章的“寸管下儿女情,肺腑中社稷心”的思想内涵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此基础上,笔者还顺势给学生介绍了林觉民烈士于当天夜里写给他父亲的一封短信:“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并向学生出示笔者的一首题为《读林意洞与妻暨父两缄感言》的绝句:

泪雨和墨泻方巾,两修家书一样情。

愿为苍生谋永福,毅然赴死不惜身。

诗的最后两句揭示出林觉民烈士为全国同胞争自由、谋幸福而不惜牺牲一己的高尚襟怀和英雄气概,从而再一次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三、以诗抒怀,升华教育情感

《前赤壁赋》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到黄州两年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秋天写下的千古名篇。在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该文后,笔者接着补充简析了苏轼在同一时期写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向学生出示了自创的《鹧鸪天》二首:

其一

赤鼻矶下水一方,白露笼罩秋色凉。月华皎皎清胸臆,江风微微拂画舫。

挥兰桨,溯流光,扣舷放歌乐未央。人生困顿终将逝,笑看山川日月长。

其二

铁钣铜琶唱大江,豪情干云久低昂。一生偃蹇心难老,数度迁谪鬓已霜。

徒守志,聊举觞,壮岁蹉跎又何妨?是非功过凭褒贬,春夏秋冬任暖凉。

笔者引入这两首词是为了突出强调如下教学内容:人的生命,常常是在抗衡风雨和苦难中显示出坚韧和高贵,可是因灾难而生命失真者多矣。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灾难降临的时候之所以丧失人之真、性之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苏轼那样乐观豁达的情怀,因而对人生的灾难缺乏足够的化解力。由此让学生初步领悟到:苏轼在黄州放射出的生命信号正是一道生命告示,它告诉我们:乐观豁达的情怀是人类食粮之外的又一脉生命之泉,它可以奇妙地改造人类心灵对人生灾难的感受,可以卓越地提升水深火热中的生存者现实的生存质量。

直面苦难,珍爱生命——苏轼的这道生命的告示迄今已近千年,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是真正记取了呢?这样,笔者以“跨越千年的告示”向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升华了教育情感,从而引发学生去思考我们的时代,思考我们的人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上述三个实例看,笔者认为,将自创旧体诗词运用于文言文教学,必须遵循“精心构制、适度使用”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取与舍

不是所有文言文都适宜于写成旧体诗词,也不是每一首据文写就的旧体诗词就一定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每文必作或每作必用,既不现实,更无必要。因此,如果写不出时一定不要强制硬写;写好后若不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也必须忍痛割爱,弃之不用。

二、主与从

所写旧体诗词既然从文言文中来又要回到该文言文的教学中去,那么它应从属于原文,即居于一种依附地位。如果脱离原文去大讲特讲所作诗词,将无疑是本末倒置,主从易位。

三、放与收

为保障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作为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自创旧体诗词应周密地纳入组织教学系统,教学时该行即行,该止即止,切不可随心所欲,收放失控。

以上所谈是笔者将自创旧体诗词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中的初步实践及粗浅体会,并不是对这种属于“另一范畴”的旧体诗词创作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独特功能的系统认知和精要论析。同仁诸君若能见微知著,一隅三反,由此引出更深刻的见解,那将是笔者写作本文真正的收获。

猜你喜欢
林觉民旧体诗自创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体验言语运用之美 激发学生从模仿走向自创
迷雾与历史现场——读李欣荣《自创良法:清季新刑律的编修与纷争》
兰太公司纪委举办庆“七·一”职工自创廉洁文化作品展
铁血柔情林觉民(节选)
事业单位自创无形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
辛亥革命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
林觉民:不负天下,但负一人